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上的重生

2015-11-10 10:41
绿色中国 2015年10期
关键词:康巴古寺玉树

五年前,一场地震摧毁了青藏高原群山茫茫中的玉树县,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结古地区瞬间沦为废墟,90%以上的房屋受到损毁,绝大多数的玉树同胞无家可归…….

五年后之夏,记者重返玉树,行走在这座焕发新貌的古城,感知这个雪域佛国重生的脉搏。

七八月份是玉树最美的季节,山峦披着绿衣,开满朴素的野花,雪水化作清澈的扎曲河,蜿蜒穿过依山谷而建的玉树市区。

高原温暖的阳光,照亮了五彩的方形房屋,均匀地洒在商店、寺庙、诊所、民居上。房前屋顶,经幡飘动,汽车穿行在起伏于山丘的马路,人们在街头悠闲地漫步、在广场上谈笑风生。

这座高原小城,宁静、安祥、富足,表面上已感受不到任何灾难的痕迹——今日的玉树已经成了一座舒适幽美的藏家风情小镇。失去亲人的伤痛仍然埋在心底,但生活还得继续,生命依然向前。

扎西丹巴摇着轮椅出了房门,来到路边享受下午的日光。地震以前,他一家子经营着一个小店铺,震时房屋垮塌,他双腿重伤,从此失去劳动能力。不过,他很感激命运,庆幸在灾难发生的那一刻(早上7时49分),自己的家人都已出了家门,没有受到任何伤害。

“现在我的女儿在上初中,新建的学校有图书馆、食堂,还有计算机室,我的老婆在新建的康巴艺术中心表演歌舞,她能为家里赚点钱。”丹巴说。

震后,在一片废墟上,玉树以现代化城镇的思路被重新规划,民居面积与公共设施面积由震前的19:1变为1:1。公共空间更多、更大、更均等,生活娱乐更丰富。

玉树博物馆、玉树游客服务中心、康巴艺术中心、康巴风情街等藏式地标建筑的兴建,使玉树的文化生活品质登堂入室。

乘着暮色,记者登上为游客新建的当代山观景台。在深蓝色的天幕下,黑黝黝的山体依偎着华灯初上的新玉树。美丽的房屋错落有致,灯火通明的街道四通八达,伸向视线的尽头、山谷的怀抱,联接着玉树藏族自治州星星点点的城镇。

随记者一同上山的司机小伙扎西巴丁说,震前的玉树,道路泥泞,不通水,不通暖,整座城市完全靠一个禅古水电站发电,供电严重不足,夜晚搞片区停电,大部分地方黑灯瞎火,冬天靠烧牛粪或烧煤取暖,生活极其艰苦。

山脚下,格萨尔王广场的动感音乐吸引着山顶上乘凉观景的人们。藏族同胞生来善歌舞,玉树又是藏区的歌舞之乡,在霓虹灯一闪一闪的照耀下,人们在广场的巨大格萨尔王雕像边踏着乐步手舞足蹈,好不欢快。

为了拍摄玉树全城景象,清晨五点半,记者登上了北木它梅玛山山顶重建中的结古寺。结古寺建于14世纪末,是玉树的精神堡垒,在藏区闻名遐迩。

在2010年4月14日的7.1级地震中,结古寺基本倒塌,侥幸生还的500多名僧众冲到山下,钻进废墟,徒手刨挖生者,疲倦无力的喇嘛则不停地诵经为死伤者超度,为大地祈福。

“玉树”一词在藏语中有着“废墟”、“遗址”的意思。有趣了,怎么会取一个如此不吉利的名称呢?带着这个疑问,记者问了不少人。

青海旅行达人黄文洁是这样解释的:“废墟”直接点明了历史内在的哲理,它不是耻辱,而是见证。没有“废墟”的土地,才是一片历史荒芜、文明浅薄的国度。

哪一个人类文明不是建立在层层叠垒的废墟之上呢?

猜你喜欢
康巴古寺玉树
玉树新城
康巴村
我家门口的玉树
康巴什的勇气
康巴新年话年俗
傅宇博??《秋山古寺》
名人
拧掉水分,康巴什不是“鬼城”
古寺“建”在纸上
深山藏古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