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理工大学财会研究与开发中心 陈丽蓉 赵 玥
内部控制审计伴随经济的发展而诞生,各利益相关者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注,对真实有效内部控制信息的需求等,都是内部控制审计执行的动因。目前,内部控制审计规范性仍存在不足。从2011年开始,内部控制审计进入了分类分批实施阶段,从自愿性内部控制审计阶段发展到自愿性与强制性内部控制审计并存阶段,但仍有许多公司出具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并不规范,报告质量不高(周守华等,2013)。内部控制的完善是一个长期过程,在规范内部控制审计的过程中,重点关注信息的可靠性(张龙平等,2009)。本文通过研究沪深两市上市公司2012年和2013年履行社会责任与执行内部控制审计之间的影响,分析履行社会责任对上市公司自愿执行内部控制审计的驱动作用。
(一)内部控制审计 安然事件发生以后,公司治理逐渐受到各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关注。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发挥着巨大作用。管理层在内部控制建设中所肩负的责任不容忽视,SOX法案也明确提出了这一点。由于我国内部控制基础薄弱、缺乏权威的内部控制标准、利益相关者有关意识缺乏、内部控制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待完善,造成推行全面内部控制审计困难重重(吴水澎,2000)。公司规模、股权结构、内部控制质量、内部控制缺陷、审计师选择等都是影响上市公司执行内部控制审计的原因(卢晓宇等,2014)。内部控制审计既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进行,但需要注意两者区别,防范风险(雷英等,2011)。从降低成本、提高内部控制审计效率的视角出发,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的整合,能更加有效地完善、提高内部控制审计(吴秋生等,2011),也能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同时提高审计效率(谢晓燕等,2009)。有效的内部控制审计能提高公司的盈余质量,与公司价值正相关(雷英等,2013;肖华等,2013)。研究企业执行内部控制审计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企业社会责任 Bowen(1953)首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开启了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热潮。随着对概念理解的不断深入,对于企业是否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的争论(沈洪涛,2007),如何承担社会责任,承担社会责任的经济后果等也进行了进一步研究(高汉祥等,2010)。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公司治理框架,内化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也有利于企业价值目标的实现(高汉祥,2012),同时应当对利益相关者进行适当的管理。企业自愿披露社会责任信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增加信息透明度,降低资本成本,但目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有效性以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仍有待提高。
(三)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对内部控制审计的影响 企业能否有效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与其企业自身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息息相关。一方面,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认知可以对员工产生积极影响,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保证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另一方面,内部控制制度的逐步完善也需要社会的监督。在资源配置过程中,企业社会责任逐步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不只是履行对股东的责任,还包含履行对公司其他利益相关者以及社会的责任(李心合,2003),而执行内部控制审计为保障各利益相关者利益提供了有效的保证。从各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出发,将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体系相融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受到各利益相关者间接或直接的影响,各利益相关者也需要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王海兵等,2011),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内部控制审计的实施。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1: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程度与自愿性内部控制审计执行状况呈正相关关系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以2012-2013年度我国沪深两市主板上市公司作为样本,选取原则如下:(1)由于金融保险类公司与非金融保险类公司差异性较大,因此剔除金融保险业;(2)按《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要求,剔除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3)根据《关于2012年主板上市公司分类分批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通知》,剔除主板上市公司中强制要求披露的公司,如中央和地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等;(4)剔除数据不可得的上市公司。剔除上述不符合要求的上市公司后,共得到891家上市公司。其中2012年452家,2013年439家。
