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超然,李金萍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北京100089)
国内犯罪青少年人格特征的Meta分析
金超然,李金萍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北京100089)
文章使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使用EPQ对犯罪青少年进行人格特征测量的文献进行了整理分析,结果表明:犯罪青少年在外向性(E)水平上与普通青少年没有显著性差异,在精神质(P)水平上显著高于普通青少年,在神经质(N)水平上显著高于普通青少年,在掩饰性(L)水平上显著低于普通青少年。
犯罪青少年;人格特征;Meta分析;EPQ
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很多学者也就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总的来说,质性研究着重在社会、家庭、学校、个人等多维度上探讨犯罪原因,而量化研究则将重点放在了各种特质之间的互动关系上。在量化分析中,犯罪青少年的人格特质几乎是无可规避的话题。那么,作为讨论青少年犯罪原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青少年人格特征,其真面目究竟是怎样的?犯罪青少年的人格特征与普通青少年相比有怎样的特点?这是本文试图讨论的问题。
Meta分析方法也被称作元分析方法或是荟萃分析方法,其最初的思想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第一次被命名为Meta-analysis则是在1976年[1]。Glass对Meta-analysis提出的定义是:以综合已有的发现为目的,对单个研究结果的集体和的统计学分析方法[2]。
在常规的文献归纳分析过程中,由于没有固定的分析方法,研究者凭借自己所能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文献整理工作通过简单的投票统计等方式来获得最终的文献分析结果,但是这种方式的结果常常受到研究者自己的价值倾向的影响。同时,由于不同的研究选取的样本不同,研究方法上也有可能略有差异,因而即便是使用同一种问卷进行测量,也可能得到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测量结果,这样就使得在进行文献回顾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与阻碍,无法得到相对比较客观真实的研究结果,Meta分析则能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讲,Meta分析达到了增大样本含量,提高检验效能的目的,尤其是当多个研究结果不一致或都没有统计学意义时,采用Meta分析可能得到更加接近真实情况的综合分析结果[3]。
Meta分析最早出现在医学领域,是循证医学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自20世纪60年代被引入教育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领域以来,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应用。
文献的收集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等主要网站,主要针对已经发表的文献和硕博士学位论文,没有发表的文献并没有纳入本次研究之中。
文献的选取标准:剔除重复发表的研究,在测评方法上,纳入以艾森克人格测验(EPQ)为人格特征测量工具的文献;在测量设计上,纳入同时存在控制组和对照组的文献,同时要求控制组为犯罪青少年,对照组为非犯罪青少年或直接运用全国常模数据;在数据呈现上,纳入完全贡献了控制组和对照组分别在外向型(E)、精神质(P)、神经质(N)、掩饰性(L)四个维度上的数据的文献;在测量对象上,均为对犯罪青少年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共获得有效研究文献26份。
文献筛选过程:为了尽量减少在文献的筛选阶段由于研究者的主观性带来的偏倚,文献筛选由两名研究者共同进行。两人分别筛选文献,并对于筛选后的结果进行综合讨论,最终完成文献筛选过程。
文献基本情况:覆盖时间为1987~2013年;涉及的案由包括暴力犯罪和非暴力犯罪;文献的研究对象均为青少年,但时间跨度比较大,平均在14~18岁之间,也存在14~20岁之间的案例;大部分的研究材料并没有对案由进行细致的区分;部分研究文献讨论了犯罪青少年的人格特质与父母管教方式之间的关系;在纳入分析的26份文献中,测量对象均为男性的有21项,调查对象为男女混合的有5项。
采用Review Manager 5作为分析工具进行文献资料的分析。对不同文献的数据值进行重新计算,得到新的效应量和p值。在分析过程中,提供了两种进行数据合并的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当待合并的数据呈现同质性的时候,倾向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当待合并的数据呈现异质性的时候,倾向采用随机效应模型。但近年来由于固定效应模型的结果较为保守,更加倾向于不论是同质还是异质都采用随机效应模型。
首先对文献的数据情况进行同质性检验,同质性被接纳,但是,由于固定效应模型较为保守,仍旧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各效应量的合并分析。Meta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文献的Meta分析
