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辛苦苦拉来了致富项目,有的群众却不领情,导致项目延期甚至搁置。如此“囧事”,让不少“第一书记”嗟叹奈何。
【倾述】
当事人:程某,某部门副职领导干部
2014年11月,我被选派到一个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
一就任,我就听到不少乡亲的心声。
“咱们村穷,急需发展产业。”
“程书记是从县里来的领导,能不能帮我们找些项目?”
…………
乡亲们的渴望,就是我的工作目标。
随后六个月,我四处奔破,终于拉到一个致富项目——种蓖麻,发展“油料经济”。
在单位领导支持下,项目配套资金很快到位,县农委也选派了技术人员驻村指导,村里还组建了蓖麻种植专业合作社。
乡亲们一点头,项目就可以启动了。
却不想,乡亲们并不领情——
“不种粮食,全家口粮从哪来?”
“加入合作社,就是以后什么都得听合作社的了?”
“改种蓖麻亏了算谁的?”
…………
面对乡亲们的“围攻”,我无言以对。
【对策】
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好”
辛辛苦苦找来致富项目,乡亲们却不领情,这样的困惑,沈浩也碰到过。
“大包干”之后,小岗村一直以传统小农耕作模式为主要经济业态,农业资源分散,不能形成集约化合力。
于是,沈浩决定引导村民流转土地,打造“田成块、路成网、水灌通”的新型农业经营业态,发展集约化效益农业。
却不想,村民们不同意。
“村民认为流转土地就是要收回承包权。”村党委副书记张秀华说。
沈浩一琢磨,知道了问题所在——乡亲们对政策效果不信任。
如何增加村民信心?沈浩想到一个“笨主意”——那年除夕,他没回家,而是挨家拜年。
每到一户,他就会给村民算一笔收支账:土地流转不仅不会收回土地承包经营权,更会在承包经营模式下增加农民的租金、务工等收入……
看到土地流转的好处,不少村民心动了。
这时,村党委乘胜而上,依托80亩葡萄示范园,通过党员带头,吸引村民参加,培育壮大葡萄特色产业,办起葡萄文化旅游节。
沈浩的“笨主意”,就是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好”。
首先,对一些本地首次实行的惠民政策或项目,群众可能心有疑虑。此时,可以选取一些外地成功典型,通过分批次组织群众代表前往参观学习、组织外地经验推广会等方式,以赢得理解和支持。
同时,对一些本地已经实行、但尚未普及的政策或项目,群众若是心有疑虑,可以让已经受惠的群众现身说法,争取更广大群体的支持。另外,也可以组织党员干部进行项目试点,通过“示范效应”吸引群众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