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阳
我们想借着这次国有林场改革的春风,抓住这根希望的稻草,实现我们的愿望,让我们国有林场的职工也能扬眉吐气,像正常事业单位的职工一样老有所依,消除老无所养的后顾之忧。
—— 延安市某国有林场职工
陕北延安市南部,劳山林业局桥镇林场的苗木培育基地,瘦高的杜成柱场长叉着腰、望着几百亩、几万株的白皮松幼苗,有些茫然。
最近两年,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原本为林场职工创收增收的国有苗圃几乎卖不出去,反而贴了本。林场职工一个月工资两三千,还时常无法及时兑现,一个人养五六口人,没有房子,意见很大。
“整个劳山林业局辖区90%是公益林,公益事业不进入市场,不以盈利为目的。我们的本职工作是创造不了钱的,但国家也不给钱,我们只好搞一些不温不火的产业项目,实在是走投无路、迫不得已啊”。57岁的老职工贾邓峰对记者说。
延安勒紧腰带搞林业
98%的职工依然在温饱线上挣扎。
——陕西省延安市桥镇林场场长杜成柱
记者乘着车子,穿行在延安境内各个角落,满目葱郁苍翠,河水清澈见底,只有在一些山丘的侧壁上才隐约可见零星的黄色,这才让记者意识到,自己的双脚正踩在黄土高原上。
16年前,延安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政策的历史机遇,先后启动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重点区域绿化等各项林业工程。
造林绿化以年均125.9万亩的速度推进,延安山川大地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这场“绿色革命”,为世界提供了一个短期内“生态可逆”的成功样本。
然而,各路媒体大肆报道的退耕还林伟绩却掩盖了许多实际中的问题。在旧的国有林场管理体制下,延安的“绿色革命”苦了护卫天然林的国有林场职工们。
上世纪末以前,国有林场的性质是“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林场大量砍伐林木,以经营、销售木材维持生计。这对当地森林造成了难以估量的破坏,过去茂密的森林成了遍体鳞伤的稀疏林,森林植被锐减,部分区域的树木甚至所剩无几。
2000年,天保工程实施,林业经营管理从此由过去的砍伐木材为主,转向了以保护天然林为主。
“可是,单位的性质还是没变,仍然是事业单位自收自支。” 劳山林业局(位于延安南部,该市四大林业局之一)党委书记张孝民对记者说。“天保工程实施以后,经济运行主要依靠国家核定的天保工程管护经费和市财政局的管护配套资金,这两项资金仅能满足全局机构运转所需经费的60%左右。”
“延安市直四大林业局的情况差不多,资金缺口都在30%到40%之间,只有通过创收来弥补。” 延安市桥北林业局局长贾生平说。
这么大的资金缺口怎么办?主要靠林下经济、培育苗圃、对外承揽绿化项目。在中国的许多国有林场,“产业强局”、“产业富场”的口号时有耳闻。
在延安,这些产业经营的效益如何?从职工收入和社会保障情况就可以看出。
据了解,职工工资难以及时足额兑现,各项社会保障无法按政策足额享受,公务经费更是捉襟见肘。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按照基本工资为基数缴纳、医疗保险按照全社会平均工资的60%为基数缴纳,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受资金限制无法参保。
为什么产业搞不起来?
