张明
一 “道德讲堂”的缘起
2009年11月,“道德讲堂” 作为一个向全社会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阵地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平台,首先由江苏常州市钟楼区试点开始建设并发起,由中央文明办在全国大力推广开来。它以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为主要内容,突出强调“善、诚、孝、强”,倡导助人为乐、诚实守信、见义勇为、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中华传统文化,通过群众自发介绍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感人故事,传播崭新风尚,达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主要目的。在具体的传播途径与形式上,各地各单位的方式方法多样,有的把身边的好人、好事、好现象编成故事、情景剧、小品进行表演,有的以说唱、评弹形式加以艺术化表现,让人讲起来原汁原味,耳熟能详,内容上更是可亲、可敬、可信、可学。
二 “道德讲堂”的特点及其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求的相似性
1 充分体现民主化、大众化与生活化特征
“道德讲堂”在具体的实践层面,已经形成一个模式化流程:即唱一首主题歌、看一个主题短片、诵一段文化经典、讲一个身边故事、谈个人感悟等五个环节。这种“我听、我看、我讲、我议、我行”的模式充分体现了“我的讲堂我做主”的民主化内涵。它让老百姓有了自己的舞台与人生的出彩机会。它不仅传承了中华优良传统道德文化,而且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的具体表现,得到了很好的弘扬与践行。
它一改过去对党和国家政策宣传的“你说我听”的灌输式模式,为“我参与、我践行”的开放式、互动式模式,通过普通老百姓“以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形式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理论用现实实践中的例子讲得活灵活现。它通过多样化的叙事方式,把抽象的道德知识通俗化、个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促进了不同层次道德主体之间的道德交流与融合。这种教育方式容易被理解和接受,有利于向群众进行道德传播,起到自我教育和教育他人的双重效果。它不仅提高了党员干部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也克服了传统你教我学、你讲我听的单一、枯燥的教育模式,把传统的课堂教育优势转化为现实的情境育人和实践育人优势,促进了道德主体从道德认知向道德认同转化。这种谋求共同参与、共同推动、共同受益的工作思路,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
因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新的“05方案”后,如何把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如何让课堂不脱离理论体系又要与学生的生活贴近,与现实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契合,达到对学生在人生、社会、生活中的疑点、难点问题的解决。这无论是在教学形式还是教学内容上,都与道德讲堂有着一定的同构性特点。特别是在教学方法上如何与新媒体时代的学生思想相融合,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无疑“道德讲堂”这种“自说、自评、自导、自演”的方法与模式,让我们看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改革的希望。
2 充分体现教育性与示范性,导向性与参与性结合特点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闭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实现中国梦,要让全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这是向全国人民发出的号召与倡议。它要求全国人民都参与到中国梦的建设中来。为此,“道德讲堂”在针对不同人群、不同性质的单位展开时,采取分类推进,就近就便的原则。同时他们还针对不同的受众,不同的阶层,在表现形式与内容上各不相同。如各社区、街道强调以“孝”“美”为核心的宣传教育展示活动;厂矿企业以“职业道德”“先进模范”等内容为核心,学校机关以“责任心”“正义感”“使命感”为核心。这不仅充分的考虑了不同的行业特点,而且充分考虑了不同的职业道德规范。通过行业道德模范的宣讲达到促进行业教育与行业示范,从而通过全员参与达到全员价值导向,最终塑造行业风气与社会风尚。
“道德讲堂”的这种教育性与示范性结合,导向性与参与性的互动特点也正是手媒时代的当代大学生最希望得到的一种快餐式正能量,它也符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目标要求。
3 充分体现主导性与主体性有机融合特点
在“道德讲堂” 无论是歌曲还是短片,都要求做到与主旋律一致,充分体现价值引领与价值导向。但在具体的故事展开、感悟与评议的选择上,都充分体现了讲堂的开放性与多样性,坚持学生的主体意识与思想独立性。这种教育活动坚持了主导性与主体性的有机融合也非常值得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以借鉴与学习。因为同是一个时空文化环境浸淫下的大学生,他们的道德认识与价值认知往往与社会是同构的。也就是说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境与道德讲堂的授众背景是一致的。可“道德讲堂”的效果显著,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大多却不理想。对比后我们很容易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即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只是坚持了思想教育的主导性问题,却忽略了教学主导性与教学的主体性及教学背景的有机融合。也就是说,外在社会价值环境变了,教学主体的思想在外在社会价值环境的浸淫中产生了许多迷惑与迷茫。需要教师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深入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学生,了解生活。可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却依然沿着过去原有的价值叙事方法与满堂灌的教学形式行进着,当然效果就差很多。
