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2015-11-07 14:53粱国祥
关键词:荷花

粱国祥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文:

吴兴杂诗

清·阮元

交流四水抱城斜,

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

不深不浅种荷花。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题材不限,不少于800字。

一、释题

交流四水:即四水交流。四水:湖州市有东苕溪、西苕溪等四条主要河流。交:交错纵横。抱城斜:环抱着吴兴城曲折地流淌着。散作千溪:分散为若干条支流。遍:遍布,布满。湖州四面环水,有东苕溪、西苕溪等四条主要河流,这四条河流分散成若干条支流遍布千万家。上两句写地理环境。

菱:俗称菱角。水深的地方种菱角,水浅的地方种稻谷,不深不浅的地方种荷花。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叶柄有气囊,夏天开花,白色。果实有硬壳,有角,可供食用。下两句写地理环境导致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其实说的是人,即“种”的主体)。

此诗通过写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光说明了一个道理: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客观规律办事,“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不能形而上学地搞“一刀切”、绝对化。

二、审题

中国是诗的国度,有诗教的传统。作为母语学习,强调古典诗歌的浸润,对受新锐文化影响的中学生来说,显得尤为必要。这首小诗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通俗易懂,饱含哲理。

提示语中突出“哲理”“思考”“联想”,意在引导同学们切入诗歌内核,并由此及彼拓展思维,进行作文。

既是从“哲理”的角度思考,那么,我们要就具体语境,取其内涵,进行构思:整个社会不就是那一片汪洋的水域吗?每一个个体的人不就是那“菱”“稻”“荷花”吗?

从“水”的角度看,有“深”有“浅”,是其存在方式,也是为其“水生植物”提供的客观条件。据此,我们(诗中未出现的“人”)就应该因“水”制宜,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利用“水”的“深”“浅”而种植相应的作物;进而言之,我们应该充分尊重人的个性,不要一个标准去衡量丰富多彩的生命,不要用“荷花”的标准去要求“稻”与“菱”。换个角度看,面对“水资源”的客观条件,“菱”“稻”“荷花”们该如何选择才能发挥出自身优势呢?如果你是“菱”,请到深水区,如果你是“荷花”,那也大可不必羨慕“菱”的水深,你在浅水区照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现自己的精彩。如果写人,我们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自己——水深我是菱,水浅我是稻,拥有那份洒脱与自在。

“菱”“稻”“荷花”,分别生长在深水中、浅水中和不深不浅的水中,它们都是可爱的植物,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菱”“稻”“荷花”的相互映衬,自然才美好。

可是,当代社会在许多方面还存在单一的思维模式,比如在教育的人才培养上,认准“稻”的实用,就否认“菱”与“荷花”的另类,比如在文化审美上,认可“荷花”的高雅,就否认“菱”与“稻”的土气,等等。社会多元,人才多样,无论“深水”与“浅水”,无论“稻”与“荷花”,都是精彩无限,生动活泼的。

深浅之处,尽在我心

陈朱清乐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六年前,他刚上高三。尽管成绩不错,但对于自己的未来,他并没有什么打算。高考临近了,可踏入社会的日子似乎很遥远。父母劝他安心学习,无须多虑,他们早已帮他打算好了。

之后的一年里,父母一直在给他灌输一个念头,攻读法律,然后当律师。他早已听腻了,好,我会读法律的,好,我会当律师的,他心想,你们一遍遍唠叨有什么用,我又不反对。

他的不反对似乎在情理之中。他父亲是名律师,用父亲自己的话来说,混得不错。的确,一家人富足的生活多亏了父亲的辛劳,记得他小时候,父亲因为忙,每天睡在事务所,连家都沾不了。但是妈妈不用工作,却能买一堆化妆品和名牌包,自己能上名校,全都是靠着父亲的努力。他在心中念叨,忙是忙了点,但也还说得过去,没有什么特别好的,但至少没有什么特别不好的。

在父母的唠叨声中,他顺利进了父母心仪的大学,当然,法律专业。

大学生活,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但还算轻松。以他安静的个性,他的朋友不算多,圈子也很小。他最好的朋友是相机,是考入大学时的礼物。

一闭眼,似乎还能看见那天有些滑稽的场景。为了庆祝他考入大学,父母大摆筵席,父亲高兴得喝醉了,拉着他当着众人的面宣布,可以满足他的任何要求。他怯声说:“爸,我想买台好一点的相机,行吗?”众人哄笑,爸爸也笑了。他们说,人家都要换手机,买电脑,相机除了拍照还能干嘛?不过,最后他同时收到了电脑,手机,当然还有相机。

