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影 王永亮
探究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急性感染性喉炎有效性观察
刘 影 王永亮
目的 探讨、分析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急性感染性喉炎有效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98例小儿急性感染性喉炎患儿,以随机方式将其分成两小组,每组49患儿,并命名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则给予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症状改善时间以及有效性。结果 通过将相关数据进行整合,可知实验组患儿总有效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症状消失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且统计学差异有意义。结论 对于小儿急性感染性喉炎患儿应用普米克令舒进行雾化吸入治疗,可以取得显著疗效,症状消失时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小儿急性感染性喉炎;临床疗效
小儿急性感染性喉炎主要是由于病毒以及细菌感染而引起的,多发于1至3岁的患儿,上呼吸道受病毒感染是引发小儿急性感染性喉炎的常见原因,临床上多表现为发热、声音嘶哑以及气性喉鸣等,且病发急、进展快。一旦感染,倘若不能及时治疗就会对患儿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本文为了研究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急性感染性喉炎的有效性,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98例小儿急性感染性喉炎患儿作为观察研究的对象,具体情况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98例小儿急性感染性喉炎患儿,以随机方式将其分成两小组,每组49患儿,并命名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男患儿25例,女患儿24例,年龄段主要集中在11个月至5岁之间,并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男患儿27例,女患儿22例,年龄段主要集中在10个月至5岁之间,给予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治疗。两组患儿均符合临床诊断的标准,且伴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如发热、吸气性呼吸困难以及声音嘶哑等。并将两组患儿临床基本信息进行比较,如患者年龄、性别以及病程,可知两组患者并无明显差异,统计学差异无意义。
1.2 治疗方法 首先均给予所有的患儿综合治疗,即抗菌、抗感染以及止咳治疗;其次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即应用地塞米松进行静脉滴注治疗,以每天一次,一次0.25至0.5mg/kg的形式进行,为期三天的治疗,再次给予实验组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治疗,以一天两次,一次1ml的形式进行,最后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数据。
1.3 疗效评定 倘若患儿在经过24小时治疗后,其临床症状消失,能安静休息、进食,且其喉梗阻及声嘶症状改善程度非常理想,那么其疗效为显效;倘若患儿在经过24小时治疗后,其喉梗阻及声嘶症状得以改善,且面色好转,休息与进食也得以正常进行,那么其疗效为有效;倘若患儿在经过24小时治疗后,其疗效指标均不符合以上两个指标,那么其疗效为无效。并将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的时间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将在本次临床价值获得的数据全部应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用t为检验,组间比较用X2检验,统计学差异有意义P<0.05。
通过将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可知实验组患儿取得的疗效更为显著,其中包括总有效率以及临床症状消失的时间,且统计学差异有意义,具体情况如表1、表2所示。
作者单位:162850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旗人民医院感控科(刘影);162850武警呼伦贝尔市森林支队莫旗中队(王永亮)
表1 两组患儿总有效率比较(%)
表2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d)
小儿急性感染性喉炎主要是由于病毒以及细菌感染引起的,多发于1至3岁的患儿,是小儿内科常见的疾病之一。近年来,小儿急性感染性喉炎的病发率逐年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在临床治疗中,多半采用静脉注射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为主,但其用药后,会产生很大的不良反应。但普米克令舒是一种新型的肾上腺皮质激素,不仅具有强效的抗炎、抑制免疫反应以及减轻患者喉头水肿等作用,还可以有减轻不良反应的发生,而且通过上述的研究可知,其取得疗效更为显著,因此对于小儿急性感染性喉炎患儿应用普米克令舒进行雾化吸入治疗,可以取得显著疗效,症状消失时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1]陈桂民,朱明,郭蔚,徐士浩.小儿急性感染性喉炎60例临床分析[J].交通医学,2013,5(02):23-24.
[2]施弦.布地奈德联合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急性感染性喉炎疗效分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2(05)36-37.
[3]陆燕琴.雾化吸入普米克令舒治疗急性感染性喉炎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9):63-64.
[4]杨晓明,刘婷,吴立平,孙开宇.普米克令舒、可必特、沐舒坦联合雾化吸入治疗AECOPD的疗效观察 [J].临床肺科杂志,2011,9(03):69-70.
[5]张会芳,杨红珍,肖士卿,张国际.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急性喉炎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2(11):45-46.
R767.11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