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晓东
(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 宜昌443002)
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又称“新黑人运动”、“黑人文艺复兴运动”。它是指20世纪20年代到经济危机爆发这10年间美国纽约黑人聚居区哈莱姆的黑人作家所发动的一种文学运动。它以美国黑人文化“首府”纽约哈莱姆为中心,以“黑人民族的桂冠诗人”兰斯顿·休斯为代表,主要反映了美国黑人渴望复兴黑人民间文化遗产和振兴美国黑人文化的呼声和反对种族歧视、表现种族自我的决心。
1)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黑人掀起了黑人城市化的浪潮,大量的南部黑人涌入北方城市,大迁移让黑人直接地感受到了现代城市快速跳动的脉搏,大量新鲜而陌生的体验迫使他们改变思维方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教育条件的改善,黑人的自尊和独立意识得到了培养和增强。哈莱姆顺理成章的形成这一运动的中心。作为这场大迁移带来的,纽约哈莱姆区的人口从1900年到1920年翻了一番。黑人在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中渐渐产生了阶级分层,中上层黑人构成了“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的群众基础和文化土壤。这决定了哈莱姆必然成为美国黑人的文化中心。
2)宽松的、自由的社会环境也为文学的繁荣提供肥沃的土壤。哈莱姆文艺复兴于1917年前后的纽约黑人居住区,并蓬勃开展10余年,并不是偶然现象。纽约是国际大都市,其开放的、多元的、世界主义的氛围有助于文化的生产和发展,在这里人们容易感到新文化的感染,艺术欲望容易得到激发,艺术才能有机会得到施展。
3)第一世界大战后,黑人的民族运动高涨,社会觉悟和阶级觉悟大大提高,民族自尊和民族意识进一步加强。黑人以非洲传说为荣,一黑皮肤和黑卷发为美。在这种背景下,黑人作家的自卑感开始消失,他们不再满足于驯顺的“汤姆大叔”的形象,在作品中主张歌颂新黑人的精神,树立新黑人形象。黑人文学中的态度和语气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受到当时的社会和文化氛围的鼓舞,以诗歌和小说等为媒介,表达了黑人的心声。同时,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种族歧视现象以及城市中心区的衰败,使得黑人被迫集中居住在固定的区域,大量的黑人聚居形成一种文化的聚焦,黑人文化精英更容易在种族聚居区内出产大量的文艺作品。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社会进人一个全面繁荣的时期,时代赋予人们更多的自由,黑人对此也做出积极的反应,表现出对自己能力的新的信心。就新兴的黑人文学本身而言,它不是孤立的而是美国文学全面繁荣的一个侧面。这一时期的美国人跃跃欲试,试图开辟新的精神领域,在艺术上的成熟起来,建立了更高标准的美国文学和民族艺术。美国黑人文化也在追求同样的满足和目标。尽管在肤色、财产上也许有别,但是黑人文化却与时代及其文化背景息息相关,是大格局的组成部分。在一股席卷全国的躁动不安的情绪裹挟下,黑人的觉悟和想象力也被激发起来,他们也为争取自己的民主而奋斗。年轻的黑人和其他美国人一道表达自己对现实不满和怨恨,他们决心同为数不多且影响有限的老一辈黑人作家决裂,打破战前和战后束缚种族文学的旧框框,唱出自己的心声。
哈莱姆文艺复兴强调黑人的体验。黑人作家在这场运动中做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艺术成就。但他们在试图阐明黑人集体身份时却遇到了难题:他们是否应该在传统艺术框架内显示自己的才华,换言之,他们要不要脱离自己的文化局限而进入一个艺术的新天地,或者说他们是否把黑人独特的思想内容灌注到白人惯用的艺术形式里去?是只写黑人的体验,还是写美国人或国际性的问题?这种艰难的抉择使他们往往采用折衷的做法,以不同的声音,既要描绘黑人的处境又要使自己的艺术形式融入主流文化。
新黑人在强调自己种族意识的同时,坚持自己的美国认同。美国黑人的双重身份认同可以说是美国制度化种族主义的产物,象征了美国黑人的双重种族性、双重文化性。由此反映美国黑人的两种心态:他们不愿脱离美国,因为美国有太多的东西难以舍弃;他们也不愿在美国白人的压制下漂白自己的灵魂,因为他们黑种肤色的含义。
哈莱姆文艺复兴并不是一场孤立的文学运动,它的到来适逢美国美国文学高潮叠起的时代。除了20世纪20年代人们追求自由、平等和标新立异以及30年代左翼文学的大环境之外,主要是在于由于黑人学者和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一种新文学的气候在美国逐步形成,并逐渐发展成了包括20年代和30年代的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哈莱姆文艺复兴于美国文学主流在发展方向上是同步的,在客观上对这一大的文化氛围产生了影响,反过来又接受了它的影响。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正真意义上的美国黑人文学在20年代轰轰烈烈的兴起,开始显示自己的文学力量,很多作品在30年代达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水平,而其影响又跨过30年代,在二战期间和二战后的美国文坛上变得越来越明显。
首先,哈莱姆文艺复兴创作中最值得注意的因素之一是它与爵士乐精神的一致性。美国的这一时期被称为爵士时代,而爵士乐是西非黑人被贩卖到美国、远离其自然环境所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黑人通过互相慰藉,共同回忆他们遥远的故土和历史。在爵士乐中,演奏者往往不是表达主题,而是利用主题来表达自己的意图。爵士乐的这一特点适合人们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情绪和对种族歧视的抗议,而嘲弄传统观念的精神支配着20年代。爵士乐是时代的象征,因为它具有自发性,它创造了一种配合默契的方法,并且拥有一个与之产生共鸣的群体。
其次,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们虽然考虑种族问题,但他们不再忠诚于占统治地位的黑人价值观,而是企图在传统范围内寻找可供选择的新的价值观。其创作的内驱力包括、但远远超过了种族范围,表现出了现代艺术家对资产阶级文明的普遍反抗。在这里我们发现了20年代的黑人知识分子和“迷茫的一代”作家之间的一个契合点——精神异化。他们俗不可耐的美国文学,像那些白人流放者一样,他们不主张盲目地被毫无希望的物质主义所同化,而是思考如何保护其鲜明的种族特色。
再者,这一时期出现的“尚古主义”倾向为黑人和白人作家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创作园地和文化合作的契机。尤金·奥尼尔的《琼斯王》、《毛猿》、《上帝的女儿都有翅膀》和舍伍德·安德森的《邪恶的笑声》等要么探讨种族问题,要么描述现代“文明”外表下的人原始野蛮状态。这些作品既是对黑人作家的呼应,又是对他们的一种激励,并为严肃对待黑人主题培养了一批富有同情心的读者。
另外,哈莱姆派的遭遇同白人作家也有相似之处。黑人文学一开始就围绕着黑人作家该不该利用下层社会生活为素材曾经发生过激烈地争论,像德莱塞、克莱恩和诺里斯等震惊了维多利亚时代的人的感情一样,哈莱姆派也冒出了黑人中产阶级。那些保守派人认为,种族中的不可同化成分应该隐藏起来,而不应该在那些“污秽”的小说中被暴露给读者。更值得一提的是,黑人关于身份问题的探究是典型的美国人的追寻,黑人作家对个人身份的考问显然是典型的美国文学主题之一。
[1]虞建华.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单德兴.重建美国文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郭继德.20世纪美国文学:梦想与现实[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