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青
《新学校,新同学》是学生进入初中后上的第一节思想品德课,这堂课没有什么难度,也没有什么考点,但对刚刚进入初中的“小中学生”来说却是意义重大。因为教师要通过这第一节课让学生大致了解思品课,甚至喜欢上这门课,了解初中学习的变化并认识到适应新环境的重要性,而初一新生只有尽快调整好自身状态,完成身份的转变,才能快速融入新集体,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的新节奏。当然这所有的工作并不是区区一堂45分钟的课就可以解决的,更多的工作需要在课后循序渐进地完成。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学第一课给我们打开了新学期的篇章,为教师提供了第一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平台,所以教师一定要好好把握这个机会,上好开学第一课。
一、课前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上好开学第一课,教师需要做充分的准备。
1.课的准备
开学第一课既然是“课”,教师就要认真备课,组织教学。《新学校,新同学》这一课主要包括三目:“初中生活新体验”“珍视新友谊”“与新朋友结伴成长”。内容简单、缺乏新意,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重构教材,针对新生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内容,而不是生搬硬套。例如,教材中有一个环节是学生向新同学做自我介绍,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快速熟悉新的人际关系。但在实际操作中如果真的任由每一个学生来介绍自己,一是时间难以把握,二是活动单一枯燥,遇到口语表达能力弱的同学还可能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三是其他任课老师可能已经做过类似活动,为避免重复,我们可以采用自制名片的方式,把学生熟悉彼此的过程留在课下,既解决了时间问题,也达到了教学目的。
2.人的准备
人的准备包括两方面:教师的准备和学生的准备。
(1)教师的准备。学生是很主观的,要让学生喜欢一门课,首先要让学生喜欢教这门课的老师。怎样得到学生的喜欢呢?第一印象就很重要了。干净整洁的形象自不必说,这是为人师表最起码的礼貌,更重要的是向学生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或温柔、或幽默、或亲切,用风趣的语言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好铺垫。
(2)学生的准备。所谓学生的准备,并不是由学生来做,而是由教师提前对授课班级学生的情况做一定了解,为“课的准备”打下基础。初一新生刚进入新身份的转换,他们对环境的改变既新奇又忐忑。教师应该提前了解和分析学生在新学期开始时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做到有的放矢,充分利用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精心设计教案,用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保持学生对课程的新鲜感,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克服焦虑,让学生喜欢上思品课。
二、新课进行
《新学校,新同学》作为开学第一课,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很少,关键是要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对新的学校和班级产生一定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帮助学生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学习生活。如何引导呢?这就需要教师开展以下工作:
1.用精彩的自我介绍吸引学生
《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先声夺人”就是这个道理。对开学第一课,学生内心是很期待的,这种期待与其说是对课的期待,不如说是对任课老师的期待,老师的相貌、性别、年龄、性格等都让学生充满好奇。所以,得体的着装、亲和的态度、端庄的举止无疑是初次印象的加分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个人风格简洁介绍自己的姓名和经历以及思品课的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学生对老师、对学科的好奇心,打造一个精彩的出场。
2.和学生一起开始新课的学习
如果说开场介绍是教师的独角戏,接下来的新课学习就是一场没有排练的对手戏了。在教师精彩出场的铺垫下,课堂气氛会变得融洽、和谐,学生也会由拘谨变得轻松,甚至开始有互动的欲望。此时教师可趁热打铁,以谈话的形式切入,与学生交流初中生活的新体验,再将这些体验一一归纳在黑板上,帮助学生总结已经出现或将会出现在学习、生活中的问题与困难,再与学生一同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受个人思维和经验的限制,学生对问题的挖掘可能不够深入,还可能出现答案简单、重复,探讨的解决方法不够具体、有效等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课的准备”过程中做好教学预设工作,认真设计问题,精确提问、有效提问,注重问题的层次性,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想办法”“找办法”也是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初步提升,所以教师切不可越俎代庖代替学生解答。而授课中我们探讨出的各类方法,也绝不能止于课堂,要让这些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实实在在地发挥作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验证方法可行性的最佳途径就是实践。
综上所述,《新学校,新同学》是思想品德课中非常重要的一课,它的重要不在于它的知识性,而在于它的功能性。上好这一课可以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由小学时的松散状态很好地过渡到紧张活泼的中学学习生活中去,完成心态的转换。而能否快速调整适应中学的学习节奏,关系到他们今后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能否顺利开展。所以,教师对新生一定要做到“三心”,耐心引导、热心帮助、爱心关怀。教师自身也要进一步了解并尽快熟悉自己的学生,注意在动态中把握学生、引导学生,适应学生的需要。
参考文献:
齐天智.如何上好第一堂课[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