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新见东汉建宁二年残碑考释

2015-11-07 03:19:35郝良真
邯郸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建宁后汉书碑刻

郝良真

(邯郸市博物馆,河北 邯郸 056005)

邯郸新见东汉建宁二年残碑考释

郝良真

(邯郸市博物馆,河北 邯郸 056005)

2008年9月,邯郸古玩市场出现了一张东汉“建宁二年”的残碑拓片。据介绍,《建宁二年碑》的拓片是从永年县西苏村一带购买。此残碑是比较珍贵的东汉赵国碑刻资料,仅保留了少半部分,残高93厘米,宽74厘米,竖刻文字共12行,总共残存67字;为研究东汉赵国官制提供了一些重要资料;完全是成熟的隶书体,也是汉代隶书字体的珍贵资料。

建宁二年;残碑;东汉赵国官制;隶书

图1 东汉“建宁二年”的残碑拓片

2008年9月,笔者在邯郸古玩市场一家摊位上发现了一张东汉“建宁二年”的残碑拓片(见图 1),喜出望外。在征得事主同意后,便随手拍了这张残碑拓片的照片,也算保存了残碑的资料。因该碑绝大部分残缺,碑主姓名、身份与碑文叙事均不明确,故暂且称之《建宁二年碑》为妥。

据拓片的事主介绍,《建宁二年碑》的拓片是从永年县西苏村一带购买的,据说此碑是上世纪“文化大革命”时期挖土发现的,之后这块残碑便长期被垒在猪圈的围墙里,现原碑下落不得而知。西苏村距离今永年县城临洺关不远,汉代这里应属赵国易阳县辖境。古代的易阳,因位于易水之阳而得名,今易阳城遗址即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信都所在。(孙继民《战国赵信都地望考》,《历史地理》第九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所以,此残碑也属于古代赵地遗留下来的碑刻资料,残碑仅保留了少半部分,残高93厘米,宽74厘米;竖刻文字共12行,总共残存67字。现将此碑刻残存文字作一简单介绍。

碑刻上部单刻一行:建宁二年二月十日丙子造

1.故关□□……□

2.端居家□……□

3.事可法容□……□

4.选先阶县□……□

5.流闻赵相魏□……□

6.事长史君进□……□

7.盈以至不豫年□……□

8.世侯有贤子年□……□

9.诸曹掾史主簿督□……□

10.襄高山仰之有(以)□……□

11.赞曰积德修仁不(慕)□……□

12.子子孙孙述不置兮幤神□……□

从残存的文字记载可知,此碑为东汉建宁二年(169年)二月十日所刻的一通墓碑,但经查历史纪年朔闰表得知[1][2],东汉建宁二年(169年)二月十日为壬午日,而非“丙子”日,其中是否有误不得而知。该碑因绝大部分残缺,我们无法知道墓主人姓甚名谁,但从其中记载的许多赵国官职来看,似乎墓主人又有较高的身份,只是残存文字参差不齐,无法将碑文连续识读,其中的大意也无法明确。尽管如此,也感到此残碑仍然是一件难得的汉代碑刻资料。

图2 《群臣上酬刻石》

图3 《赵国易阳南界》

第一,《建宁二年碑》是比较珍贵的东汉赵国碑刻。我们知道,河北地区发现的两汉时期石刻并不多见,西汉时期的石刻到目前能确定的是永年西阳城朱山(猪山)顶上的《群臣上酬刻石》(见图2),石刻内容为“赵廿二年八月丙寅群臣上醻此石北”。而河北地区发现的东汉时期石刻要比西汉时期多一些,《北庄子东汉墓刻石》(东汉中山简王墓出土)、《祀三公山碑》(117年)、《封龙山碑》(164年)、《汉三公山碑》(181年)、《白石神君碑》(183年)、《夏承碑》(170年)已著录于《河北金石辑录》[3],还有一块是近年新发表的《赵国易阳南界》(东汉前期)石刻[4]231。在以上诸石刻中,除了《赵国易阳南界》与《祀三公山碑》字体处在篆隶之间外,其余均为隶书体。《北庄子东汉墓刻石》因系民间工匠所书,故反映的是当时民间书写风格,而《祀三公山碑》《封龙山碑》《汉三公山碑》《白石神君碑》和《夏承碑》均为全国著名的汉碑,(其中的《祀三公山碑》《封龙山碑》《汉三公山碑》《白石神君碑》与元氏封龙山有关)可以说是东汉时期文人书体的杰作和珍品。

就邯郸地区发现的东汉石刻而言,到目前仅见有三块,即《赵国易阳南界》(见图3),《汉北海淳于长夏承碑》(见图4)和《建宁二年碑》。《赵国易阳南界》石刻的年代为“西汉后期至东汉前期”,我们在《“赵国易阳南界”石刻的年代及历史地理资料价值》一文中,对石刻的年代作过比较详尽的考证,在此不再赘述。[4]231《汉北海淳于长夏承碑》系东汉建宁三年(170年)立,简称《夏承碑》,字体为隶书。《夏承碑》传为蔡邕书,建宁三年(170年)立于曲梁、易阳境内。清王澍赞称“此碑字特绮丽,有妙必臻,无法不具。汉碑之存于今者,唯此绝异。”可见,它有汉代隶书的标尺之称。《建宁二年碑》与河北东汉时期的诸石刻相比,可以看出它的书体是标准的隶书,与《夏承碑》都是纯熟的汉隶字体。所以,《建宁二年碑》是一块十分珍贵的东汉碑刻,其价值不言而喻。

