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豪 杜平
从劳动生产率看浙江经济增长
——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一个视角
盛世豪 杜平
劳动生产率是指一个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增加值与其相应就业量的比值。劳动生产率增长快慢,不仅综合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制度变迁绩效、组织创新成效、资源配置效率改善、技术进步成果等,而且是决定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动力。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关键在于能否保持劳动生产率的持续较快提升。
分析表明,技术进步和资本投入形成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快速增长的根本动因。浙江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并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劳动生产率高的年份,经济增长速度较高(相关性系数达0.92)。近年来,浙江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既有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周期性因素影响,也有区域经济的结构性问题,以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传统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提升步伐放慢。
(一)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并逐步趋于稳定。总体上看,浙江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且波动大。1978—2013年,按当年价格计算,浙江工业劳动生产率从1500元提高至11万元,年均名义增长达13.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更快,按照新口径2013年达到16万元左右,分别为浙江全部工业劳动生产率的1.5倍。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明显下降,2008—2012年,浙江全部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分别为3.5%、2.8%、6.8%、5.2%和6.3%。但也欣喜地看到,随着“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换三名”等经济转型升级组合拳的先后落地,工业劳动生产率开始显著回升,2013年约为10%。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快于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根据统计,1978—2013年浙江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从689元提高至10.1万元,年均名义增长达15.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约10%,两者均高于同期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速。2007—2013年,浙江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实际增长平均为7.5%,也要高于工业劳动生产率6.3%的增速;近年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服务业、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两者年均分别增长约9.7%和8.6%。
(二)劳动生产率增长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大体可以分成以下阶段,呈明显的周期性特征,其中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周期性尤为明显。
1978—1989年,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速平均为6.1%,属中速增长阶段,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是劳动生产率增长明显、波动较大,经济迅速起飞并从低收入完成向下中等收入发展水平转变;
1990—2000年,工业劳动生产率高速增长阶段,平均达18.0%,这一时期经济增长处于高位,充分反映了南巡讲话后体制改革释放形成的生产力爆发式提升,浙江经济快速接近上中等收入发展水平;
2001—2010年,工业劳动生产率又回到中速增长阶段,平均为6.3%左右,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增长波动相对较小,农业和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提升相对较快,经济增长稳定并接近高收入地区门槛水平。
2010年以后,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进入明显回升时期,服务业和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也稳定提高。
(三)劳动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大。分析表明,1979—2013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升,对同期浙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70%。分时段看,2010—2013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在85%以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反映出浙江经济发展逐步走上更多依靠提升效率促进经济较快增长,这说明浙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升级开始步入新阶段。2013年,劳动生产率增长拉动经济增长约7.7个百分点,而就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到10%。