结果表明,在精神质(P)、神经质(N)和掩饰性(L)三个维度上,合并效应量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而在外向性(E)的维度上,犯罪青少年与普通青少年的差异不显著。
若对文献整理进行常规的投票分析,可以得到的数据,见表2。
表2 文献的投票分析
结果表明,精神质水平(P)和神经质水平(N)得到“正向显著”文献的数量明显高于其他结论文献数量,但精神质(P)维度上还是有部分显示“正向不显著”。而在外向性(E)和掩饰性(L)的维度上,暂时还无法得到一定的结论。
由于Meta分析本质上是一种观察型研究,在Meta分析的各个步骤中,都有可能产生偏倚。所谓偏倚是指在资料收集、分析、解释和发表时任何可能导致结论系统地偏离真实结果的情况[4]。
发表偏倚是各种偏倚情况中比较常见,也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所谓发表偏倚,是指在文章发表的过程中,由于阳性结果比较容易发表,有可能一部分阴性的数据被隐藏了,并没有发表出来,就此产生了发表偏倚。验证发表偏倚可以采用非常直观的漏斗图的方式进行。如果没有发表偏倚,理论上纳入Meta分析的各个独立研究效应的点估计在坐标轴上的集合应该呈一倒置的漏斗形,即漏斗图上的点是围绕研究效应点估计的真实值对称地散开的,且小样本研究的结果离散程度较大,随着样本含量增加,标准误减少,研究精度增加,散点趋向密集,反映在漏斗图上则是大样本研究效应的点估计密集在一个较窄的范围内。
研究的发表偏倚情况的漏斗图,见图1~图4。结果显示,在外向性(E)、神经质(N)和掩饰性(L)三个维度上,漏斗图会均匀地分布在两侧,提示没有发表偏倚的问题存在。而在精神质(P)维度上,漏斗图不对称分布,提示可能存在发表偏倚。但由于投票分析结果显示,在精神质(P)维度上得到的结果一致性非常强,因而,选择接纳这种发表偏倚的存在。
图1 外向性(E)水平的漏斗图分析
图2 精神质(P)水平的漏斗图分析
图3 神经质(N)水平的漏斗图分析
图4 掩饰性(L)水平的漏斗图分析
敏感性分析是对一定条件下所获得的Meta分析结果稳定性进行检验。通常的做法是排除异常结果的研究,然后比较剩余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与原结果,如果结果改变不明显,则结果的稳定性比较好[5]。
在本研究中,敏感性分析主要从性别入手,比较全部研究与剔除含有女性被试的研究后的Meta分析结果。根据这一提出标准,首先对每个亚组在现有情况下的研究结果进行同质性检验,均呈现出异质性;然后用随机效应模型对新的亚组的效应量进行合并,得到的结果,见表3。
表3 敏感性分析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剔除混合样本组并没有从实质上改变研究结果,证明这一分析的稳定性较好。
研究结果发现,犯罪青少年的神经质水平(N)和精神质水平(P)都显著高于普通青少年组,掩饰性(L)显著低于普通青少年组,外向性(E)低于普通青少年组,但是没有统计学意义。
艾森克的人格问卷中,神经质(N)反映的是正常行为,并非病症。分数高可能是焦虑、担心、常常郁郁不乐、忧心忡忡,有强烈的情绪反映,以致于出现不够理智的行为[6]。研究显示犯罪青少年的神经质(N)水平显著高于普通青少年,这也是符合笔者在访谈时所遇到的情况。犯罪青少年通常比普通青少年有更强烈的情绪反映,以致于出现不够理智的行为。尤其是在青少年阶段,青少年的很多犯罪都是激情犯罪,还有很多暴力犯罪可能起因也是简单的口角,而对于行为和情绪控制能力的不足,导致了很多青少年采用犯罪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至于焦虑水平、郁郁不乐、忧心忡忡等特征,是否是显著高的水平,有待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精神质(P),并非暗指精神病,他在所有人身上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但如果某人出现明显程度,则容易发展成为异常。分数高可能是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不近人情,感觉迟钝,与别人不友好,喜欢寻衅搅扰,喜欢干其他的事情,并且不顾风险。研究结果显示,犯罪青少年的精神质(P)水平显著高于一般青少年。精神质水平主要反映了两个方向,一个是与社会连结的情况,一个是猎奇心理和风险控制的情况。在访谈中我们也发现,很多青少年犯罪是由于其与周围环境缺少比较好的连结,尤其是与有益的成人的关系,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在其身边并没有能够对他起到积极正向的引导作用的成人的存在,这里包括家庭关系的薄弱、学校师生关系的冲突等,而其自身可能是孤立的,也有可能身处一群“坏孩子”之中,进而得不到有益的正向的支持和引导,这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也是犯罪未成年人的主要特点之一。除此之外,猎奇心理和不顾风险而尝试各种冒险行为也是犯罪未成年人的特点之一。青春期的孩子本就有感觉寻求的需要,而犯罪青少年由于猎奇心理的高涨和对于风险的刺激的寻求,更容易发生冒险行为,而这一冒险行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挑战主流社会规范的行为,甚至是犯罪行为。
