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德琼
动物疫病是严重阻碍畜牧业健康发展和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国际、国内贸易,影响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社会稳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县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产品总量持续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已发展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许多农民脱贫致富的产业。
江城县基本概况。江城县位于云南省南部,东经101°14'~102°19',北纬22°20'~22°56'之间,县城海拔1119米,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2207米,最低海拔317米。年均有霜日仅2~3天。年平均降雨量2283毫米,位于全省前列。年均降雨天数178天。年均日照1886小时,相对湿度为85%,蒸发量为1478毫米。2013年,全县出栏生猪70062头,肉类产量达5254.65吨;出栏牛15008头,肉类产量达1500.8吨;羊出栏2529只,肉类产量45.522吨;禽出栏354452羽,肉类总产量531.678吨,禽蛋产量601吨,2013年农业总产值实现140158万元,其中,畜牧业总产值13.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777.00元。
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是保障公共卫生的需要。畜牧业作为我县的支柱产业,人畜共患病时有发生,长期存在的猪瘟、猪肺疫、口蹄疫、鸡新城疫、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猪细小病毒、沙门氏菌病等,这些疫病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动物,现代社会人与动物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使动物疫病向人扩展的可能性增加,人畜共患病不仅给养殖业及相关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直接威胁人类健康,打乱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是促进我县养殖业持续发展的需要。养殖业是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优势产业,发展前景广阔。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给养殖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全县动物疫病每年导致生猪发病死亡2401头,牛发病死亡583头,羊发病死亡163只,禽发病18114羽,危害程度日趋严重。我县养殖业正处在一个从量到质转换的重要时期,动物防疫体系薄弱,巳成为阻碍我县养殖业发展的首要因素。
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需要。我县养殖业收入增长对农民家庭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巳达35%以上,成为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每年仅动物发病死亡造成的直接损失达600余万元,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预防和控制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降低养殖业的疫病风险,对促进产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增,增加农民收入至关重要。
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情况。我县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始于50年代初,在相当一个时期内,由于养殖业生产规模小,商品率低,基础设施落后,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进展缓慢。改革开放以来,养殖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国家逐步加大了对动物防疫设施的投入力度,尤其1998年中央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对动物防疫基础设施的投入显著增加,省、市、县委、政府都十分重视畜牧业的发展和动物防疫工作,坚持把加快畜牧业发展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来抓,我县县委、政府以及畜牧兽医局积极响应省、市委、政府的号召,根据《动物防疫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了“免、检、驱、治、改、监、处、消、灭”综合措施,严格依法治疫,依法强化防疫、检疫和行政执法工作,努力提高免疫密度和免疫效果,严格实施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最大限度地切断疫病传播途径,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加强市场管理,促进行业向规范化、法制化方向发展,以更进一步地推动畜牧业持续健康、稳步的发展。
