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珂(西北大学文学院 陕西西安 710127)
剪下一段月光,书写爱的离殇
——浅析王实甫《西厢记》之斗争成就的凄美爱情
刘珂(西北大学文学院 陕西西安 710127)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抹奇彩,它将我国戏曲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峰。它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纯熟的表现技巧,使它在我国古典史上和文学史上赢得了美誉并久久流传。《西厢记》自问世以来,被拍成各种剧种,在舞台上久演不衰,深受广大人民欢迎和喜爱。它之所以家喻户晓,久演不衰,除了它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婚姻主张之外,还大胆地高举反对封建宗法礼教制度,反对封建伦理观念的旗帜。作品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伪善及野蛮残酷,歌颂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追求。
封建礼教;爱情;斗争;艺术魅力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元代汉族戏曲剧本,王实甫撰。其书处处表现了道家的哲学闪光。道家哲学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基因。它极大地影响着作为"人学"的"文学"。《西厢记》中无不体现出道家哲学上善若水、素朴之美、追求自由的思想。它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
这部在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名著,叙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经红娘的帮助,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几百年来,它曾深深地激励过无数青年男女的心。即使在今天,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形象,仍然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认识。
有人说爱情是“镜中花水中月”,从古至今的文人都争相书写有关爱情的课题,从诗到词,从散文到小说,而爱情这个东西却是虚幻的,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也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我们现代的爱情是尊重个人的意愿和选择,而在古代,封建礼数、门当户对都对爱情有着明确的规定,而他们对于爱情的追逐与抗争也越发的不易,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各种不同的爱情,有悲、有喜、有结合、有分离,我们不仅为悲惨的结局唏嘘,也为无法得到爱情的人悲叹,但每一个人都在演绎着属于自己的爱情故事,爱情不分国别,不分朝代,《西厢记》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可是它与唐宋的才子佳人缠绵的爱情故事有所不同,作品中男女主人公大胆的对封建礼教说“不”,对世俗眼光说“不”,他们用斗争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
王实甫的《西厢记》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婚姻主张,还大胆地高举反对封建宗法礼教制度,反对封建伦理观念的旗帜,这在那个时代是极为不易的,整个社会都遵从的制度,作者却敢于大胆的打破,不仅为渴求自由爱情的人发声,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灿烂的一笔,作品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伪善及野蛮残酷,歌颂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追求,诉说着人们无法逃脱的命运,也提出了对整个社会制度的不满。
它创作于崇尚“尊天理,窒人欲”的元代,社会上宣扬的是“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妇女遵从的是“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的婚姻礼法,在这样的封建礼教下,崔莺莺和张生冲破礼教的束缚,坚持斗争,排除万难,勇敢去爱,成为爱情戏曲中的一摸奇彩,纵观历史,像他们这样的爱情也可叹称为绝唱。
《西厢记》展现的是一见钟情式的爱情,正如作品中所言,“风迷了张解元”指的是崔莺莺惊为天人的美貌,而崔莺莺倾心相向的则是张生“外貌风流,臂春年少。内性聪明,冠世才学。”的才情,一个典型官宦家庭的大家闺秀,一个求取功名的书生,在那样一个青年男女根本没有机会相互接触、相互了解的封建时代,他们的偶然邂逅,一见钟情,埋下了爱情的种子,然而战争的序幕也慢慢地拉开了。
1.崔莺莺——凤凰涅槃
崔莺莺,崔相国之女,她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崔老夫人更是严格按照封建礼教教育女儿,精心教育女儿“针指女工,诗词书算,无不能者。”对女儿的管理则是“轻则呵斥,重则惩罚”。甚至为了维护家族利益,不在乎女儿的感受,和当时的望族郑家联姻。然而莺莺并不满意这件父母包办的婚事,从“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可以看出,她的斗争就是从最初与老夫人的对立开始的,她并没有遵从在当时理应步入的人生轨迹,遵从父母的安排,开始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背道而驰,崔莺莺的这个人物形象在这个作品中极为突出,她对于自由爱情的追逐,对人生道路的选择都有自己的主张,不受封建礼教的束缚。
作品另一个主人公张生的出现,打破了“寂寞僧房人不到”的压抑沉闷,张生俊朗的容貌和才情深深地吸引了崔莺莺,对才子的仰慕之情使她背弃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封建礼教,爱的种子开始在她心里发芽,开始打破她一直以来接受的教育,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更是加固了崔莺莺的叛逆性格,从而爱情的战争开始了。
