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泽棘蝇种团一新种 (双翅目:蝇科:棘蝇属)*

2015-11-10 02:46吴传刚董钧铭魏濂艨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尾叶新种单眼

吴传刚 董钧铭 魏濂艨

(安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贵州安顺 561000)

最早以种团Group阶元研究该类群的是瑞典人Ringdahl(1949)。他当时将棘蝇属划分为16个种团,涉及到现今光泽棘蝇种团范畴的是其中的第3、16种团,共4种。德国学者Hennig(1963)在Ringdahl种团概念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该种团概念及范畴(包括10个种)。之后,前苏联学者Zinovjev(1981)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该种团种类及该属其他种团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此前,该种团名以其中的Phaonianitida(Macquart, 1835) 物种名命名,即nitida-group。后因Ph.nitida(Macquart, 1835) 被修订为Ph.nymphaearum(Robineau-Desvoidy, 1830)之同物异名,遂易名为nymphaearum-group。我国学者马忠余等(1992)总结性的报告了该种团特征及所包含的种类。到本世纪初,马忠余等(2002)报告我国该种团已知11种;其中一种(隶属于小黑棘蝇亚种团)分布于贵州宽阔水自然保护区(魏濂艨,1994)。

约10年前,本文作者之一又报道产自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本群蝇类1新种(魏濂艨,2006)。至此,连同本文记述的采自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盾光泽棘蝇,新种Ph.scutulaWei, sp. nov.,本群蝇类迄今在我国已知13种,其中3种分布于贵州。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安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魏濂艨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

1 新种记述

盾光泽棘蝇,新种PhaoniascutulaWu, DongetWei, sp. nov.(图1)

雄 小形黑色种,体长约5.1 mm,眼具淡色短纤毛,前内方小眼面明显扩大。额狭,约为两后单眼外缘间距之半,间额黑,狭如线,侧额黑,具厚的银灰粉被;下眶鬃9对,间杂个别小毛,后方3个弱如毛,最上方一个与前单眼间的距离约等于两后单眼外缘间距。侧颜黑,具厚的银灰粉被,向下略变窄,中部稍大于触角鞭节宽之半。新月片黑,具银灰粉被。触角黑,稍带点褐色,鞭节约为梗节长的2倍,亦约为自身宽的2倍;芒暗褐色,基部明显增粗,具羽状短毛,最长分枝毛至多略大于芒基粗。中颜板及颜堤黑,具灰褐色粉被;口缘不突出。颊黑色,高大于触角鞭节宽;上倾口缘鬃1列。下颚须棒状,黑色;前颏粗壮,薄具灰粉被;唇瓣发达,暗红色。后头黑,具黑毛,下后头毛黑。胸亮黑色,具灰粉被;后面观沟前具宽大的舌形黑斑,其外缘达背中鬃一线。中鬃3+1,不甚整齐。背中鬃2+3。翅前鬃短小,仅可自基本毛被中分出。小盾侧缘及腹缘均裸。气门黑。腹片鬃1∶2。前胸基腹片、背侧片、下侧片及后气门前肋均裸。翅黑色,翅肩鳞、前缘基鳞黑色;前缘刺发达,至少等于r-m横脉长;前缘脉腹面具毛;径脉结节裸;r-m横脉和m-m横脉无明显暗晕;m-m横脉弯曲;m1+2脉直;r4+5脉与m1+2脉在端部基本平行,前者在末端轻微上弯。腋瓣棕黄色,平衡棒黑褐色。足黑色。前胫无中位鬃。中股前面具短密鬃,基半具1列不及中股宽的前背鬃;前腹鬃列存在,但不发达;后腹鬃列毛样,向端部去渐次发达;端位:斜列的前背鬃和后背鬃分别为2和3,后者下方的两个发达。中胫后鬃2。后股前背鬃列完整、发达;稀疏前腹鬃1列;后腹鬃列毛样,仅基位的2个较发达,但均不及后股高;端位:斜列的前背鬃和后背鬃分别为2,前者不发达,毛样。后胫前腹鬃2,不发达;前背鬃2,发达;近端位后背鬃1强大;端位后腹鬃0。腹色泽同胸部,后面观第3~4背板具暗色中斑;第5背板端缘红褐色;第6背板裸,红褐色;第1腹板裸;生殖肢(第9背板)长明显大于宽。♂ 尾器(肛尾叶和侧尾叶)如图1。

