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基础素描教学面临的问题

2015-11-13 18:09李洪震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5年11期
关键词:素描艺术能力

李洪震

素描教学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想培养学生对素描的持久兴趣,就要不断探讨改进教学方法,在素描训练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提升对美的感知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 素描教学中所面对的问题

1 关于画“准”的问题

在基础绘画教学中,相信所有的教师都会被问及“如何画”和“怎样画”才能画准之类的问题。这样的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却相当棘手。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从绘画基本要素的角度去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知道所谓的“准”绝不仅仅是绝对意义上的“准”,更不是为了这个“准”去反复测量着画。这种测量的习惯有碍于提高感受力,还会减弱视觉的敏感度。要用自己对物体的看法、感觉去表现那些你认为是内在本质的东西,这才是艺术表现的核心所在。只要去仔细研究就可以发现,像德加和马蒂斯那样的大师的素描作品中所描绘的人体并非是如同解剖图式那般的准确。正如德加所说,“素描画的不是形体而是对形体的观察”。也就是说素描是一种发现的行为,所谓的准确只是“感觉上的准”,而在这种大感觉的引领下的绘画语言或者说绘画的各种基本要素,即是组成画面的重要因素。自然描摹对象的能力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基本功,这是个老问题,但对于今天的素描教学来说仍然还需要再次强调。所谓的“精确”只有在创作思维的产生和形式语言的出现后,才具备使用价值。马蒂斯曾说“准确的描绘不等于真实”,因此作为教师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学生掌握自然物象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要启发和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艺术感受能力,培养挖掘艺术素养,这二者并无先后之分,而是同时进行各有偏重。

2对造型基础训练意义的认识

把“素描基础造型”提高到“素描造型艺术”的高度,并非违背了所谓“循序渐进”的原则,而艺术感觉、艺术想象、艺术创造能力的培养,也正是基础素描训练中要着重解决的问题。好多人认为只有基础牢固才能谈及创造,似乎“基本功”的好坏是决定一个人的创作水准和艺术成就。然而我们却发现这样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许多“老画家”搞了一辈子“基本功”还嫌不够,以致于丧失了从事创作的能力。这确实是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我们不能就此全盘否定素描的功能和素描基础训练的意义。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其实主要原因还是教的问题,是人们对素描的认识过于教条和狭隘。在素描教学中,形体、结构、透视的训练是基础,审美趣味、表现力、创造力的培养也应该是基础。单纯的技能训练其实等同于模仿能力的训练,模仿再现能力作为基础训练的一个组成部分固然是必要的,但不能使它成为教学的终结。教师应该把艺术观念、艺术思维、艺术想象带入素描教学,进行全面地训练和培养。艺术史学家奥班恩指出:“创造等于艺术的论断,创造应该成为所有致力于建立某种艺术观念的基础。”显然,艺术活动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性已被看作是艺术的最高追求。因而,在现代素描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艺术审美判断是非常必要的。观察表现对象须严格要求、认真对待,不可用时间的长短和刻画的精微来衡量。一张作业画了三十节课未必就是严谨,有时一两节课的作业,未必就是敷衍,而在于是否抓住重点和要害。大师们的素描习作,既是严格的习作,又是可供欣赏的艺术品。他们将对象画得也许具体但不僵化,有主有次,必要处像汗毛一样细微的地方也不放过,达到了“尽精微致广大”的境界。

二 素描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的运作

1 构建多方位意识的现代造型艺术观念的基础素描体系

当今的信息化时代具有多维、多元的文化特征,而当代素描教学也应符合顺应这样的时代特征。当下艺术思潮风起云涌,各种艺术观念及各种艺术形态、形式同时交汇、相互作用、相互并存着。素描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必须紧扣时代的脉搏。众多的画家正以不同的艺术观念探索着素描艺术的多样可能性,在这个领域内早已出现写实、表现、抽象同时并存的丰富格局。西方的素描观念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对画家来说再现写生对象已不再是目的,马蒂斯的“准确的描绘不等于真实”之说更是成为现代素描的纲领。而我们的某些艺术院校在今天依旧以单一的写实素描训练为主,就会与现今的时代脱节,会有被时代抛弃的风险。实际上从近几年我们的美术院校所培养的学生的专业素质、创作能力上可以看出,我们的艺术教育体系与现实社会的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具象写实仅仅是素描艺术的一个分支,但在我们的教学中却长期被视为素描的全部,其根本原因是我们多年来形成了一种单一化、程式化的认识。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写实素描教学的变革已经势在必行。这并不是对传统素描的否定,而是对传统造型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素描的表现领域应得到较大地拓展,其形式、风格也应多姿多彩。英国艺术教育家、理论家赫伯·里德在《通过艺术的教育》一书中写道:“没有一种艺术风格是和人的各种类型是一致的,而是人的类型有多少,艺术风格便有多少。”由此可见人的多样性决定了风格的多样性。

