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颠倒课堂理念下生本化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角色定位

2015-11-09 08:40张艳明吴方敏
小学教学研究 2015年11期
关键词:汇报小数交流

张艳明+吴方敏

颠倒课堂、生本课堂反转了教与学的流程,强调将学生的学习进行前置,将课堂作为学生交流研讨、质疑问难的地方,从而培养学生会学习、会合作、会交流、会质疑、会表达等能力,将学习还给学生自己,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小组合作交流常常成为这类课堂教学模式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当然,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也有一些让大家困惑的地方。比如:学生汇报展示的收与放,教师在其中如何定位?学生汇报后,教师如何顺水推舟地提高学生内化的认知水平?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如何有效协调转换?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前、课中、课后,教师的作用各是什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知识整理课,是在单元学习完后进行的整理复习课。笔者想就这节单元知识整理课的实施,来一窥生本化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多面角色,以期给大家带来思考。

一、教学预设,教师是设计师

课前教师对教材内容、目标定位、学情预设要有充分的研究与思考。经研究对比,确定本节课的目标定位是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查漏补缺,促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认知。坚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施教原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因此,如何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有效载体,就成为教师需要思考的重点问题。为了达到教学预期,教师精心设计了前学研究单。

经试教,发现这个前学研究单,学生在整理时举的“我的例子”“易错题”和“我的提醒”之间联系并不紧密,针对性不足。小组交流时,提醒的内容不够深入,学生的学习浮于表面。学生汇报时条理不清,不易操作与反馈,无法展现学生对已学内容的认知程度。于是,对前学研究中进行了调整。

这样设计的前学研究单,让学生提升了例子的价值,使提醒具体化,同时使举出的例子能够针对学习的重点知识进行,而最容易出错的题得以与例子有所区别,指向学习的难点与易错点,可以使学生在重点和难点处有更多的思考,从而深入地整理所学知识。

二、小组合作准备,教师是分析师

学习尚未开始,教师就要对学情了然于心,未雨绸缪。课堂教学前教师要对学生的前学研究单进行研究。通过对前学研究单的分析,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整理的知识所涉及的点,有没有覆盖教学预设的重、难点。下面是部分学生的前学研究单:

经过对比,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知识的条块比较清晰,知识整理中涉及了本单元的重点,而“最容易出错的题”有的提醒了计算中进位、退位的问题,有的提醒了小数末尾添0、去0的问题,有的提醒简便的算法,有的提醒“不能简算的就不要简算”,等等。看到同学们有那么多的想法,小组合作交流的根基也就愈加扎实。

但是这节课不仅仅是让学生说一说他们自己的想法,还要提升原有水平,产生新的认知。因此,哪些是学生自己已有的想法;哪些是学生尚不清楚的,是学生在整理过程中没有深入的地方;哪些是需要教师参与其中的,教师必须有所思考。从前学研究单的结果来看学生并不能主动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建立有效联系,而一些具有提升价值的问题,如“小数加、减法中哪些0可以去掉”“怎样才能高效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简便计算”在什么情况下提出,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总结,需要教师在课前反复揣摩,对学情深入研读,做到了然于心。甚至哪些学生能够交流汇报什么,哪些学生需要提供机会展示易错题,教师都要有所考虑。“看似教师放手的小组合作,其实背后都有教师主导的影子,不过是这些主导由显性变为了隐性。”与其说教师在小组合作中放得更开,不如说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准备得更充分,做的“功课”更多。

三、学习规则建立,教师是场边指挥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看似站在场外,但场内的规则却是由教师参与制定的。或是课前说明,或是长期训练,或是课堂提出交流要求。即使学生具有较好的小组合作能力,教师也会根据每节课的内容不断变换小组合作的形式,如小组交流实行主持人制,每节课都更换主持人;每节课的内容不同,小组合作学习的分工、顺序、重点也会有所不同。我在教学中提出下列小组合作要求:

[小组交流要求

1.组长安排小组内汇报顺序。

2.组内同学轮流介绍自己整理的知识。

说清楚你举的例子和提醒。

说清楚容易错的题和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3.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或提问。]

这样小组合作时学生才会投入而有秩序地进行交流学习,才会产生学习实效,教师才会有看似不参与的“旁观者”的潇洒。

四、合作交流现场,教师是多面主持

当前,多数教师认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求教师要少讲,甚至不讲,尽量多地给学生留下表达的时空。其实,教师是否要讲,讲多少并不会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相反,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虽然能够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能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但它也存在不够有条理、不易控制、缺乏自主提升的问题。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中虽然有小组合作的形式,实则还是由教师控制牵引;有的教师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不知如何进退,从而沦为看客,浪费很多提升学生认知水平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特别是汇报环节,学生辨不清的时候,学生想不到的时候,学生说不对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地站出来,进入学生的学习中去进行引领与指导。”如本节教学中有学生提出“在进行简便计算时,能简便就简便,不能简便就不要简便”,而且其他学生对此并没有提出异议,但学生在此处并未辨清。

此时,教师要及时进入:

教师:你刚才提到“能简便就简便,不能简便就不要简便”,什么样的混合运算才能简便呢?

生:看能不能符合运算规律,能不能凑成整数,或是相减也可以得到整数。如果能就用简便计算,如果不能就不用简便计算。

教师追问:以后在计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时,要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生:先观察数字,再看能不能简便计算,然后再计算。

……

教师适时板书:看:数字;想:规律;算:结果。

学生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形成了对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新认知,掌握了简便运算的一般方法。通过教师及时进入,交流的实效性有了保障。

当然,为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说自己的话,教师在很多时候还是要“退”出去的。这就要求教师尽量少讲,但这个少讲的教师要对学生的现场非常敏感,既不能打断学生的汇报,扰乱学生的交流,又要认真倾听,不断评估交流的价值,及时调控现场进程。在学生交流的现场,教师应该是敏感的待命者,及时捕捉现场的契机,及时抛出能够提升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教师的“进”一定是有价值的“进”,而教师的“退”也只是暂时的场边“休息”。

五、引领归纳,教师是认知提升的推手

小组合作进行到一定水平,教师要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在交流中进行归纳总结,循着思维发展的路径进行有效提升。如本节在学生汇报阶段,教师收集学生汇报的要点,形成了一幅思维导图。教师虽然不是学习的主角,但可以在学生的学习水到渠成之时,顺水推舟,提升学生认知层次,实现教学目标的升华。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生学”,他说“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意思是说要以学定教,因材施教。小组合作学习是因材施教的有效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多地思考如何“授之以渔”。

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是精彩的,它源于学生的精彩,同时也成就了教师的精彩。在颠倒课堂、生本课堂中教师的作用并没有被弱化,改变的只是教师站在课堂中的位置,只是教师让出了更多的时空给学生展现,而教师的思考一直留在课堂的中央。

猜你喜欢
汇报小数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阅读汇报课的构建与效能
失踪的小数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领导难找
一起解答含小数的方程
小数精灵成长记
数轴上的小数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