江城县畜牧兽医局下设一个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动物卫生监督所、畜牧工作站和7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共有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79人,目前配有村级防疫员58人,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培训,这给我县的动物防疫体系的建设、健全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动物防疫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县与老挝、越南接壤,与老挝陆水相通,而临近我县的周边国家动物疫病流行较为严重,这些国家还存在着我国已消灭的牛瘟、牛肺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对我县造成严重威胁。
我县基层动物防疫工作基础薄弱。一是基层动物防疫机构不健全,定位不清,设施落后;二是村级防疫队伍人员素质不高,年龄偏大。三是畜牧兽医机构必要的预防、诊断、检疫和监测基础设施标准低,有相当部分不能有效开展工作;四是基层动物防疫员日常业务工作经费保障度低。
应急反应机制不完善。一是我县目前动物疫情测报方式、技术和手段落后,信息采集点少、信息量小。二是隔离、消毒、扑杀、无害化处理等快速处理设施设备明显不足;三是我县动物防疫指挥调度、疫病诊断、扑灭控制等应急反应机制不完善,疫区动物扑杀评估和补偿机制不健全,不能快速组织动员人力财力物力,采取应急处置措施,迅速有效地控制扑灭疫情;四是缺乏部门、地区间有效的信息交换和组织协调机制,联防联控难以落实;五是动物防疫物资储备制度尚未建立,难以满足应对重大、突发动物疫情的需要。
防疫监督及屏障设施不健全。缺乏必要的检查手段和消毒设施设备,出入境动物检疫能力不能适应进出口管理需要,查验、隔离、消毒、处理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动物防疫技术手段落后。目前我县动物疫病诊断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较低,装备不配套,不能开展重大动物疫病病原分离监测等工作。
动物疫病监测体系建设起步晚,基础薄弱。一是兽医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设备少,难以满足监测需要;二是监测面不广,监测疫病种类不多,预警能力不足;三是监测工作经费缺乏,队伍亟待加强培训。
动物防疫法律体系不健全。自1998年《动物防疫法》实施以来,虽然制定了一些部门规章,但与新形势下动物防疫工作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兽医管理体制综合性的改革与体系建设工作亟待加强。
加强畜牧兽医防疫队伍建设。县政府应高度重视畜牧兽医防疫队伍建设,县畜牧部门要把提高兽医防疫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术水平作为保障畜牧业健康安全发展的关键性措施来抓,县级财政应当解决一定的专项经费,实施兽医防疫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广泛开展业务技术培训,使全县县、乡、村兽医防疫人员系统掌握畜牧养殖、兽医诊断、动物检疫、疫病监测、生产统计、公文写作、计算机操作等业务技术知识;鼓励在职职工通过自学考试、函授等途径提高学历;选派技术骨干到大专院校进修,更新知识,提高水平;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养殖企业引进畜牧技术人才。
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增强兽医防疫服务手段。县政府应当对乡镇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实行统一规划,实行统一集中建设,解决当前畜牧兽医站等县派驻乡镇的农业服务机构无办公场地、无职工住房、无办公设备的“三无”状况,以利方便群众办事,提高服务质量。及时配置必要的设施设备,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建设,简易检验室的建设,以满足广大农民了解畜牧产品供求信息、发展动态、疫情动态、技术标准和有关政策法规的需要,推动畜牧养殖和疫病防控的信息化、现代化;切实加强县级动物监测检验室的建设,更新设备,提高疫病的诊断水平,以利于动物疫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防控。
创新兽医防疫管理机制,激发兽医防疫队伍活力。一是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由县人事局牵头,畜牧兽医局密切配合,抓紧时间制定乡镇兽防人员的调动、聘用、职称评聘、资产管理等管理制度和村级防疫员聘用管理办法。二是建立细化的考评机制。县畜牧兽医局应当尽快制定出台具体的工作考核目标和考核办法。三是建立充满活力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县、乡、村畜牧兽医防疫人员联系养殖大户制度,县、乡兽防人员合理流动、有序交流制度,一线技术人员职称高聘或上浮工资制度。四是提高村防疫员的待遇,稳定防疫队伍。要根据畜牧业发展水平和养殖数量合理确定村级防疫人员的报酬,参照村干部的标准解决好防疫人员的养老保险,消除后顾之忧。
改变疫病监控形式,确保健康安全养殖。一是制定积极主动预防的措施和办法,加强动物检疫,严防动物疫病的传播,建立国家无动物疫病养殖示范区。二是加强动物疫病监测点的建设,要将养殖大户作为县乡动物疫病监测点的范围,聘请部分动物疫病义务监测员,建立覆盖范围广、监测种类齐、反应灵敏快捷的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全县动物疫情。三是实行兽医与疫病监测分离,防止监测人员因利益驱动,导致防疫密度减小而疫病暴发的危险。四是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责任追究制度,对防疫不到位,疫情上报不及时、处置不得力,造成疫情扩散的责任人,要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触犯法律的要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要加强和完善动物防疫体系的建设,提高动物疫病的预防和控制能力,主要是要我们提高认识,引起重视,加强动物防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力度,改变传统观念。制定科学的防制方案,把防制工作认真扎实的深入到农村,提高老百姓对动物防制工作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好动物防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