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朋辈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群体的辐射扩散效应,体现出较强的“民主化”风格,在学生管理中有较大的应用优势。基于朋辈教育的概念特征,以学生管理为切入点,从学生常规管理完善、团建及党建活动开展、社会适应能力培养、道德教育实施、心理健康预防五个方面论述了朋辈教育在学生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朋辈教育加强了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凸显了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实现的价值,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管理质量。
关键词:朋辈教育 学生管理 民主化 道德教育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学生数量日益增多,这也给学生管理带来了更多的困难与挑战。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新时期的学生管理,仅仅依靠学校管理层、教师队伍进行管理和教育,显然已无法应对日益复杂的学生管理形势。近年来,为了提升学校管理的效果,许多教育工作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朋辈教育就是诸多研究成果之一,通过实施朋辈教育,发挥朋辈群体“以老带新”“良好示范”“强大辐射”的积极作用,可有效拓展学生管理的广度与深度。
一、朋辈教育的概念及特征
朋辈教育又称同伴咨询或同伴教育,指的是具有相似背景、类似生活经历的人,共同分享观念、信息或技能,以此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教育方式[1]。朋辈群体是朋辈教育的基本载体,群体中的个体借助潜移默化或显性的说教来影响其他群体成员。
典型意义上的朋辈教育具备如下四个方面的特征:其一,参与者之间是平等关系,相互之间能够很好包容。朋辈教育的参与者有着相仿的年龄、相似的心理状态、类似的生活经历,且教育者在实施教育时作为一个朋友或倾听者的角色出现,彼此之间不存在严格的“教育者”或“被教育者”界限。其二,涉及范围具有针对性,教育具有时效性。朋辈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特指与施教者相仿的年龄群体,如同学、玩伴等,因而在范围上较为固定。此外,朋辈教育者由于与受教育群体日常接触较为频繁,人际心理差距也相应较小,其对受教育者的说教也更能得到对方的认可。其三,成员之间互动性明显。由于朋辈受教育者之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是平等关系,因而在互动、分享、交流等方面也更为便利。此外,朋辈教育的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并非是固定的,特定情形下,两者角色可能发生互换,这在无形中也弱化了成员交流存在的“权力障碍”。其四,朋辈教育的施教者是非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在朋辈教育中只要相关人员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且善于理解他人,就可能扮演教育者角色。
二、朋辈教育与学生管理的民主化
在学生管理领域,朋辈教育分成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朋辈教育指的是年龄相仿的学生群体相互之间共同分享经验和情感,并对彼此产生积极影响,以此来完善个人的行为及对群体范围之外的人产生积极影响。广义的朋辈教育除包含上述范围之外,还包括学校决策者有目的、有计划开展的学生互相教育的行为。从学生管理的民主化方面来看,狭义和广义的朋辈教育都可以发挥积极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学生管理民主化过程中并不要求朋辈教育成员之间彼此熟悉,只要成员之间存在交集即可,如具有相似身份、相似经历等。在教育方式上,朋辈教育也不必规定明确的教育主题。而在教育者的身份定位方面,既可以是具有公开教育意图的人,也可以是通过隐性交流或沟通进行施教的人。成熟的朋辈教育体系会有一套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如定期进行培训、开展学期评优活动、定时召开会议等。实践表明,朋辈教育通过实施个性化、针对性、人文化的教育活动,让教育者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对一些学习困难、心理存在障碍、行为态度不良的学生进行隐性或显性的教育,可有效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自主化和人性化发展。与此同时,朋辈教育者的身份多为学生,他们对其他学生的教育又充分体现了学生自我管理的特点。
在教育功利化的影响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趋于淡化,而学生个人的角色定位也出现混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适应社会能力低、价值观取向迷茫。[2]学生最终会面临“学生”到“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转变,若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低,相较其他群体而言会存在更大的困惑。学生管理一直是教育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但由于当前的学生群体思维活跃、个人自主性强,一些硬性的管理方式往往收效甚微,甚至产生相反结果。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在遇到困惑时,更愿意向身边的朋友或高年级学长诉说,而不是诉诸于心理咨询教师或课任教师。[3]鉴于此,可充分利用朋辈教育互动作用明显、共通性强、实效性高的优势,据此来完善学生的自我管理。总之,朋辈教育实施过程中,学生构成了管理的主体,充分彰显了民主化的管理特色。