尽管封建礼教“固若金汤”,却禁锢不了人对自由幸福的追求,莺莺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她渴望爱情,渴望自由,当爱情的种子一旦发芽,情势便一发不可收拾,这位大胆的姑娘开始为自己的愁绪辗转反侧,思念及渴望在她心里生根发芽,她在后花园里焚香祷月,“心间无限伤心事,尽在深深两拜中。”接着叹息道:“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这几句诗格外生动的将情窦初开少女的羞涩、欲言又止的心态展现得惟妙惟肖,内心澎湃的闺中少女得知张生对自己的爱恋后,更加坚定了她对爱情的执着。
斗争在持续,战火在蔓延,崔莺莺放下少女的矜持,一改礼数“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的被动等待,勇敢地约会张生。她迈出的不仅是她幸福的一步,也为之后她的叛逆转变埋下了伏笔。
而压迫越深,反抗越烈,母亲百般阻挠都无济于事,面对崔莺莺竭力的反抗,母亲心生一计,“你明日便上朝应试去,我与你养着媳妇,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崔莺莺的母亲让张生去应试,将考取状元作为迎娶女儿的条件,此计一箭双雕。成功,女儿嫁得如意郎君;失败,从此了断两人的往来。然而这并没有让两个相爱的人知难而退,反而使莺莺对母亲的怨恨更深了,叛逆之心更加强烈了。
“长亭送别”,两人互诉衷肠,她不在乎张生是否能够考取功名,她在乎的是和张生长相厮守,“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可以看出崔莺莺对张生的感情与功名利禄无关,一切只关乎爱情,她认为被世人追捧的名利、官爵,在她看来只不过是空中楼阁一般,她对爱情的专一,对名利的淡泊,无一不彰显着那个时代,那个环境下的特别。而正是她的勇敢,她的执着,她的专一才为两个人爱情的延续创造了可能性。
2.张生——忠诚勇敢
再说张生,父亲官至吏部尚书,由此可见他也算名门之后,他自幼饱读诗书以求金榜题名,只可惜他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参加多次科举考试,却屡次失败,所以就开始了他的“书剑飘零,游于四方”的生活。可以说他既渴求功名又向往至真至纯的爱情,然而“鱼与熊掌不能兼得”,当爱情降临的时候,他自报家门,“小生姓张,名珙,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这种冲动、大胆、热烈、真诚的求爱方式,让人看了忍俊不禁。
传说被丘比特之箭射中的人智商为零,这句话在张生身上很有体现,数年寒窗苦读,屡中不第,都在偶遇崔莺莺的那一瞬间,被他抛到九霄云外,崔莺莺惊人的美貌宛如仙女下凡,于是他开始大胆地追求,为自己的爱情孜孜不倦的奋斗。
他时而风雅时而粗俗。他可以即兴高歌《油葫芦》《天下乐》,展现他风流才子形象,有时又粗俗不堪,张生随红娘去佛殿时,随口就说“偌大一个宅堂,可怎生没别个儿郎,使得梅香来说勾当”,这话和他的书生身份极为不符合。
他时而勇敢时而懦弱,说他勇敢是在他初遇莺莺时,放弃了多年追随的梦想,转而拜倒在莺莺的石榴裙下,不论是传书传简还是越墙私会,都表现出了他在爱情面前大无畏的斗争精神,他对爱情的追逐不含杂质。说他懦弱,主要体现在当两个人的爱情受到重重阻碍时,他的可怜祈求和崔莺莺的执着勇敢又相差甚远,崔莺莺勇于面对任何困难险阻,而他却略显懦弱,不过他的真诚和活力是莺莺坚持抗争最有力的精神支柱。张生对莺莺的追求,历经重重磨难,然而他却百折不挠、迎难而上,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甚至不顾礼法,是当之无愧的“忠诚”。
3.红娘——“关键人物”
红娘是《西厢记》中最活跃的人物,她深受百姓喜爱,也是莺莺与张生爱情道路上的一位至关重要的人物。她是一个侠肝义胆,至情至性的小丫鬟,她虽是相国小姐身边的使唤丫头,但确实是个不折不扣的牵线红娘,她为了促成小姐的爱情,始终奔走于两人之间,为他们传信捎话,是他们的战友、同盟军,又是两人爱情的催化剂。她的正义感被张生称之为“擎天柱”,红娘站在正义的立场上,运用自己的智慧帮助莺莺和张生与老夫人作斗争,成功地挫败了老夫人妄图赖婚的阴谋,既对老夫人晓以利害,对郑恒的争婚迎头痛击,同时又对莺莺和张生予以善良的嘲讽,最终使得“有情人终成眷属”。
斗争缺少哪个环节都有可能失败,爱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亦是如此,既有崔莺莺和张生两人的坚持执着,不离不弃,又有红娘的从中协助,最终一对才子佳人成就了一段佳话,为这场战争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回头再看《西厢记》整个作品,这样的结局在当时封建社会是极具挑战性的。“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我想一切都是天意,一世等一轮回,张生与崔莺莺的偶遇,惊鸿一瞥擦碰出爱情的火花,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在最合适的时间遇到了最合适的人,然而现实却将两人阻隔在高墙之后,张生从此难解相思,莺莺的心中不断重复相遇的画面,两人冲破礼数,勇敢为爱情抗争,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文中的词句,惟妙惟肖的展现出两人的内心独白,爱情独有的韵味都描写的淋漓尽致,古往今来,爱情是最让人几许相思几许愁的话题,我们见过太多的结局,期许每段故事都有一个完满的结局。
作者王实甫大胆的赋予作品中人物戏剧性的形象,并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婚姻主张,作品本身就是一部反礼教、反教条的作品,封建礼教倡导的是“非礼勿视”,“非礼勿言”,在这部作品中都被抛之脑外,如此之多的叛逆主张在作品中比比皆是,不难看出,其实作者是借主人公之口开始向封建礼教发出了挑战,这样的民主思想迎合了广大民众的需求,同时大团圆式的结局意味着自由的婚姻爱情终将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战胜封建婚姻制度,也正是人们期望看到的,作品思想的深刻性和艺术的完美性使它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被后代世人推崇为元剧的压轴之作,对中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西厢记》王实甫撰 张燕瑾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2]《中国古代文学史》郭预衡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3]《元明戏曲》李简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