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永梅,孙乾乾
骨质疏松症(osteoporsis,OP)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骨骼脆性增加而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疾病[1]。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中老年人多见,女性发病高于男性[2]。近几年的研究显示,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影响人类尤其是女性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正确认识和早期预防是减低发病率、减小危害性的第一步。
骨密度(BMD)测量是临床上评估全身骨量丢失、诊断骨质疏松症(OP)的最佳定量指标。目前骨质疏松症诊断的主要手段是骨密度检测,双能X线法(DEXA)目前被国际上称为骨密度检测的 “金标准”,可进行全身各部位的骨密度测定。本文选取驻青岛市军队机关在职女干部968例调查其骨密度情况,分析军队在职女干部骨健康状况,旨在为今后军队机关在职女干部骨质疏松影响因素的研究、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笔者所在医院健康体检中心体检的驻青岛市军队机关在职女干部968名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5~45岁。排除患有糖尿病、甲旁亢、肾功不全、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影响骨代谢的各种疾病患者和长期服用激素及钙剂者,且所选对象均未绝经。
1.2 测量方法 采用美国产DEXA测定骨密度 (BMD),除去受检者身上的金属器物,取平仰卧位进行第L2~L4椎体及左侧股骨近端进行骨密度测定,测量前均进行仪器性能检验校正。骨质疏松诊断标准按照中华医学会2011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中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T≥-1.0为正常骨密度;-2.5<T<-1.0 为骨量减少;T≤-2.5 即可诊断为骨质疏松。
骨密度统计结果见表1。
表 1 驻青岛军队在职女干部骨密度情况(n=968)
3.1 影响因素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军队在职女干部骨密度情况不容乐观,骨质疏松症检出率较高,通过对其工作状态、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调查,结合目前骨密度研究得出的影响因素分析,原因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
3.1.1 心理因素 目前在骨密度与心理关系的研究领域,多数学者认为心理变化与骨密度是存在明显相关性的[3]。近几年军队体制编制改革逐步深化,后勤单位机关人员组成中增加了文职人员,这部分人员学历高、年龄轻且自我价值实现欲望强烈,在性别比例上呈现出男性大于女性的趋势。就机关工作而言,存在一定的优势和竞争力。机关女干部由于生理、家庭定位、心理等特定因素在其职业发展上本身就有一定的制约,加上人员体制上的冲击,工作压力源增多、压力释放渠道少,故心理因素也成为影响这一群体影响骨密度的潜在危险因素。
3.1.2 机关干部军事体能训练不够 军事体能训练参与率在后勤单位尤其是机关干部中呈现弱势,有的单位尤其是医院、疗养院等后勤保障单位有较为明显的“重业务、轻训练”的现象,导致训练年年有安排,但实际有效训练时间、强度并没有落实到位。
3.1.3 个人因素 还有部分在职女干部为了保持身材而过于节食或经常饮食不规律,为了美白而严密防晒,以及女性特殊的生理期如妊娠期、哺乳期等各种原因导致骨矿含量减少、骨质疏松症逐渐增多。
3.2 预防措施
3.2.1 提高对骨质疏松的认知能力 石倩等[4]在骨密度异常人群骨质疏松知识与自我效能的调查分析中指出,在骨质疏松知识的掌握程度上以运动知识的正确率最低,且被调查人群中仅有51.37%有合理的运动方式。军队在职女干部也普遍存在骨密度认知能力弱的特点。针对此况,应充分利用军队治疗医院、疗养院的医疗资源,举行医疗知识宣讲、定期下部队义诊、制作健康教育手册等方式,进一步扩大运动知识的宣传广度和深度,使在职女干部掌握正确有效地增进骨健康的相关知识。
3.2.2 保证军事体能训练落实 在骨质疏松的预防中,早期的体育锻炼可提高骨质的峰值,各种活动都能使某些部位骨密度增加1%~2%,一旦停止锻炼,这种增加将不再维持[3]。因此保持我军优良传统,保证持续、有效军事体能训练时间,将每年的体能训练安排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好冬季野营拉练、常规体能训练以及定期紧急拉动等军队特色的训练作用,是改善军队在职女干部骨矿含量减少现状的第一有力措施。
3.2.3 倡导保持长期健康的生活方式 大量文献研究表明,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与多因素相关的复杂性疾病,其发生和发展与环境、饮食、运动、年龄、内分泌和多种微量因素等有关。军队女干部普遍存在加班、熬夜、饮食不规律等现象,女性由于各种生理期对骨密度乃至各个身体机能指标的影响是明显的。因此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提高身体整体素质方面尤为重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有针对性地做好健康宣教,提高她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知能力,对于发挥疗养机构职能、提高体检工作的延伸服务力度、保障官兵健康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一环。
研究显示,骨矿含量减少、骨质疏松症已逐渐成为威胁军队机关在职女干部身心健康的疾病之一,甚至可能成为影响女性军队干部生活质量、服役年限的重要因素。因此笔者认为,对于这一群体骨质疏松的发生机制、原理、相关因素以及预防治疗的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是非常必要的。
[1]夏维波.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J].上海医学,2008,31(4):229-230.
[2]李晓冬,陈建庭,王建钧,等.珠海地区575名女性骨密度测定及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分析[J].现代医院,2012,12(4):8-11.
[3]胡劲涛,许 超,周晓成.心理学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研究概况[J].中国骨伤,2013,26(1):85-87.
[4]石 倩,杨雨佳,高 丽,等.骨密度异常人群骨质疏松知识与自我效能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4):331-332.
[5]那 建,许 永,马 超,等.老年骨质疏松的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0):4070-4073.
[2014-08-12 收稿,2014-09-13 修回] [本文编辑:刘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