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初探

2015-11-13 09:43:21金容蔚建鹏
科教导刊 2015年28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师范师范生

金容 蔚建鹏

摘 要 地方师范高校承担着众多未来中小学老师的培养重任,其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本文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一、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二、师范生就业心理分析;三、就业心理调适产生焦虑等不良情绪。通过研究认为政府的相关政策、学校的就业心理指导及毕业生自身的努力有助于高校师范生调适不良心理,增强就业信心。

关键词 师范生 心理调适 就业 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10.085

The Regional Normal Graduates' Mentality

Preliminary Analysis about Employment

JIN Rong, YU Jianpeng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0)

Abstract The regional normal universities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cultivating lots of teachers for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the graduates are faced with severe employment situation. This article studied from three aspects:The first is employment status and reasons analysis; The second is normal students' employment psychological analysis; The last is employment bad emotion adjustment.The study thinks that the relevant policies from government, the guiding employment mentality from school and the effort from students are helpful to adjust bad emotion and build up employment confidence of students in normal universities.

Key words normal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adjustment; employment; regional colleges

近年来,地方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随着高校师范毕业生人数的不断攀升、用人单位门槛的抬高,加之教师资格证制度、教师公招考试政策的实施,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愈加显著。面对新形势,探究和分析地方高校师范生的就业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师范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

全国各大高校招生数量的大量增加,但中小学校教师岗位基本达到饱和,而且,随着大学生的普及,许多用人单位对学历要求更高,这对本专科师范生应聘教师职业又增加了难度,越来越多的高校师范生不能适应当前的就业环境。首先,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开展以后,原本只属于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本、专科毕业生的就业机会,被取得教师资格证的非师范生、硕士师范生和一些受资助的免费师范生抢占,师范生就业政策不再实行“统包统分”,而是进入一个“自主择业”和“双向选择”的历史阶段。如今已不再是只有师范专业的毕业生才能走向教师岗位,用人单位的选择标准是优胜劣汰,留下来的可以不是师范生,只要你足够优秀。这种改变无疑是让高校师范生陷入更艰难的境地。①其次,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地方师范院校招生政策也随之变化,高校招生数量每年都在增加,而且大多高校还会扩招(包括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由此造成高校师范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随之而来的就业竞争便愈演愈烈,新时代下的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压力就更大了。

就学校方面而言,随着师范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引起了师范院校的高度重视。不过就目前来看,这些高校普遍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以及配备专门的师资队伍。另外,就业指导这门课程大都被专业教师和学生认为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如现在大多高校开设的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这门课,基本由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兼任,相对于专职教师来说,这些老师没有办法全身心兼顾师范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一方面时间上协调不过来,另一方面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无法提供专业的指导,在占有信息方面、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②而当前还有一个更严酷的考验,那就是许多师范院校开始发展成為综合性质较强的大学,师范专业的地位大不如前,高校的培养重心逐渐转移,不够注重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提升,导致高校师范生在毕业时职业素养和师范技能依然欠缺,阻碍了求职道路。

除此之外,新时代下的师范生自身能力不过硬。一是在校师范生准备不够充分,自身师范技能没有得到提升,在校期间缺乏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导致就业核心竞争力滞后。师范生在校期间对自身要求不够严格,教师基本功不够扎实。二是部分师范毕业生就业观念停滞不前,仍旧摆脱不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跟不上就业趋势,亦不主动去了解。除了基础的师范技能之外,没有其他方面的就业准备,归根结底还是缺乏就业核心竞争力。就业认知的偏差:一是自我定位不准确。二是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不能客观正确的认识和评估自己也会使认知偏离正常的倾向,大多师范生偏好是到有编制的公立学校任教,而对私立学校嗤之以鼻,也有部分师范生缺乏参与就业竞争的信心和勇气,不敢尝试或者害怕面就业问题。

2 地方高校师范生就业心理分析

就业焦虑心理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焦虑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是由人体内部器官的兴奋产生。这些兴奋是内部或外部刺激的结果,受到自主神经系统的支配。焦虑可分为现实焦虑、神经质焦虑、道德焦虑。③高校师范生的就业焦虑心理属于现实性焦虑。现实焦虑是人对一个真实的外部威胁的反应,是人觉察到周围环境中存在的现实危险所产生的内心紧张、不安和恐惧,警告人们要采取一些应对措施来避免危险。但焦虑并不一定都会带来负面影响,适度的焦虑可以提供动力。焦虑心理的来源一是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感到焦虑,每一年毕业生人数都在增加,但有编制的教师岗位依然很有限。二是现在很多用人单位门槛趋高,都更倾向于招聘“985”、“211”高校出来的毕业生或者有高学历的研究生,这些现状都让师范生担忧不已。三是在这个大学生遍地开花的时代,同样都是师范院校毕业,接受同等程度的学习,导致师范生为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感到焦虑。