掩饰性(L),测定被试的掩饰、假托或自身隐蔽,或者测定其社会性朴实幼稚的水平。研究显示犯罪青少年的掩饰性(L)水平显著低于普通青少年,也就是说,他们有着更加“成熟”的社会性,这一点在很多研究文献中也得到了证实。有一些犯罪的青少年,很早就辍学,还有一部分在13、14岁就离开了自己原有的家庭,甚至是离开原来生活的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生活。为了得到经济上的支持,同时,其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下也很难有有益的成人的支持,他们通常过早地就进入了社会,学会了如何在社会中与人接触,如何察言观色,如何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其社会性朴实幼稚的水平自然低于普通青少年。
外向性(E),分数高表示人格外向,可能是好交际、渴望刺激和冒险,情感易于冲动。分数低表示人格内向,可能是好静,富于内省,除了亲密的朋友之外,对一般人缄默冷淡,不喜欢刺激,喜欢有秩序的生活方式,情绪比较稳定。在本研究中,犯罪青少年的外向性(E)低于普通青少年,但是并没有呈现统计学上的显著关系。这可能是由于案由的混杂所致。而本次收集到的文献中,对案由进行分类统计的文献量太少,无法进行不同案由的分析。
Meta分析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分析和整合已有资料的方法,其在医学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也已经开始,尤其是在心理学领域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社会工作领域暂时还没有看到相关的应用。这并非意味着在社会工作领域不需要这样的研究方法。在社会工作领域,不论是对于案主的研究,还是对于社工本身的研究,包括一些干预的方案,实际上也都还存在着需要合并分析的过程,如果仅仅通过研究者主观判断进行分析,很有可能出现资料整合的偏倚,而得不到更加贴合实际情况的答案。
当Meta分析运用在社会工作研究中时,遭遇的最大的困境在于问卷的统一性。很多社会工作研究所采用的问卷是自编问卷,没有统一的问卷,就很难得到统一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这里涉及的主要问题是从技术上,是否可以通过对文献的二次整理而得到数据的问题。Meta分析的生存空间则在于还有相当一部分研究应用了统一的量表,例如父母教养方式量表、社会支持量表等,这都为Meta分析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本次研究中最大的不足之处在于对于文献的收集过程,这也是Meta分析中十分重要的一步。Meta分析要求穷尽符合条件的研究,在本次的研究中,只纳入了已经发表的文献和硕博士论文,并没有纳入未发表的文献等,这可能导致在收集资料上的偏倚。
在未来的研究中,主要有三点可以进一步跟进:其一,更加广泛地收集和筛选文献,以期得到更加具有普遍意义的结果;其二,可以尝试对于被试进行多种分类,例如按照案由分类、按照性别分类、按照青少年的年龄进行更加细致的分类等,以期得到更加细致的结果;其三,可以分析犯罪青少年人格特征与其他因素的相互关系,例如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人格与社会支持情况的关系等。
[1]何杰.Meta-analysis方法的研究进展[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0,21(3):182-184.
[2]Glass G V.Primary,secondary and Meta-analysis of research[J].Education Research,1976,6(5):3.
[3]刘关键.Meta分析中的统计学过程[J].中国临床康复,2003,7(4):538-539.
[4]周旭毓.Meta分析的常见偏倚[J].循证医学,2002,2(4):216-220.
[5]陈良英,何仲,魏丽丽.Meta分析及在护理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5,20(4):76-78.
[6]陈钟庚.艾森克人格问卷的项目分析[J].心理学报,1983(2):211-218.
〔责任编辑 王东〕
A Meta-analysis of Studies on Adolescent Criminals’Personality in China
JIN Chao-ran,LI Jin-pi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100089)
This paper,by Meta-analysis,analyzed the studies on adolescent criminal′s personality through EPQ.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criminals and common in E(extraversion-introversion)(EZ=-0.33p=0.06).Adolescents criminals have significantly higher level on P(psychoticism),have significantly higher level on N(neuroticism),have significantly lower level than common on L(Lie).
adolescent criminals;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Meta-analysis;EPQ
D917
A
1674-0874(2015)04-0083-05
2015-04-30
金超然(1991-),女,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方向:学校与青少年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