(二)变量定义 本文选取如下变量:(1)被解释变量。本文将自愿执行内部控制审计(ICA)作为被解释变量,表示上市公司是否执行内部控制审计,如果该上市公司执行了内部控制审计,则ICA=1,否则ICA=0。(2)解释变量。衡量社会责任的方法有很多,如声誉指数法、内容分析法等。借鉴沈洪涛(沈洪涛等,2011)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度量,本文选择每股社会贡献值作为替代变量,而每股社会贡献值的具体计算按照上交所2008年发布的《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承担工作的通知》中的定义:每股社会贡献值=每股社会贡献值=(净利润+所得税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本期应付职工薪酬-上期应付职工薪酬+财务费用+捐赠-排污费及清理费)/期初和期末总股数的平均值。(3)控制变量。控制变量主要包括:第一,独立董事比例(DB)。陶怀轮(2013)、方红星等(2009)、杨光荣等(2007)研究均发现独立董事比例与内部控制审计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根据相关规章制度可以得出,独立性是独立董事的重要特征,维护中小股东权利、保护他们的利益、对公司重大事项发表独立意见是独立董事的重要职责。因此,独立董事比例越高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健全程度越高,越有可能执行内部控制审计。第二,董事会规模。借鉴方红星等(2011)相关研究,本文用董事会人数表示董事会规模,认为董事会规模与内部控制审计正相关。第三,股权集中度。本文认为股权集中度越高,上市公司越有动力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本文选取TOP10作为股权集中度的衡量指标。第四,资产负债率。代理成本理论认为,企业资产负债率提高会导致债权人与股东直接的代理成本增加,因此股东会寻求降低代理成本的途径,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是降低信息不对称的有效途径。内部控制审计与资产负债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贾宗武等,2011;陶怀伦等,2013),企业资产负债率越高,债权人也越需要企业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检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因此,本文预期资产负债率与内部控制审计正相关。第五,上市年限。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健全,与成立较早的上市公司相比,后期上市的公司更容易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本文将上市日期至样本公司所在年数作为上市年限,并预期上市年限与内部控制审计负相关。第六,上年度审计意见。公司治理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息披露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重要措施,通过第三方审计的信息更加真实、有效,注册会计师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编制真实可靠财务报告的基础。如果上一年度审计意见为非标准意见,间接说明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缺陷,那么,管理层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就更不愿意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因此,财务报告审计意见是影响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因素,本文预期其与内部控制审计呈正相关关系。研究变量的定义及度量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选取情况表
(三)模型建立 本文构建如下Logistic回归模型,对假设进行验证:
(一)描述性统计 2012-2013年样本公司自愿执行内部控制审计的总体情况如表2所示。在891个样本公司中,共有236个样本自愿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占比26.49%,总体上自愿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样本的比例较低,远远少于未执行内部控制审计的公司数目。其中2012年度自愿披露比例为19.56%,2013年度为37.13%,2013年度较2012年度相比有了较大提高,虽然总体披露比例还不够大,但呈上升趋势。由此可以说明,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制度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对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表3给出了所有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其中,每股贡献值(CSP)的均值为1.0038,说明我国上市公司有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但履行程度仍需提高。
表2 2012-2013年内部控制审计的总体情况
表3 全样本描述性统计
(二)相关性分析 在本文中,使用Pearson双尾检验来测试变量间的相关性,结果如表4所示。由表可以看出:相关系数表明,内部控制审计(ICA)与企业社会责任(CSP)显著正相关,初步证实了我们的假设。控制变量中,董事会规模(BDS)、前10大股东持股比例(TOP10)以及审计意见(OP)与内部控制审计(ICA)在5%水平上显著相关,独立董事比例(DB)与内部控制审计(ICA)正相关,资产负债率(LEV)、上市公司成立年限(AGE)与内部控制审计(ICA)负相关,但不具有统计显著性。(2)样本各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在0.4以下,有些自变量之间虽然呈显著相关关系,但相关系数都不大,最大的为0.321,因此,我们认为模型的解释变量、控制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表4 各变量间皮尔逊(Pearson)双尾检验(N=891)
(三)Logistic回归分析 为了验证假设,本文运用SPSS17.0对891个样本进行逻辑(Logistic)回归,进一步检验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审计之间的相关性。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表5是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从回归结果可以发现:(1)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审计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这表明越愿意履行社会责任的上市公司,越愿意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本文假设得到验证。内部控制是防范风险的重要制度安排,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是否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关注程度日益上升。