应该看到,近年来工业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贡献①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速×工业增加值份额×经济增速×100%。有所回升。2000—2013年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约24%,而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约45%。不过,随着转型升级组合拳效应逐渐显现,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正在逐渐回升。2013年,工业劳动生产率名义增长10.2%,高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5.8%的增速,对浙江经济稳定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呈明显的周期性特征,其中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周期性尤为明显
2013年浙江人均GDP已超过1.1万美元,接近高收入经济体门槛,但劳动生产率则显著低于同等发展阶段水平,甚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国内比较: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较高而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2013年浙江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达10.1万元,虽低于上海、江苏、广东等沿海主要兄弟省市,但是全国的1.37倍。实际上,自2004年起,浙江与全国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比就从最高点(1.81倍)开始下降,差距在逐渐缩小,这也反映出浙江领先全国的发展优势,尤其是率先改革形成的体制优势、先发优势正在逐步消失。尤其是在制造业领域,劳动生产率偏低,劳动密集型的低成本、低价格竞争模式面临重大挑战。
浙江是制造业大省、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但长期以来,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却一直落后全国平均水平,且绝对差距仍在拉大。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较,浙江制造业按主营业务收入计的人均产出约为全国的78%,仅相当于上海的60%和江苏的73%,其中黑色金属、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设备、通信电子设备、仪器仪表等主要行业劳动生产率,均低于全国平均和沪苏两地。而且近年来浙江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幅,要低于江苏、上海等地。如何加快从“制造大省”向“智造强省”和“工业强省”转变,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国际比较:在同等发展阶段劳动生产率水平偏低。与同等发展阶段经济体相比较,浙江劳动生产率明显偏低。按1990年购买力平价衡量,2013年浙江人均GDP已经超过1.2万国际元①1990年国际元或1990年国际美元、1990年不变价美元、1990年GKs,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组织通常采用的进行国际间比较的一种方法。浙江数据按照与全国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差异,估算所得。,全球处于这一发展阶段的39个经济体中,有38个经济体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超过2.5万国际元,其中16个经济体超过3.0万国际元;而浙江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仅为2.1万国际元,只有上述39个经济体平均水平的73%,是其中16个较高水平经济体平均水平的66%。这反映了浙江产业层次低、产品附加值低的特点,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劳动力红利和资源消耗推动。
按1990年国际元购买力平价转换比较,2013年浙江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约相当于美国的32%、日本的47%和韩国的46%,香港、台湾和新加坡的32.6%、40.3%和42.5%,仅相当于美国1950年、日本1972年、新加坡1982年、韩国1990年等的水平。浙江制造业整体劳动生产率仅为当前美国的20%左右,约为日本的25%和韩国的30%,只相当于美国1940年代末、日本1970年代初、韩国1980年代初的水平,其中机电设备、化工医药等行业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日本同行业的10%—20%。
(三)差距原因:转型升级相对滞后。浙江劳动生产率偏低,有多方面的因素。首先,“压缩式”工业化发展起步晚、时间短,仅仅30几年时间就超过了发达国家历经上百年的工业化进程,但由于产业基础薄弱,物质资本积累水平较低,企业的工艺设备、装备水平还比较落后,尤其是制造业行业人均拥有固定资产偏低(仅为美国日本的15%左右),导致劳动生产率相对低下。其次,作为民营经济大省,民营经济发展优势一直是浙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但同时也看到,大多数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主要生产劳动密集型传统产品,市场竞争主要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支撑的价格优势,传统生产方式决定了低劳动生产率。第三,企业家创新意识淡薄,企业创新能力薄弱,产品附加值低,加上劳动力整体素质相对较低,使劳动生产率整体处于相对较低水平。换言之,低水平物质资本积累、低素质劳动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决定了较低的劳动生产率水平。更深层次而言,转型升级滞后是劳动生产率偏低根本原因。因此,提升劳动生产率,归根结底需要更多地提升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经济结构等来实现。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内经济一个明显变化是粗放型发展模式路子越走越窄。出口下降、产能过剩和要素价格上涨,倒逼集约节约发展道路逐步建立形成,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结构等显著变化,包括浙江在内的收入分配、人口、环境等的库兹涅茨倒U曲线拐点相继形成。简言之,支撑过去30年工业经济超高速增长的发展模式发生了剧变,浙江经济发展率先进入“新常态”。