“让林场职工去搞产业,他们完全没有市场竞争力,起码他们没时间。” 劳山林业局生产科科长冯志胜告诉记者。
护林防火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职工没有周末和节假日,他们需要日夜守护山林,为了采集盗伐证据,蹲点守夜是经常的事。
另一方面,在社会上拉绿化项目需要公关,林场连职工工资都发不起,哪来的钱去跑项目拉关系?全体员工既要护林又要寻找产业“找饭吃”,根本无法与社会上的专业公司竞争。
每年防砍防火高峰与苗圃建设高峰的时间点重合,职工们根本抽不出时间。一位护林员告诉记者,有些人为了赚钱,直接就下山不干了。
近年来,创收的项目越来越少,稳定可持续的增收产业项目几乎找不到,林场的收支十分不稳定。延安各林场相关负责人坦承,这些产业运行极其艰难。
庆阳林改闯出血路
如果放弃职工,职工也会放弃这片林子。
——甘肃省庆阳市林业局局长樊德民
登上飞机,在与陕北接壤的甘肃东部庆阳市上空盘旋,但见大地山川沟壑满是绿色,林海茫茫,一派温润的江南风光。只有在少数地区可见依稀的黄土,星星点点,找不到一片裸露的土地。
庆阳是中国西部地区国有林场改革的惟一试点市。2011年,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确定庆阳47个国有林场列入改革试点范围,如今,试点的主要任务已基本完成。
庆阳的改革探索,从2009年就开始了,6年“摸着石头过河”,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庆阳样本”,成为了全面推进国有林改的珍贵参考素材。
上世纪90年代末天然林禁伐后,庆阳进入了“痛苦的十年”。“那时,每个月到手的工资只有200块钱。”连家砭林场的生产人员靳兰锡说。
据庆阳林业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职工的生存危机、林场的社会危机,把庆阳的国有林场逼上了绝路,不改革就只好“亡场破场”。
界定林场的根本性质是根本中的根本。2009年,庆阳市委、市政府决定,承担生态公益林建设任务的市属27个国有林场的4041名退休、在职及供养人员全部纳入市财政预算管理,在经费形式上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2011年成为改革试点以来,庆阳先后将县属20个林场由差额补贴变更为全额供给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按事业单位标准纳入财政预算,林场运行费按一般事业单位标准拨付。真正实现了“事业单位,事业管理”。
张西民是庆阳市林镇林场一位58岁的护林员,眉色间流露出待遇改善和生活水平提高后的欣喜。“现在,我每个月能拿到4284(相当于一年5.1万元),林场的职工大多数每年有4万3千多,比(改革前的)2008年多了一倍多呢!”
庆阳全市的情况,在职人员年均工资比改革前提高7502元,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3597元,离退休人员年人均离退休费提高5223元。全市国有林场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五项社会保险参保率均达100%。
“现在国家有这么好的政策,我们这一辈子都没有遗憾了,全场职工真的很满足。”张西民的妻子康金莲说。
“市领导自上而下的高度重视,是庆阳成功的关键。”一位林业局领导告诉记者。庆阳市政府成立了由政府市长任组长,分管林业和发改工作的副市长、市发改委主任、市林业局局长任副组长,市直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庆阳市国有林场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多次深入摸底调查,市政府将国有林场改革纳入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各级共投入国有林场财政资金4.6亿元,其中中央2.1亿元,省级477.09万元,市级2.3亿元,县级862.87万元。
国有林区和国有林场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被纳入各级政府相应专项规划及年度计划,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达到6.6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2.8亿元,林场自筹3384.41万元,职工个人出资3.5亿元。
在29个林场实施安全饮水工程38处,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14223人;20个县属国有林场电网改造纳入县级农网改造统一规划,同步实施;纳入全国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的国有林区道路379.02公里,完成44.578公里。
为了扩大单位内部分配自主权,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增强单位自我发展的能力,所有岗位均实行绩效工资。
考核结果为优秀及合格的,一次性发放绩效工资的30%作为奖励,考核结果为不合格的扣除相应绩效工资,目前执行绩效工资考核的林场38个,占林场总数的95%。将工作人员考核全部纳入市县人社部门管理,分级备案,考核结果作为晋升职务和兑现有关待遇的重要依据。
现在,庆阳国有林场年均造林面积是改革前的近4倍,改革以来,森林覆盖率增长2.49个百分点。
为了解决“吃大锅饭”问题,改革的林场全面落实定岗定员,分类管理。管理人员实行岗位层级管理,护林人员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工勤技能人员实行定额合同管理。
庆阳林改从严从紧控制事业编制,采用“定编不定人”的灵活方法,根据林场工作需要合理确定编制数。鼓励在职工勤人员自学林业相关专业、取得较高学历,评聘相关技术职称,压缩工勤人员比例,改善职工队伍结构,逐步将现有编制过渡为以管理和专业技术为主体。
国有林改不得不改
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征程中,林业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在“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中,森林是处在顶层的生态系统。