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如何切实履行各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成为维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各利益相关者也希望能通过内部控制审计了解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同时,管理者也希望通过执行内部控制审计向其他利益相关者传递其良好的完成了受托责任的信息。内部控制比较好的企业更容易受到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也需要企业更加积极的履行社会责任,因此,总的来说,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越好,企业就越有动力执行内部控制审计。(2)控制变量中,董事会规模(BDS)、独立董事比例(DB)、前10大股东持股比例(TOP10)、审计意见(OP)、上市公司成立年限(AGE)与内部控制审计(ICA)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其中,董事会规模(BDS)、前10大股东持股比例(TOP10)、审计意见(OP)与上市公司是否执行内部控制审计(ICA)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预期假设一致;独立董事比例(DB)与上市公司是否执行内部控制审计(ICA)在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预期假设一致;上市公司成立年限(AGE)与上市公司是否执行内部控制审计(ICA)在10%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但与预期符号不一致,可能的原因是我国上市公司在推动执行内部控制审计,部分主板上市公司已要求强制执行,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成立时间越长的公司,就越愿意执行内部控制审计以向各利益相关者传递公司相关机制、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信息。(3)控制变量中,资产负债率(LEV)与上市公司是否自愿执行内部控制审计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但存在负相关关系,与预期符号一致,相关系数为-0.461。
表5 回归结果
内部控制审计是完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公司治理效应,传递真实有效信息的重要制度安排。本文以2012-2013年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择每股社会贡献值衡量企业社会责任,以是否自愿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衡量内部控制审计,研究发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与内部控制审计执行状况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是执行内部审计的动力,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将履行社会责任内化为企业行为。随着社会对公众企业的信息披露要求越来越高,社会责任履行较好的企业倾向于通过内部控制审计来取悦社会。通过执行内部控制审计,对利益相关者履行相关社会责任,进而完善与之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也使得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得到更好的落实,也为我国推进强制性内部控制审计作出努力。内部控制审计在我国起步时间较晚,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不足,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质量还有待提高。本文仅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与内部控制审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也只是研究了在强制执行与自愿执行共存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与自愿性内部控制审计之间的关系。这是本文的研究局限,也是有待继续研究的内容。
[1]叶飞腾、王扬:《“内部控制:应用·评价·审计”暨第五届立信会计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会计研究》2012年第11期。
[2]肖华、张国清:《内部控制质量、盈余持续性与公司价值》,《会计研究》2013年第5期。
[3]周守华等:《2012年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研究》,《会计研究》2013年第7期。
[4]张龙平、陈作习、宋浩:《美国内部控制审计的制度变迁及其启示》,《会计研究》2009年第2期。
[5]谢晓燕、张龙平、李晓红:《我国上市公司整合审计研究》,《会计研究》2009年第9期。
[6]沈洪涛:《公司社会责任和环境会计的目标与理论基础》,《会计研究》2010年第3期。
[7]高汉祥、郑济孝:《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同源、分流与融合》,《会计研究》2010年第6期。
[8]刘明辉:《内部控制鉴证:争论与选择》,《会计研究》2010年第9期。
[9]余榕:《根植于内部控制审计的战略管理框架研究》,《审计研究》2013年第6期。
[10]雷英、吴建友、孙红:《内部控制审计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会计研究》2013年第11期。
[11]卢晓宇、梁成:《自愿性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披露的影响因素探究》,《中国注册会计师》2014年第2期。
[12]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论改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会计研究》2000年第9期。
[13]雷英、吴建友:《内部控制审计风险模型研究》,《审计研究》2011年第1期。
[14]王海兵等:《企业内部控制的人本解读与框架重构》,《会计研究》2011年第7期。
[15]吴秋生、杨瑞平:《内部控制评价整合研究》,《会计研究》2011年第9期。
[16]高汉祥:《公司治理与社会责任:被动回应还是主动嵌入》,《会计研究》2012年第4期。
[17]张兆国、刘晓霞、张庆:《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管理变革》,《会计研究》2009年第3期。
[18]沈洪涛:《公司特征与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会计研究》2007年第3期。
[19]李心合:《利益相关者财务论》,《会计研究》2003年第10期。
[20]沈洪涛、王立彦、万拓:《社会责任报告及鉴证能否传递有效信号?》,《审计研究》2011年第4期。
[21]孟晓俊、肖作平、曲佳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资本成本的互动关系》,《会计研究》201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