在舍友们还在昏睡的清晨,他早早起床拍日出。学校后的小山上,只有早锻炼的大妈大叔,偶尔好奇地凑近,看看他拍了什么。夜幕落下,舍友们在外玩得不亦乐乎,他却抱着相机拍夜景去了。他喜欢举起相机按下快门的感觉,将一瞬间的美,定格成为永恒。他也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下默默工作,一如他安静的性格。

四年后,他以不错的成绩毕业,本市几家事务所都愿意接纳他。最后,父亲安排他去了朋友开的一家,在那儿,他能受到多一点的照顾。

他总算是迈入了社会的大门,每天打领带,穿皮鞋,忙得够呛。每天回家,母亲接过他的公文包时总要问上一句,忙吗?但不等他回答,就续上一句,年轻人还是得忙一点好。

三个月后,他处理完手上堆积的案子,然后毅然决然地辞了职。母亲听到了后大哭,父亲气黄了脸。那晚他躲进家旁的快餐店不敢回家,但心中生出来不少憧憬。

一年多后,他扛着相机在哥哥的婚礼上拍照。他已有了自己的独立工作室,还有几个同样爱好摄影的年轻同伴。

“爸妈有点理解我了,”他说,“知道吗?我根本不想学法律,是我爸妈想,但那一点都不适合我。他们错把稻当菱来种,可我的人生是我自己的呀!”

点评

本文写了一个常见的社会现象,即家长在子女教育上往往按自己的经历来塑造子女:成功的希望能延续成功,挫败的希望能弥补缺憾。文中的父亲无疑是一个成功人士,所以自觉不自觉地希望“我”能接自己的班。而“安静的个性,他的朋友不算多,圈子也很小”,这些个性与律师所需要的“素质”相悖,“他”更适合的是摄影。

作者通过暗示,使文章内容巧妙地与“材料”相切合;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把“我”的天性爱好写得很充分;结尾只写“我”干自己喜欢的事的快乐,而不写“我”取得怎样的成功,不落俗套。

切扣题料是材料作文写记叙文时的一大难关,本文在题目上和结尾处都能化用题料,堪称精巧。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朱荣琳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高山有高山的巍峨,流水有流水的从容,万事万物都有其存在的姿态,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不必强求。

曾有人评东坡词为“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而柳永词则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众人皆知,无论柳词还是苏词,都是文学史上不可复制的辉煌。风格迥异,却同样精彩,或许正是因为风格迥异,才有别样的精彩。正如诗中所言“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浅不深种荷花”,万事万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位置。

然而,要找到自己的位置也是不易的,因为要有自知之明。古语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作为旁观者,我们很容易看到别人的优缺点;而作为当事人,我们有时无法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从小的教育告诉我们,要志存高远,所以我们始终在仰望星空,总以为自己可以成为万人瞩目的明星。殊不知,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全球最年长的米其林三星大厨,日本“寿司之神”小野二郎用了毕生的时间做寿司,成就了一代神话。他没有追求做寿司以外的事物,没有想过在成名之后发展自己的企业,继而从商从政,只是埋头于那间父辈传下来的小作坊。因为他自知自己只適合做一名厨师。

人心苦不足。很多时候,即使明白什么是自己所适合的东西,却仍然抵御不了内心的欲望,追求更好的位置。似乎有这样一个“诺贝尔魔咒”,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家很难再写出更好的作品,获奖的时刻,亦是许多作家职业生涯的谢幕之时。为何?我想除了内心的障碍之外,还有就是“诺贝尔奖”带来的名和利,使他不再是一名纯粹的作家,而同时成了广告的宠儿、政界的红人,使他无法专注于自己的事业。

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不是安于平庸的不思进取,而是在适合自己的舞台上挥洒自如。否则东施效颦,只能贻笑于大方。邯郸学步,亦只能丢失了自己。若是浅处种菱,深种稻,只会一无所得而遭人耻笑。

环肥燕瘦,都是极美的。找到自己的位置,不必张望,不必徘徊,因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点评

文章开篇点题,紧扣题料,语言简洁整齐。

本文的论据不但精当,而且多姿多彩,文化味十足——东坡豪放、柳永婉约、东施效 颦、邯郸学步、环肥燕瘦,无不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说”。把这么多“典故”用在一篇文章 中,却不给人“掉书袋”的感觉,作者的剪裁、化用功夫是不错的。

正反对比论证是本文另一个鲜明的特色:“日本米其林三星大厨小野二郎”是正例, “诺贝尔魔咒”是反例;“东坡豪放”“柳永婉约”“环肥燕瘦”而各得其妙是正例,“东施效颦” “邯郸学步”而迷失自我是反例。正反对比论证大大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猜你喜欢
荷花
How Does the Lotus Flower Clean Itself?荷花是如何自洁的?
为什么荷花出淤泥而不染
王冕画荷花
荷花
荷花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EFL Teaching
荷花
荷花
荷花
夏天的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