日夜守卫这一国家森林生态宝藏的,就是这些可爱、朴素的护林员。他们的生活枯燥单调,也许一天说不上一句话,也许几天见不到一个人。蹲点守夜是常有的事,盗伐盗猎者对他们殴打拒法是时有之事。他们用脚步丈量着大山与森林,把恪守的职责深深地印在绿叶上。
然而,他们付出的最多,过得最苦,却话语权最弱,待遇最差。
据调查,全国80%的林场职工没有得到加班费和高寒等补助,仅有12%的职工表示林场能够按时足量发放劳保用品,有50%的职工表示从未组织过体检,有34%的职工患有关节炎、风湿等疾病。
庆阳市华池林业总场场长李华峰告诉记者,林区气候阴湿,不少职工患有心脏病、大关节等地方性疾病,过早失去劳动能力。“现行的林区津贴每月30元,这可是20年前的标准啊。而从事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生产职工常年直接接触有毒有害农药,但一分钱津贴都没有。”李华峰叹息道。
延安的一名林场职工告诉记者,由于公积金不到位,他们一年只有1千多元,而该市其它的事业单位普遍都有1万多元;其它单位的医保卡上一年能积上1万多元,而他们只有可怜的几百块钱。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林区地处偏远,条件艰苦,交通不便,教育、医疗、科技、文化普遍落后,福利待遇相对较低,吸引不了人才,留不住人才,人员老化、人才断档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大多数职工找的都是偏远农村的对象,职工们一头沉,买不起房,居无定所,家庭不和谐、闹离婚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出现了嫌弃林业职工而离异抛家弃子的现象。
“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工作问题。”庆阳市大凤川林场职工曹东堂对记者说。由于林区自然条件制约,教育水平低,职工的子女受教育水平低,就业难,想在林区从事工作的大部分达不到参加社会招录考试的资格,有资格考试的人却无竞争力。
职工生活条件艰苦困难,生计无保证,心头全是后顾之忧,还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如何能有护林强林的积极性?
国有林场作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的定性是上世纪采伐创收时代的产物。
90年代末,生态安全重点区实施禁伐、封山育林政策后,国有林场的主要任务转为以森林资源保护为主。
可是,进入21世纪以来,“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的性质没有随形势的变化而转变,国有林场既得不到事业单位正常发展应享受的政策待遇,又得不到企业应享有的自主权和经济政策,普遍陷入了“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局面。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不城不乡、不工不农、不事不企,林场既不能像农民一样有收益权,也不能像企业一样自主经营,还不能与其他社会公益事业单位一样得到公共财政的支持。
由于体制原因,各级政府对国有林场没有明确的政策支持和投资渠道,国有林场防火道路、资源管护用房、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满后、欠账严重。而这部分设施对国有林场森林资源保护至关重要,关系国土生态安全。
林场创收实乃经济生活所迫,但众多林场创收渠道和空间十分有限。苗木培育生产周期长、成本高,市场波动影响大,加之投入不足,科技含量低,结构单一,集约化、市场化水平不高,难具市场竞争力。
虽然各林场在森林旅游资源开发、景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方面做了一定工作,但旅游业是一个先期投入较大的产业,由于资金短缺,资源难以有效开发利用,致使一些景区(点)开发进展缓慢,短时间内形不成气候。
延安是暖温带湿润气候与半干旱气候地区的分水岭。没有延安的林木,带着风沙的西北季风可直接入侵两市南部的渭北大平原及其以东地区。
庆阳拥有黄土高原中部面积最大、植被最好的天然次生林,向北抵御着毛乌素沙漠的,是甘肃东部主要的水源涵养区和森林资源培育基地。
二市均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生态功能脆弱,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严重。
在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中,延安、庆阳的战略位置扼要。这片林区不仅是黄土高原上硕果仅存的天然次生林区,也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前沿阵地。
根据现有天保工程规划,两市所承担的工作内容完全以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为主,尚未改革的延安市搞一些产业项目也是在经济形式危困、保工资保稳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迫不得已。
“缺钱、缺技术、缺人才、缺政策。”劳山林业局生产科科长冯志胜总结道。
基层国有林场没有事业经费、防火经费、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导致扑火机具和巡护工具得不到及时更新。“盗伐盗猎的人,其作案手段和工具尚且在日益现代化、高科技化,我们却在原地踏步。”冯志胜说。
日常工作都难以运转,何谈发展?何谈林业现代化?何谈国土生态安全?
国有林改在于实现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森林的生态效益需要无数林场职工来维护和经营,无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公益林区没有前途,没有未来。有偿使用,才能稳定森林管护队伍,实现生态公益林的良性、永续发展。
国有林改,不得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