三 “道德讲堂”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启示
1 要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教学“活”起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吸引学生,又要把理论化为现实,就必须吸取“道德讲堂”的丰富营养,学会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思想,走进学生的需求,走进学生的困惑,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从学生生活中提取素材,从学生的需求与迷惑中寻找教学的突破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有话说,教师有研究课题,课堂才会“活”起来。比如更多的加强学生的课外调查与问卷作业,更多的增加学生课内的手机搜索内容或观点。因为我们不能排斥信息社会,更不能无视学生作为手媒时代的主体力量。堵不如疏,只不过疏导的方法在于与教学内容相契合。
2 要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实践教学“动”起来
“道德讲堂”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的另一个重要启示是:让学生课外实践“动”起来。因为道德讲堂的目的在弘扬社会正能量,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也是在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它的最终目的在于着眼于学生的实践活动,让这个社会的正能量能够薪火相传。尽管社会在变,时代也在变,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没有改变。因为当手媒时代来临时,它的显著作用在于把一个整体的社会分割成了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单元。当足不出户可以搞定一切的时代到来时,原来彼此依靠语言与行动互动活跃的社会关系系统开始进入“渐冻”状态。冰冷的世界与社会让我们追问良知与道德?被分割的冷漠社会让我们追问诚信与友善?而这一切问题是社会与时代变迁的产物。手媒时代的来临,给人们带来更多的选择与改变社会的机遇。再如信与不信,扶与不扶,真与假的分辨等传统道德选择与道德判断中,人们多了一种选择与机会。更多的人先保留证据然后行动起来。同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处的无论是外在社会环境还是学生的认识与思想环境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种外在环境逼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在有效性上必须有一个突破性的改革。“道德讲堂”的有效性就是对传统政策性宣传的一次成功的有效性突破与尝试。他们不仅内容“活”,关键是实践形式上的采用身边人说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身边人的现实行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应该学会行动起来,比如在考评方式上的“动”,授课方式上的“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不一样的生活世界。这不仅让学生回归了现实生活,也融入了社会,特别是把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广大人民的现实需求相联系,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建立起应有的责任感与道德心,这样的授课更有现实意义与价值。
3 要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实践教学平台“搭” 起来
信息时代来临之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学会“解释世界”的同时,也需要有“改变世界”的方法与勇气。所以网络时代已经来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宣传与教育需要我们建立起多维立体网络互动平台。比如我校宣传部、学工处主导的校园文化微信平台、师生“导服”平台。成为校园文化传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好帮手。
搭建网络平台的目的是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宣传实践活动服务的,通过这一平台,把学生的社会实践与服务“晒”起来,达到宣传校园好人好事,传播社会正能量的效果。
4 要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强”起来
常州市道德讲堂按人均一元的财政给以支持,这也是道德讲堂得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来源。尽管教育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实践教学规定按生均15~20元的标准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但是在各高校的操作层面上却往往是打折扣或不执行。这也是为什么许多高校思政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开展不起来的主要原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管理必须要强起来,这需要各级各校领导在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观念上,要强化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专项资金的管理落实上要强化,另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组织机构、队伍建设、科研立项等各环节要加强建设与服务意识。
参考文献
[1]徐缨.“小人物”的“ 大舞台”——常州市“道德讲堂”建设经验[J].时事报告,2012(5).
[2]陈康,薛志清.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与启示[J].前沿,2013(14).
[3]王燕文.试析建立公民道德建设长效机制的若干因素[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