第二,《建宁二年碑》为研究东汉赵国官制提供了一条重要资料。我们知道,汉代地方政区体制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汉中央政权直接控制诸郡与分封的诸侯王国。但诸侯王国制度在两汉时期变化确很大,西汉初年,诸侯王国往往下辖若干郡,封域非常之大,堪比战国时期的诸侯国。自汉武帝以后,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原来封国内的以国统郡、以郡统县的三级政区体制逐渐变成了以国统县的二级政区体制,由此诸侯王国的封域也逐渐缩小,此后直到东汉末年,以国统县的政区体制再未改变。据《后汉书·郡国志》,东汉王朝继续以邯郸为都设置赵国,下辖邯郸、易阳、襄国、柏人、中丘五县。东汉赵王一系,自建武五年(29年)迁广阳王刘良为赵王始,到建安十八年(213年)赵王刘珪被徙封博陵王止,凡传八代共计183年。

图4 《汉北海淳于长夏承碑》

东汉时期的赵国同西汉后期的赵国一样,除经济上拥有特权,坐食租税外,政治上已无多大意义,同西汉前期的赵国完全不能同日而语。俗话说麻雀虽小而五脏俱全,赵国虽小但仍然有一套官僚机构。《后汉书》卷118《百官五》:“每郡置太守一人,二千石,丞一人。……皆置诸曹掾史。本注曰:诸曹略如公府曹,无东西曹。有功曹史,主选署功劳。有五官掾,署功曹及诸曹事。其监属县,有五部督邮,曹掾一人。……每国置相一人,其秩各如本县。本注曰:主治民,如令、长,不臣也。但纳租于侯,以户数为限。”关于赵国置相,《后汉书》等文献记载颇多。“元初五年,封乾二弟为亭侯。是岁,赵相奏乾(赵王刘乾)居父丧私娉小妻。”(《后汉书》卷14《赵孝王良传》)鲁丕于“元和元年征,再迁,拜赵相。”(《后汉书》卷25《鲁丕传》)郭丹“出典州郡,入为三公,……长子宇,官至常山太守。少子济,赵相。”(《后汉书》卷27《郭丹传》)“董卓迁都长安,公卿举(郑)玄为赵相,道断不至。”(《后汉书》卷35《郑玄传》)“宋登字叔阳,京兆长安人也。……为汝阴令,政为明能,号称‘神父’。迁赵相,入为尚书仆射。”(《后汉书》卷79《儒林上》)向栩“拜赵相,及之官,时人谓其必当脱素从俭,脱易简素。”(《后汉书》卷81《向栩传》)东汉灵帝“建宁元年五月丁未朔,日有蚀之……赵相以闻。”(《后汉书》卷108《五行六》)《建宁二年碑》第五行:“流闻赵相魏□……□”,这里的魏氏赵相,因碑残缺而不知其名,虽然查文献并无赵相魏某的任何记载,但碑刻记载“赵相魏□”确有其人。再者,碑文第九行所记“诸曹掾史主簿督□……□”,其中的“掾史”、“主簿”、“督□”(应为督邮)等,也应是赵国机构设置的官职。虽然我们无法通过碑刻完整了解这些官员的情况,但它仍然为我们研究东汉时期赵国的职官制度提供了新的佐证材料。

第三,《建宁二年碑》也是研究汉代隶书的珍贵资料。我们在《“赵国易阳南界”石刻的年代及历史地理资料价值》一文中已经指出[4]231,西汉时期的《群臣上酬刻石》虽为秦篆,但已由秦篆之长形而演变为方形,隶书笔意也较浓厚,处在篆书向隶书过渡的时期。《赵国易阳南界》刻石处在西汉末期和东汉前期,虽然石刻的书体还保留有一定的篆意,但它与东汉时期的《封龙山碑》《汉三公山碑》《白石神君碑》《夏承碑》书体相比又非常接近。《建宁二年碑》与以上东汉时期的碑刻书体相比,则完全是成熟的隶书体,也是汉代隶书字体的珍贵资料。

[1]陈垣. 二十史朔闰表[M]. 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

[2]饶尚宽. 春秋战国秦汉朔闰表[M]. 上海:商务印书馆,2006.

[3]石永士,王素芳,裴淑兰. 河北金石辑录[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

[4]孙继民,郝良真. 先秦两汉赵文化研究[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贾建钢 校对:朱艳红)

K232

A

1673-2030(2015)03-0021-04

2014-09-15

郝良真(1954—),男,河北邯郸人,邯郸市博物馆原馆长、研究馆员,邯郸学院兼职教授。

猜你喜欢
建宁后汉书碑刻
美术作品
克己奉公
碑刻
明清豫西北戏曲碑刻所见的“会”与“会首”
中华戏曲(2019年2期)2019-02-06 06:54:24
金代“舞亭”碑刻的新发现
中华戏曲(2019年2期)2019-02-06 06:54:20
建宁苏区又添新亮点
红土地(2016年3期)2017-01-15 13:45:29
王符生平简述——《后汉书·王符传》释读附拾遗二则
《后汉书》郭玉脉法校文
长江学术(2016年4期)2016-03-11 15:11:33
门外阳光
山西文学(2014年11期)2014-10-29 03:51:32
从一方碑刻看清代中原的田宅交易
大众考古(2014年10期)2014-06-21 07: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