三、朋辈教育在“民主化”学生管理中的运用
1.实施朋辈教育,促进新生常规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新生的常规管理工作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各项学生管理活动的具体实施,如,学生纪律管理、体育活动管理、学风建设等;二是制定管理规划或管理目标,如明确新生的教学与管理地位、按照国家教育规划和本校实际确定新生学前管理目标等。具体可通过以下途径实施:在每个班级配备一个业务能力突出、生活作风优良、行为习惯良好、思想积极的学生管理员,要求其定期或不定期的与新生进行交谈,并对新生的心理和生活困惑提供帮助;发挥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鼓励学生社团积极招募新生,并配合学校做好学前管理规范的宣传,如学校基本纪律、学校用餐规范等;开展学生群体交流活动,邀请高年级学生参加新生座谈会,并选择一些高年级优秀代表就学校的管理现状、在校学习体会、日常生活建议等进行发言;开展群体实践活动。新生学生入学时可举办一些各个年级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如校运动会、校书法大赛、学生文化展览等,一方面可以有效促进新生与其他年级学生的交流,另一方面又能让新生实时感受到高年级学生的行为规范;建立学生干部负责制,在每个班级内民主选举一名负责人进行班级日常管理,公开选举一些能力强、思想觉悟高的学生作为代表与教师就日常管理中的一些问题与进行交流,同时也负责传达和解释学校的相关要求。
2.实施朋辈教育,促进学生团建活动顺利实施
朋辈教育实施过程中,可在每个班级内挑选一名团员负责人,具体负责学校团建工作的实施与监督,如负责人定期组织班级学生进行团章学习、负责人配合学校做好入团宣传动员工作等。此外,由于负责人承担了学生与团建活动管理者的双重角色,一方面他们可以了解学生思想工作的实时状态,并把这些状态向学校团支部进行及时反映;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学生团建活动中树立了标杆作用,继而积极影响其他学生参与相关活动。需要指出的是,负责人的素养直接关系到了团建活动的效果,因而在朋辈教育实施过程中,应对负责人进行严格的选拔和管理。涉及到负责人选拔方面要满足以下几个基本要求:在学生中有较高的威望;具备团员资格;善于与学生进行沟通;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就负责人管理方面,学校一方面要定期对负责人进行团建活动方面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业务素养;另一方面,学校要采取科学的激励措施来调动负责人参与团建活动的积极性。实施保障方面:一是让负责人建立“团员服务工作站”,具体负责处理学生学习团章及开展实践活动的一些困惑;二是让负责人牵头组织自律委员会,具体监督其他学生在团建活动中的行为;三是建立团建服务平台。平台负责人一方面负责与学校团委进行沟通,另一方面负责学生团建实践的组织和管理工作。
3.实施朋辈教育,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多数学生处于方便安全管理及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需要,采取“封闭式”、“强化式”的学生培养模式,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与社会脱节,直接导致其社会适应能力低下。当前,如何把学生从校园中解脱出来或者依托校园来培养学生的适应社会能力已成为教育界重点关注的问题。有不少学生设有学生实践活动中心或学生实践社团,但由于人员和资金缺乏,及组织功能弱化,难以发挥实际作用。通过发挥朋辈群体的教育功能,可较好地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其一,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宣传中心,利用校园网站、校园广播、校园海报等多种形式进行社会基本行为规范、个人交际交谈、社会诈骗预防、网络虚假谣言识别等知识的宣传;其二,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服务社团,积极推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如慰问孤寡老人、帮助环卫工人、社区大扫除、社会公益宣传、商业营销等;其三,利用校内网站、网络交流工具等建立学生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对所在区域内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讨论。
4.实施朋辈教育,增强德育的时效性
