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课程资源 提高教学实效

2015-11-11 12:08贾立东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5年11期
关键词:父爱母爱思想品德

【摘 要】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要重视教材的作用。教学要依据课程标准、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在合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获得终身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开发课程资源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材是重要的学习资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这就打破了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的局限,教师也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用教材教并非抛弃、消弱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而是以教材为蓝本,依据课程标准、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在合理利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获得终身可持续的发展。下面是本人使用新教材的几点体会。

一、拓展教材插图,指引学生行为

新教材遵循基于案例、基于情境、基于问题,从生活逻辑到理论逻辑的编写思路,采用了主题探究、情境导入、用图说理、相关链接等方式呈现教材内容,为教师开展创造性教学提供平台的同时,也为学生展示才能留出了时间和空间。要结合教学实际合理利用教材提供的材料,并加以适当的拓展,充分发挥教材本身所蕴含的价值因素,为学生的发展与成长服务。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新学校,新同学”“珍视新友谊”这一内容时,结合教材第3页的图片组织学生讨论: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如何与新朋友共同结伴成长?在学生讨论中,引导学生领会品味图片给予的指引与提示作用,促使学生与图片中的学生形成对话关系,通过感受、体验、领悟以及今后行为的践行,帮助学生尽快融入新班级,珍惜自身成长的新起点,与新朋友和谐相处,共同进步,共同体验作为一名初中生成长的快乐。

二、补充教材内容,培育学生情感

思想品德课既是一门智育课,更是一门德育课。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在构建学生道德认知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将教材内容内化为学生的一种品质,以指导学生未来的生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我爱我家》一课中有一段对父爱母爱的描述:“在世上的多种爱中,至深至纯的爱是母爱和父爱。这种爱是无私的爱,永恒的爱,是无微不至的爱,不求回报的爱。母爱如水,往往温柔细腻,父爱如山,往往深沉严格。”学生生活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之中,却未必真正读懂父爱母爱的真正内涵。而父爱母爱对学生来说是抽象的,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其内涵,必须及时补充文本内容,引进形象的教育资源,使教材丰满、生动起来。笔者在教学中补充了两个片段材料:一是播放韩红依据一对年轻夫妇在缆车坠落的刹那间不约而同地将年仅两岁半的儿子高高举起,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而年轻夫妇却永远离开

了人世这一真实故事创作的歌曲《天亮了》,二是选取了道德故事《感谢父亲》。利用歌曲和道德故事情境,把抽象的父爱母爱还原为具体生动的现实生活,通过特殊情况下的典型事例和日常生活中的一般事例,让学生知道父爱母爱是伟大、无私的爱,是无微不至、不求回报的爱,增强学生对父爱母爱的认识;然后再通过学生回忆并讲述自己感受到的父爱或母爱,让学生在经历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从而增进学生与父母的情感,学会理解父母、热爱父母、感恩父母,实现情感的升华。

三、更改教材设问,培养选择能力

教材作为典型性、权威性的课程资源,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凭借,也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因此在教学中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发挥学生主体性,组织学生参与教学,使教材的作用得到更有效的发挥,实现教材资源价值的追求。对于教材资源中不具有时效性的材料,既可以拿来直接应用于教学之中,这样有利于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也可以依据教学实际需求,对教材资源中的问题设置进行更改或重新设问,既能充分利用、开发教材资源,又能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两代人的对话》时,对教材中“帮小冰与爸爸正确处理分歧”这一探究活动中的设问进行更改,重新设计为:①小冰与父亲的分歧有哪几种解决的办法?②比较哪一种是双方都能满意的?请说明理由。这样重新设计问题比原来的设问更清楚、方向性更加明确。学生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选择,确定最优方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并没有强制进行,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观点、材料本身的吸引力,引导学生沿着设问的方向行进,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上一旦学会选择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将有助于他们今后更从容地面对、适应社会生活。

四、调整教材顺序,促进意义建构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虽然教材在编写时依据课程目标,综合考虑了学科知识、学生认知和学生心理发展的顺序,但教材难以体现特定的班级和学生在认知和心理发展上的差异,不可能完全适应每个教师。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依据课程标准、研究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视为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案例或范例,根据实际需要对教学的呈现顺序,进行灵活处理做出必要的调整,使教材更好地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服务。

以九年级《认清基本国情》中的第一框《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和第二框《党的基本路线》为例谈谈笔者对教材顺序的处理。纵观这两框学生的探究活动,第一框“感受中国的力量”、“见证辉煌成就”、“看家乡的变化”与第二框“从小青一家谈话所想到的”,这些活动都是围绕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展开的,在内容上前后重复。教学中应该对此加以重新整合,这样既可以节约时间,又能提高教学效益。其次,教材内容的呈现顺序也值得商榷。第一框第一目中“我国仍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和第二目中“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容相近、意义相同,可以放在一起进行教学,没有必要分开。第二目“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第三目“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进行顺序调整,理由是第三目讲述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与第一目构成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逻辑关系。我认为合理的教学顺序应该是:先由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的成就出发,引导学生探究我国的地位作用——取得成就的原因——基于对国情的正确认识——制定了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样调整教材的顺序一方面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便于学生理解掌握,二是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新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其本身内涵丰富。因此教师要重视教材应有的价值,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主要部分加以开发利用,按照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对教材适当的取舍、补充、拓展、整合,使教材真正成为教师引领学生学习和活动的重要资源,从而提高教学实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

[2]李秋华.《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本中插图的创造性使用》

[3]朱凤军.试论初中《思想品德》課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作者简介:

贾立东(1962~),男,河北石家庄人,研究方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猜你喜欢
父爱母爱思想品德
[鸢]とんび父爱如山
父爱
不要让父爱成为等待
母爱大于天
父爱如山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母爱
母爱的另一面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