(一)人均GDP在5000至1万美元阶段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分析表明,一个经济体人均GDP在5000—10000美元发展阶段,劳动生产率提升普遍较快。在这一时期,美国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3.0%、峰值为1958年的5.0%;日本年均增长2.8%、峰值为1973年的5.3%;韩国年均增长5.3%、峰值为1991年的6.5%;台湾地区年均增长5.3%、峰值出现在1991年为5.9%。不过,与其他经济体相比,浙江劳动生产率增长明显更快,2008—2012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约为7.5%。
从更大范围看,全球30多个处于人均GDP5000—10000美元发展阶段的经济体,劳动生产率增速平均为3.5%,显著低于浙江,也低于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地区等东亚新兴经济体增长快,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东亚新兴经济体经济发展的赶超特点。
劳动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较高,是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因子。在人均GDP5000—10000美元的工业化快速增长时期,劳动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美国是67.8%、日本是75.1%、韩国是67.5%、台湾地区是76.4%,均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浙江更是达到了80%。这说明,尽管浙江全社会或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绝对水平还较低,但增长速度较快,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速度并不慢,尤其是产业资本积累快。
进一步分析表明,这些经济体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劳动生产率的提升都伴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即转移传统落后产业、承接发展更先进的产业。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的日本,受石油危机和日元汇率走高影响,日本企业对海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大量向亚洲四小龙转移传统产业,本土则扶持发展汽车、电子等新兴产业,并形成了通常所说的亚洲“雁行发展模式”。20世纪90年代初的韩国、台湾地区,同样出现了大量向中国和东南亚梯度转移传统产能,纺织、服装、皮革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比重下降,电子、交通运输设备等资本技术密集产业比重快速上升;制造业占GDP比重下降,服务业比重逐步上升,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二)人均GDP达1万国际元之后劳动生产率增长普遍放缓。在人均GDP达1万国际元之后,由于技术创新和人均资本积累速度放慢,上述经济体无一例外地出现了劳动生产率增速和经济增速下降情况。具体可以有两种途径进行比较,一是各经济体人均GDP达1万国际元(浙江大约2010年达到)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比较;二是各经济体相对于美国的劳动生产率为基准比较。
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达1万国际元时,各经济体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大约2.1万国际元,此后数年经济增长、劳动生产率提升出现双双放缓。以8年为一个时间段统计,14个经济体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4.5%,GDP平均增长速度约5%;其中日本、韩国、台湾地区劳动生产率分别增长3.0%、4.7%和5.2%,经济分别增长3.9%、5.9%和6.8%。与人均5千至1万美元阶段相比,由于劳动生产率增长起点更高,在更高起点上增长更困难,速度也相对慢一些。
美国是一个标杆,尤其在创新和发展经济方面。国际上通常以相对于美国的人均收入或生产效率,来衡量自身发展水平。当前浙江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实际水平,约为美国的30%。经验表明,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相当于美国30%的条件下,不同经济体增长仍保持着较快速度,尤其是东亚经济体。此后8年,11个经济体劳动生产率增速平均为5.5%,GDP增速平均为6.9%,其中东亚经济体显著高于其他经济体增长水平;日本、韩国、台湾地区劳动生产率分别增长8.2%、6.0%和5.6%。这说明,只要技术吸收转移充分、社会资源得到充分调动和有效配置,一个追赶型经济体仍可以保持较快增长。
(三)未来浙江经济增长的“潜在空间”。潜在经济增长率,是在既定的社会生产条件下,经济中各类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水平。也可以认为是不会产生通货膨胀的最大经济增长率,或者通胀相对较小的最大经济增长率。通常认为,潜在经济增速更多是由总供给因素决定。展望下一个十年,与过去十年相比,三个不利的结构性因素即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人口红利消失、一般技术趋同和国际间技术壁垒增强,再加上总量基数的扩大,浙江经济年均两位数的高速增长难以持续。但基于以下四个因素,浙江仍具有巨大的“赶超”空间,客观上仍能保持经济较快增长。
——人均资本存量增长空间。一是全省人均资本存量水平虽高于中西部省份,但与东亚经济体和美国等相比偏低较多。经测算,浙江2010年人均资本存量约为2万美元,至多相当于美国日本的20%左右,资本存量水平仍然很低。二是温台、金衢丽等浙南浙中地区,人均GDP均未超过8000美元,部分县、市、区尚未达6000美元,与杭宁嘉绍等浙东北地区超过1万美元相比(杭州超1.4万美元),差距较大,在经济发展、人均收入等方面有较大提升空间。三是即使像杭州宁波这样的高收入地区①按照世界银行的新标准,2012年人均国民收入超过12615美元的地区为高收入地区。,投资空间和改善余地较大。比如地铁系统、城际轨道交通、城市地下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还需要较长时间的较大投资才能比较完善。