2 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作

具体的运作当然是教与学,但这种传统见解有失偏颇,更恰当地说应当是整体互动的共同探讨。因为绘画艺术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他学科教师所具备的主要是经验与个人拥有的知识,而艺术不仅取决于知识的增进,更取决于自然的秉赋与灵性。在此,师生之间更多地是相互探讨、彼此交流和取长补短式的学习过程。

多年来,美术院校一再强调再现能力的提高和扎实的写实功底,因而学生们过于把精力投注于依赖对象的再现模仿,而对把物体的自然形态转化为艺术形态的创造能力却给忽略了。这显然是教学的某种失败,应当引起深思。多数人都能够较好地完成精细的“标准素描”,却对速写感到畏惧,因为速写不仅需要一般的观察能力,更需要艺术语言的组织能力。有鉴于此,将精力适度转向文化形态与形式结构的研究,更有助于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的提高。鉴于形象思维的特点,我们不能套用类似理科专业的教学模式,也不能照搬苏俄绘画模式,而应当扩大文化视野,采取灵活多变、多元并存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多元世界的文化需要。

首先,在强调基本功的同时,应当引导学生弄清楚什么是艺术的眼光,也即以某一种造型的视角去揣摩外部形态,不论这种视角是结构的、点状的抑或线性的,最终不论表现什么,总得以某种艺术语言为媒介。这样的观察才是形象思维的把握,这就不仅需要我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同时还要把这种认识转换为艺术的解决手段。

其次,画者应当从历代大师那里汲取丰富的养料。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大师们的经典作品,尤其是素描与创作草图,素描的各种方法探索正是创作的先导。除传统教学一再重视的古希腊艺术、文艺复兴艺术、古典主义艺术、现实主义艺术诸流派以外,过去我们忽视的重要文化和大师都应引起高度重视。对大师的研究应分为若干层次,其一是分辨和理解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具有本质差异的两种不同形式语言规则或图式观念,这一点非常重要,有助于我们提高对文化形态及其形式规律的认识能力,摆脱混乱的模糊认识。其二是区分不同的表现范畴,即写实、表现和抽象三类倾向的表现形式,目的是理解艺术表达的对应方式以及产生不同倾向的社会因素,同时分析人类情感需求与艺术表现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其三是研究具体的多种表现手法和变化,诸如明暗的、块面的、线条的、线面结合的、点状的,等等,目的是领略这些表现方式的魅力所在。其四是研究不同的文化形态、民族信仰、时代精神及个人特点,诸如严谨的、细腻的、粗犷的、优美的、滑稽的、悲剧的等不同风格,目的是认识各民族文化形态的共性、个性和时代特征及艺术家的个人情怀。这些不同层次的研究加起来才能构成我们对文化的整体认知。

当然,所有的研究都要落实到实践本身。除了教学惯例以外,教师应当严格要求学生平时多画速写。速写的正式授课课时应有所缩减,以恢复它作为绘画日记的传统惯例,每学期要有相当的作业量,并作为一门课程认真计分。原先用来安排速写的课时则改为慢写、默写或临摹。这个课程的目标应当追求带有半创作性的重点来探讨,它不要求刻画上过于深入,而是要求形式上的多样。因而教师应精心研究与安排写生对象,扩大静物的品种,变换多种侧重点不同的构图方式。而在人物写生上也要求考虑多样性与服饰变换,并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层次、特点,引导多种可能的方向发展,这样的探索空间应当是趣味盎然的。而临摹应当是一种意临,甚至还可以加上变体创作,比方说梵·高就常常改画德拉克洛瓦、米勒等人的作品。这既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有趣的游戏。进行这样的安排,教师不应局限于个人主观的偏好,对不同方式的画法和不同见解绝不能加以排斥,相反应当给予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并作出合理地引导。另外,由于慢写是个很宽泛的概念,风景写生也可以归于这一类来安排课程,在风景写生中尤其要引导学生关注构图的重要性和绘画语言的选择。

总之,在素描教学中要有足够的针对性,学生的艺术个性才能够在自主选择中得以实现。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在风格探寻的艺术实践中认识和发现自己,并有效地加以调整。在模仿的基础上加强写生和创作教学力度,强调自己的感受与体验,关注现实,强化创造精神,提取其他艺术风格的养分,探索个人的艺术表达方式。基本法则和技巧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观念的区分、选择及相关的形式划分。有了这样的针对性,我们的素描教学才能够真正地做到有的放矢和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1]史彭斯.德加[M].苏富忠,译.长春出版社,2001.

[2]马蒂斯.画家笔记[M].钱总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德西迪里厄斯·奥班恩.艺术原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

[4]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素描艺术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初夏素描
武汉素描
素描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纸的艺术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凡·高的早期素描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