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荫
一同走过从前
杨树荫
但凡是人,都有从前。
何谓“从前”?从前,是时间的回首,是风雨烈日的穿越。当未来扑面而来,从前便飞逝而去。
有迷茫模糊的从前,也有铭心刻骨的从前。
人若开始不断地回想从前,时时捕捉过去岁月的印记,从心理上说,便是老了。
当年“文革”中的青少年,如今便是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在历史变迁的潮流中,随波激荡,沉浮起伏,终究步入暮年。往昔已如白驹过隙,一晃即过,却留下了不可泯灭的记忆,这是至今不能挑战的记忆,他们已经习惯以从前的眼光,回望从前。
历史的阴差阳错,让这一代人有一个共同的从前:他们都是“文革”的参加者、过来人;他们都是缺乏知识的“知识青年”;他们都上山下乡,在农田和荒漠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这一切似乎都已遥远,然而这浅陋无知的遥远,却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一生。
太阳缓缓沉入地平线,顽强地放出最后的光芒,人生的黄昏来临了。他们一同走过从前,如今无怨无悔地走向生命的最后一程,点缀垂暮的一个乐趣,便是追寻自己青春的脚步。这种追寻,无须探究,不必思考,只是将现在变作从前,就如切换电视频道一般地简单。
他们喜欢聚会,手机微信圈有利于他们一呼百应。昔日的同学,一起插队落户的朋友,如今大多生活在最基层,虽说“同是天涯沦落人”,然而,岁月却早已抹去了这种“沦落”。共同的知识结构和人生境遇,让他们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同学会、知青会,一杯酒、一壶茶,找回了共同的记忆:昔日的贫困与动荡,变成今天美好的回忆;而今日的安定与闲适,却让他们愤愤不平。他们怀念从前,叹息现实。
他们敬仰老一辈的革命者,从小的政治教育和报刊、文艺作品一直以来的正面宣传,如烙印一般深刻着老一辈革命者高大的形象、高尚的品德,无私、无畏、无敌的精神气质,后来的人永远都无可比拟,无法超越。那是一个英雄辈出、无往不胜的时代,也是一个没有缺点错误的完美时代。
他们已经进入了现代,却依然深深地眷念着从前,那割舍不去的从前,笼罩了他们前行的脚步。
他们怀念上山下乡那艰苦的日子,那断了任何人生幻想的插队落户,让他们告别家庭、告别校园、告别城市,重返贫瘠封闭的农耕时代,他们被田野、山峦包围,被猪舍、羊圈拖累,他们勤勤恳恳地重复祖先的生存方式。他们至今仍然以当年的别无选择,而作为自己的人生选择,以这样的磨练与成长,作为自己一生的精神财富。
他们怀念困难时期清苦贫寒的日子,那是既无奢望也无绝望的时代。人人食不果腹,人人囊空如洗,人人贫穷到没有贫富差距。计划经济已经计划到人的嘴巴,让每一个人都离不开国家。一无所有之下的公平,胜过先富后富的不平。
他们怀念处处闪耀着雷锋精神的日子,那是人助人人、人人助人的时代。一个有着强大组织动员能力的国家,可以树立人的精神偶像,可以动员人的精神面貌。贫穷社会中的美好风尚,让人相信,一旦实现了富裕,便会有更好的风尚,共产主义理想的精神境界,只有一步之遥。
岁月如大江大河,无情地冲刷,又激情地奔腾,毕竟东流去。
他们终究离开了从前,那动荡的从前,那贫困的从前,那不断回到从前的从前,那剪不断、理还乱的从前,那一份思念,一份惆怅,一份失落,都已经远去。
现代化的潮流来了,这是让人洗礼的潮流,也是让人迎新、展望未来的潮流。在这个生气勃然的潮流中,从前,只是给时间留下了沉重的思考。
他们一同走过了从前,面对潮流,还是深深地记忆着从前,热情地传导着从前,越是时光的推移,越让他们觉得从前是如此美好。
其实,他们的怀念,只是怀旧,那应有的从前与不应有的从前,都挥之不去。
他们的心,还是停留在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