——技术研发追赶空间。相对较低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也为增长提供了可能。如前所述,浙江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仅为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30%左右;当前浙江制造业技术水平,不到北京、上海的一半,也落后于江苏、广东等地,仅相当于美国的20%和日本韩国的30%左右。因此,加强技术引进创新,增强消化吸收能力,提高技术研发支出(R&D),通过提高技术水平来保持浙江经济增长,存在较大空间。
——人力资本增长空间。根据“六普”,浙江制造业就业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大专及以上)人数比例仅为5.9%,远低于电力、公共管理等垄断或行政社会事业性质行业,不仅低于沪苏,而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提升空间较大。有测算表明,主要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增长1年可带动GDP1个百分点增长。按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浙江全省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将从2010年的9年提高至2015年10.5年和2020年的12年,年均提高0.3个百分点,仅此就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相应百分点。
——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空间。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结构变动效应和改革红利还很大。特别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浙江将迎来新一轮的改革红利、创新红利、制度红利,进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效率提高,继而形成劳动生产率红利,推动经济进一步增长。
另外,浙江拥有较高的储蓄率,客观上仍能保持较高的投资率和增长率。虽然储蓄率有所下降,预计当前浙江储蓄率在50%上下,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和地区20%左右的储蓄水平,按照经济学原理,如果条件充分高储蓄将等于高投资,比如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激发创业创新活力,就可以将大量储蓄有效转化为高效资本,浙江有望保持较高投资率和较快的潜在增长速度,持续追赶发达经济体。
(四)浙江未来经济增长的三种情形预计。我们从劳动生产率增长角度,对浙江潜在经济增长率状况作一分析。这里分以下三种情形。
情形一:劳动生产率增长及其对GDP贡献率保持现有水平,未来浙江经济增长速度约为7.2%。近三年,全省工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7.2%左右,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约7%,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约7%,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90%以上,就业和人力资本增长贡献约10%。假设劳动生产率增长及对经济增长贡献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就业人口年均增长0.2%,未来浙江经济增长达7.2%左右。当然,维持这种情形需要在全省范围内继续加大实施“机器换人”力度,大力推进工业化信息化融合驱动发展,进一步提升制造业劳动生产率。
情形二:劳动生产率达到韩国、台湾等经济体相应水平,未来浙江经济增长速度约为6.7%。2020年,假设浙江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达到韩国、台湾相应人均GDP和劳动生产率水平(2000年前后),即人均GDP为1.75万国际元、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约3.5万国际元,劳动生产率是人均GDP的2倍左右。在这一条件下,2014—2020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6.7%,就业人口零增长,经济增速度达6.7%。由于社会中存在大量闲置资本,充分利用生产能力,实现这一潜在增速是完全可能的。这时浙江也已经能够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稳定在高收入经济体发展水平。
情形三:劳动生产率达到美国当时人均GDP对应的水平,未来浙江经济增长速度约为8.5%。即2020年如果以美国为参照系,浙江实际人均GDP达到美国的50%左右,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也达到相应水平,即达人均4.0万国际元左右。在这一前置条件下,2014—2020年,浙江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约8.7%,就业人口增长-0.2%,经济增长速度将达到8.5%。这需要充分利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迅速吸收消化提升技术水平,较快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大幅提升劳动生产率,从而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长率。
基于浙江劳动生产率目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加上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换三名”、浙商回归和创新驱动等转型升级组合拳的进一步落地,未来一段时间,浙江经济转型升级成效将日益显现,并带动劳动生产率持续较快提升,进而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新动力和支撑。因此,我们认为,只要坚定不移地推进转型升级,到2020年甚至更长一段内浙江经济增长水平保持在7.0%左右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果进一步通过创新驱动和技术改造,加快物质资本积累,加大“机器换人”力度,未来几年经济增速能够保持在7.0%以上。
基于浙江劳动生产率目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只要坚定不移地推进转型升级,到2020年甚至更长一段内浙江经济增长水平保持在7.0%左右是完全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