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耀影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有广泛而深厚的历史和现实基础,也是一个内涵丰富、并存在内部统一关系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对古今中外各种文明价值体系的综合、发展和超越,拥有鲜明的理论导向性和现实生命力。概括和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有助于为价值观培育与践行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基本特征;核心價值观;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0-0061-02
党的十八大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我党在总结历史、展望建设远景基础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大力倡导、积极实践、努力培育,才能够实现和谐社会的有序建设,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性
所谓的民族性是集中体现主体属性取向和根本特征的基本特性。张秀峰认为:“价值观是指处于一定经济关系之中的主体(一个人或者一个社会集团)对于特定的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及对自己的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系统观点,它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取向和行为选择,是一定主体价值追求的指导性观念。”[1]就其宏观表现而言,它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一致心愿和利益归宿,因而能够获得各族人民的广泛认同,体现中华民族最深层的价值追求,是全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
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并不是让我们抛弃传统,而是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中国化,进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能够指导社会发展的核心理论。党中央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并将其上升到政治高度来认识,因此大力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统文化,借鉴西方优秀文明成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的直观体现,也是其实践的必然基础。与此同时,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更要立足于本国的国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脱离人民群众,不搞形式化,坚持积极进取和奋斗不懈的民族精神,利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十二字原则来要求与监督自己,不仅要走到广大人民群众中,还要和人民建立必要的沟通桥梁。一方面通过榜样的号召作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则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教育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民族性,离开民族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不能取得成效。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性
所谓的时代性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凝聚过程中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深刻的社会原因及现实意义,是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并在不同的思潮体系、文化观念的共同作用与期待下产生、发育的,对于指导我国现阶段的国家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2]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提高我党的执政水平,改善我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增强全民的凝聚力、提高自信力,具有主要意义。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
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超越了以往一切社会的价值观念,实现了人类价值观念的根本性升华。它是一种基于我国现实发展实际、符合社会长远目标、具有历史性、现实性和未来性的稳定的价值观,是吸收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成分”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之融合,在总结人类精神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型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产生重要影响,增强中国综合国力与核心竞争力。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文化也是这样,在不断的冲突碰撞中,优秀文化必然脱颖而出,从而获得世界其他国家的认同。同时将源于西方文明的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文明价值有效继承和发扬,使之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必将形成一种更为优秀的文化,从而推进世界文明进程。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包容性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我们不难看出,它是针对社会每一个群体甚至是每一个人的,并不是针对特定政党在特定时期喊出的口号,而是代表了最为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科学的价值观体系,具有了从实际出发、着眼当下、放眼未来的根本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包含了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民富国强”、“民主法制”,包含了社会发展核心要求的“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同时也包含了来源于我国五千年悠久文明而沉淀下来的个人品德与道德要求的“民本善政”、“仁爱信义”、“和谐友善”精神。我们还欣喜地看到,核心价值观对于外来文明以及国际公认的 “民主、自由、平等”思想进行了融合。由此我们得出结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具有包容性。
中国已发展成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要求人们在价值取向、理想信仰和道德情操高度一致是不现实的。社会价值观的多样化为促进社会创造力提供了条件,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扩大社会认同,以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胸襟,去包容、借鉴和吸收先进的思想理论与文化思潮。也正是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兼容并蓄而使得它能够对不同思想进行整合,去伪存真,去糟粕而留精华,坚持理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了蓬勃的生命力。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摄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最根本观点,是我国主流的价值观。它能够高度概括并集中反映时代精神的精华和前进方向,从而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引导力、凝聚力,对普通价值观、价值体系能够进行有效的协调、对不同思想进行有效整合、对价值体系与实践通径进行有效引领。
通过高度的概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凝练与具体化,不仅使得其能够深入人心,更能够对社会主义建设起到显著的引领作用。不僅对全社会的价值观起到规范作用,确立了党和国家的行为准则及全体社会成员的义务与权力,并展示了未来的社会发展方向与美好前景。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该社会制度的性质相适应也是其能够具有主导作用的原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成为社会发展主导力量也正是我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国际国内极为复杂,这就需要我们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从而为全民族、全社会明确前进方向,在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找到出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和实践上践行,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和精神动力。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4]从毛泽东的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不能脱离群众,不能脱离中国实际,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同样脱离马克思主义,不能脱离中国实际,这样才能在新的实践中发挥其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严密、有机的统一体,包含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性,集中体现其现实的规范性、实践性与可行性。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面完整、发展开放、内涵丰富的价值目标系统,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先进性、包容性、统摄性、建设性等基本特征,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社会价值观本质及内涵深刻概括。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有助于我们以这一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统合各方面的力量,又快又好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张秀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与实践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10,128,17.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59-160.
〔3〕郭建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释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9,31.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2.
(责任编辑 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