正模♂ ,贵州雷公山莲花坪,1 650 m,2009年5月1~3日,魏濂艨、曹维平、蒋绍贵、杜坤、王庆达等用黄盘采集法诱获采集;副模4 ♂ ♂ , 同正模;2♂♂ , 贵州雷公山大塘湾,1 250 m,日期及采集人同正模。

词源 新种名称来自拉丁词scut(=shield盾),在此意指新种肛尾叶后面观形似盾形。

图1 盾光泽棘蝇新种雄尾器Fig.1 Phaonia scutula Wu, Dong et Wei, sp. nov. male genitalia (cercus and surstylus)a. 肛尾叶和侧尾叶侧面观Cercus and surstylus, lateral view; b. 肛尾叶后面观Cercus, posterior view.

2 讨论

光泽棘蝇种团中国已知12种,分隶属于光泽棘蝇亚种团和小黑棘蝇亚种团。本文报道的盾光泽棘蝇属于光泽棘蝇亚种团,与分布于四川的回归棘蝇近缘。但新种额较宽,明显大于前单眼宽,约为两后单眼外缘间距之半,下眶鬃仅9对,侧颜稍大于触角第3节宽之半;胸后面观沟前具宽大的舌形黑斑;腹片鬃1∶2;前缘刺发达,腋瓣棕黄色而非浅棕色;中股后腹鬃列毛样,向端部渐次发达;后股在基位具2个较发达后腹鬃;无后鬃;腹第3~4背板具暗色中斑,第5背板端缘和第6背板红褐色;尾器(肛尾叶和侧尾叶侧面)侧面观:生殖肢(第9背板)长大于宽;肛尾叶向后的折曲度显然小于直角;端部分叶不明显,成角形突出;内叶指状,端缘钝圆;侧尾叶较长,几乎垂直指向下方;肛尾叶后面观:端部内侧呈弧形刻缺,外侧端部成角形突出,而且端部外侧突长于内侧突。

反之,回归棘蝇额较狭,仅约及前单眼宽,下眶鬃达12对,侧颜略小于触角第三节宽之半;胸后面观沟前具4纵条,腹片鬃1∶3;前缘刺短小,腋瓣浅棕色;中股后腹鬃列毛样,向端部去变短,后股在中位具1个后腹鬃,具后鬃;腹第3~4背板具中条,第5背板端缘和第6背板不呈红褐色;尾器(肛尾叶和侧尾叶侧面)侧面观:第9背板宽大于长,肛尾叶折曲度几乎等于直角形,端部明显分叶,内叶指状,端缘钝圆;侧尾叶较短,明显指向后方;肛尾叶后面观:端部内侧呈直角形刻缺,外侧端部成弧形突出。

致谢感谢沈阳师范大学的王明福教授无私地给予的指导并帮助修改论文。

猜你喜欢
尾叶新种单眼
一株分离自四川温泉的嗜热鞘丝藻新种鉴定
基于互联网延续护理在单眼孔源性视网膜脱落术后的应用效果
广西甘蔗尾叶饲料化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及产业化发展建议
我国科学家发现荞麦属新种
微生物发酵甘蔗尾叶及其混合菜粕后营养价值的影响
西藏发现植物新种
外伤致单眼盲者健侧眼视觉功能受损的法医学鉴定1例
中科院海洋所命名5个深海生物新物种
食肉动物眼睛向前,而食草动物长两边
甘蔗尾叶青贮及其饲喂价值的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