心理学的相关原理指出,同一类型或相似类型的群体之间的交流障碍较小,也更容易建立一种平等对话和彼此影响的关系。腾讯网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92%的学生表示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交流更有安全感,也更容易沟通;88%的学生表示希望多接触与年龄相仿的学生;77%的学生表示在遇到问题和困惑时会向好友或同学倾诉;64%的学生表示会考虑同学提出的建议。[4]由此也可以看出,学生朋辈之间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和吸引力,在民主平等的沟通前提下,很多人乐意向别人倾诉和表达自身的想法,也愿意接受他人的良好忠告。学校德育工作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反复性的特征,加之教育转型时期师生矛盾、生生矛盾、校生矛盾成扩大化趋势,使得德育工作者面临更加繁重的任务挑战。与此同时,当前的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强烈的自我认识,对德育活动尤其是德育说教认可度较低,致使德育工作长期陷入低谷。充分发生朋辈群体的教育价值,不但可有效减轻德育工作的负担,而且可有效促进德育工作的深入。
利用朋辈群体进行德育可通过两种途径实施,一是发挥朋辈群体的德育示范作用。学生群体有着相似的目标、兴趣和利益,在情感方面会对一些积极的事物进行自我评价和衡量,而在行为方面也会受到其他同学或学生群体的诸多影响。为此,在德育示范作用发挥时,学校一方面应在各个班级内深挖德育先进典型,并对这些典型进行宣传和表彰,以此鼓励更多的学生效仿典型。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培养具有良好素质修养的朋辈群体,以此发挥更大的示范作用。二是利用朋辈群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或实践活动。学生朋辈群体具有强大的人际交往关系网和独特的信息传播渠道,利用这一群体进行知、情、意、行的德育活动可扩展德育的范围,并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强烈的心理认同。具体可开展如下实践形式:以朋辈教育群体为依托,利用互联网资源建立德育平台,分享德育心得和感悟;组建德育社团,鼓励学生开展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方面的实践;朋辈教育者现身说法对刚跨入校园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5.实施朋辈教育,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在应试教育观念仍然根深蒂固的当下,学生面临着强大的学习压力、交际压力,加之学生在社会转型时候受到各类复杂问题的干扰,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心理问题的层出不穷。学校根据学生交流与交际的特点,选择各班级的优秀学生组成学生骨干群体,并以他们为中心建立“学生心理服务角”进行心理互助,可有效减弱被帮助学生的防御心理,继而促进被教育者在倾诉过程中进行自我释放、自我减压,逐步恢复健康的心理状态。班级和宿舍是学生活动的两个基本场所,同时也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两个重要基地。就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朋辈教育者可以此作为学生情绪传播与扩散的原点,利用班内心理释放交流活动、主题演讲比赛、“一对一”帮扶活动等促进学生的行为与心理交流,并最终促使全部学生融入到和谐、健康的班级文化氛围之中。就宿舍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朋辈教育者负责牵头组织“宅文化”俱乐部,选择一些具有积极教育意义的主题来供学生讨论,例如国际政治格局演变、传统文化传播、人际关系维护、师生矛盾调解等;在宿舍大厅或楼道内张贴具有文化教育意义的海报,譬如“关爱生命”、“人生价值实现”等,用潜移默化的文化来洗涤学生心理。
朋辈教育应用于学生管理之中,较好地凸显了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实现的价值,使得受教育者能够积极主动改善落后于群体或社会的思想意识,从而促进自我提高和发展。在朋辈教育体系下,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是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且在一定条件下教育的主客体之间会互换角色,这无疑促进了双方之间的合作交流,也因此会让受教育者更好地接受和内化教育内容。朋辈群体的教育管理功能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种是通过朋辈群体的自我示范作用,另一种是利用朋辈群体积极开展教育管理活动。不论哪种形式,都弥补了学生管理中人力资源不足的现状,同时又有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细致深入和全方位展开。
参考文献
[1] 刘海春.朋辈教育:高校通识教育的新路径[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6).
[2] 张勇,王峰,李永山.激活朋辈教育功能,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2).
[3] 时晓建.青少年示范群体的朋辈教育效应[J].思想理论教育,2012(14).
[4] 葛缨,刘洁,张进辅.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调查问卷结构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14(5).
[作者:尹明柴(1981-),男,辽宁锦州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助理研究员,硕士。]
【责任编辑 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