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药物分析双语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及教学改革探讨

2015-11-09 12:30金泉吴艳玲南极星廉丽花
教师·中 2015年10期
关键词:药物分析高校

金泉+吴艳玲+南极星+廉丽花

摘要:药物分析课程中融入药学专业英语,成为药学专业学生(以下简称“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获取药学专业前沿科技信息的工具,它完善了双语课程体系,提高了授课质量,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协调发展,适合培养创新人才。

关键词:高校;药物分析;双语课程建设

随着经济全球化,国外制药企业在全球医药市场中的地位日益攀升,对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和强势的用人单位,药学专业毕业生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英语基础,这就需要学校改革专业课程建设,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提高药学生综合素质,本文探讨药物分析双语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及教学改革的若干实践。

一、药物分析双语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各领域的对外合作和国际性学术交流日益增多,要求医药类人才能阅读英文期刊、能撰写发表英文论文、能在国际学术会议中用英语发言。为提高药学生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各医药院校加大了药学生的药学类专业课程英语教学力度。

虽然目前延边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设置了药学专业英语课程,但在提高学生英语素质上收效甚微。多数毕业生的实际英语应用能力较差,就业后普遍遭遇英语困扰。在教材方面,目前使用的是药物分析统编中文教材,多数教材仅对专业名词附英文,与学术界通用英文术语有出入,对英语术语的掌握不够重视。另外,我校虽然重视改善师资团队,但是药学专业英语教学主要由药学院具有英语类国家留学、访学的经历或英语基础较好的教师承担。药物分析学科教师虽具备宽广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但英语修养与双语教学的基本规律掌握不够。为满足药学生必备的药学专业的英语素质,建立一个更合理的药物分析双语教学体系是本课程建设的迫切任务。

二、药物分析双语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1.依据专业发展,更新教材内容

药物分析是一门研究与发展药物质量控制理论与技术、探索与解决药物质量问题的工具学科,随着科研成果大量涌现,药物分析学也大量吸取最新科技成果、技术和最新方法充实到本学科发展。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采用杭太俊主编的《药物分析(第7版)》,可保证英语最底线学生能够掌握知识。双语教学中应采用英语原版教材,但是国内外课程教学体系不同,不可拿来即用,混合使用中文和英文教材可以取长补短,相辅相成。英语教材与英文期刊论文作为辅助教材。然而,英文教材的价格普遍高,若作统一教材,学生经济负担会较大,因此,我们进行翻译整理后编制了英文自编讲义,授课前将课外讲课内容打印发放或共享电子版,供学生预习或复习,加强学习效果。

谷歌学术搜索和PubMed是搜索学术文章的网络搜索引擎, 两者结合使用,紧跟最新研究前沿领域,追踪最新科研进展,找出与药物分析统编教材中每个章节内容对应的最新研究发表的英文文献与网络资料,与教材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逐步增加教学课件中英文所占比例,让学生逐渐适应和接受。

2.改变单一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采用教师讲解与学生阅读、讨论、交流相互穿插的开放式教学模式,逐渐改变双向交互型互动教学模式。另外,我们分类筛选药物分析英语词汇、按章节汇总,汇编了常用英语专业术语,用汇总所编词汇来巩固英语词汇量。

教师讲课不应限于讲授,可给定讨论主题、指定大方向或给出一篇最新科研动态英语文献,进行文献查阅、汇总后,课堂内进行发表和讨论,既能获取专业知识,又能了解前沿科技动态,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另外,可根据授课章节进度安排撰写短篇英文报告,逐步提高英语论文撰写能力。为了延续课堂所需内容,结合药物分析学科每位教师研究方向,每周开学科学术研讨会,组织本学科本科实习生与研究生参与学术研讨。这样,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又激发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热情。

总而言之,药物分析课程的英语教学应突出药物分析特色教学,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任课教师带着问题去发现、探究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提高授课的质量和效率。在教与学相互促进的情况下,药物分析双语课程建设工作最终能有所突破。

猜你喜欢
药物分析高校
药物分析课程说课设计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药物分析》教学中的应用
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转型过程中药物分析教学改革探讨
翻转课堂在高职药学专业药物分析课堂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