高校师范生的就业心理,不只是焦虑,常见的几种就业心理还包括自卑、自负、虚荣、侥幸等消极心理。由于自身人格特质、个人成长经历、家庭环境等因素导致部分师范生产生自卑心理,缺乏面对挑战的勇气,害怕承受不住失败之后的痛苦;有一些高校师范生家中经济条件优越,又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学习成绩很好,追求完美,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非世界前500强公司、非重点公立学校、非直辖市或省会城市不去;虚荣心理是高校师范生求职时的一种普遍心理,他们认为有一份体面轻松的工作,在家人朋友面前才更有底气;高校师范生在求职过程中还会抱着侥幸心理,他们认为就算能力不能决定一切,也许幸运降临,能等到一份令人渴望和满意的工作。

3 地方高校师范生就业应对措施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入,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经济和政策支持。在教师工资得以保证按时足额发放的前提下,努力提高教师待遇,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长期以来,师范院校由于资金不足导致办学条件较差,缺乏完备的硬件设施,因而师范生在起跑线上就落后一大截。最终导致核心竞争力缺乏。大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的同时,政府应该采取激励措施使师范生走进市场,选择其他就业岗位,或者适当提供创业基金,鼓励师范生自主创业。④使在校师范生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就业意识,不只局限于教育工作或者教师职业。政府应当大力支持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提供有力的经济和制度保障,使得师范院校结合当前就业形势,展开新的培育方式。

从师范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开展方面来看,学校应该重视在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尤其是师范类学生。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师范院校责无旁贷,应当制定具体可行的方案,并且把每一项措施落到实处,为师范生就业创造一定条件。一是要建立长效的就业指导体系,开展就業指导应该从新生入学就开始,并贯穿于师范生的整个大学生活,有计划地对就业指导教师进行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并定期对师范生开展就业指导。二是要注重培养师范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及创造性心理,举办或组织创业大赛、科研立项等,并鼓励学生多关注其他竞赛信息,并积极参与其中。把专业知识同实践技能相结合,做既有深度又有实力的综合型师范生,培养师范生从教能力。三是学校应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师,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心理辅导,对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压力和消极情绪加以调适,以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就业。师范生在就业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例如眼见同寝室或同专业的同学顺利走上就业岗位,就会感到焦虑,如果多次应聘失败会遭受打击,产生自卑、绝望等情绪。⑤因此,加强师范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待就业的师范生尤为重要。

就毕业生自身而言,应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这门课程应该是在大一就开设,让高校师范生从进入大学就开始树立目标,合理规划自己的未来。从长远来看,应该确立基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的职业目标,从近期来看,应该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涯,思考几年宝贵的学习时间应该怎样利用和分配,并配合实际行动来逐步实现目标。第一,自我定位。首先是要借助一定心理测验或者通过其他途径,分析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价值观等。认清自己喜欢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应该做什么。通过霍兰德职业倾向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MBTI职业性格测试、艾森克人格问卷等测评结果,对自己的能力倾向、职业倾向进行评估,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第二,角色准备。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和收集就业信息,包括社会评价、就业前景等,并结合家庭背景、自身因素、就业条件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进行包括对职业现状、社会状况、就业前景等进行分析,清楚师范生走向教师岗位或者其他职业所需要做的准备。同时,师范生还要了解除了教师职业以外的相关信息,以便拓宽自己的就业之路。然后在认清自己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或多个方向努力,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规划。第三,提升自我。求职就业最关键的因素还在于自己,师范生在校期间,应该扎实专业基础知识,提升师范技能,利用课余时间多给自己充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从而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要树立明确的目标,把目标具体化,合理的计划和安排时间,从终极目标着眼,从具体目标着手,最终实现目标,走上理想的工作岗位。

注释

① 施秋艳.地方性高校师范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文教资料,2010(2).

② 赵媛.转变就业观念,促进普通高校师范生就业[J].改革与开放,2011(9).

③ 蒋春生.浅谈师范生就业现状及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9).

④ 李静.地方高校师范生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研究[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4(6).

⑤ 朱峰.师范生就业困难的影响因素及其应对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7).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师范师范生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大众文艺(2021年12期)2021-07-19 08:07:12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大众文艺(2021年12期)2021-07-19 08:06:48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文学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22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5:04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
学习月刊(2015年24期)2015-07-09 03: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