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逸 夏谊
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加快转型升级
阎逸 夏谊
改革开放以来,县域“块状经济”是支撑“浙江模式”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态。2008年,浙江作出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决策,并确定了42个产业集群示范区开展试点。近年来,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不断探索集约、集聚、集群发展新模式,呈现出发展新趋势。
组织形态逐步演进。从“专业生产+专业市场”,逐渐演变为“专业化分工生产+国际性商贸市场+电子商务+城市空间”的发展新模式。有些产业集群突破县域行政边界,实现“多地抱团”式的转型升级。如:永康五金产业集群建立了永康、武义、缙云三地独特的区域合作机制,统筹创新、通关、物流、会展、总部等平台建设。还有些产业集群制定了行业的“联盟标准”,引导集群企业共同研发和分享核心技术,弥补行业标准空白,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
创新能力日渐提高。科技创新与产业集群创新紧密结合,建立新型县(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如:嘉兴的中科院嘉兴中心与周边企业结成了“亲家”,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成为中科院院地合作的“嘉兴模式”。绍兴县以绍兴轻纺科技中心为主体,联合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等90余家单位共建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形成“研发-中试-产业化-技术服务”一条龙推进的全程服务体系,服务面涵盖省内2/3的纺织企业,并辐射江苏、山东、广东、上海等10余个省市。长兴蓄电池产业集群加强技术创新,逐步转向生态电池生产,并优化了电池回收管理体系。
产业链条日益完整。促进集群内企业深化专业分工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企业间的协作关系。如:南浔电梯产业集群已基本形成以整机制造企业为龙头,电梯配套件、安装维保等相关业务齐头并进的产业链。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形成了化纤原料、织物织选、印染、印染、染整、服装服饰到纺织机械的完整产业链。诸暨大唐袜业产业集群构建了一条从PTA、原料、袜机制造、产品后整理、定型到印刷、包装、物流的完整产业链。嵊州领带产业集群10多道生产环节都有大量的配套企业,已形成十分完整的产业链条。
集群效应更加凸显。随着县域产业集群向产业链的“微笑曲线”两端转移,更多专注于设计、研发、营销、客户服务等环节,带动了新兴产业发展。如:绍兴纺织产业集群把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大幅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涌现出了众多著名服装服饰品牌。永康通过举办五金专业展会,带来信息、人才、产品、科技的集聚,成为引领产业集群升级的新平台。义乌背靠大市场,创意设计型工业、快速工厂正在兴起。
借力电商转型升级。电子商务对产业集群转型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浙江入围年度电子商务“百佳县市”的数量居全国之首,义乌、永康和海宁包揽前三名。义乌着力建设“全球网货中心”、“全国网商集聚中心”,仅2013年就新建、改建电子商务园区10多个。2013年,永康中国五金商城网上市场成交额已达201亿元,增长20%,交易平台已拥有35万加盟企业,对接国内外大市场。温州服装产业集群以网络作为主要营销渠道,将产业链中的部分环节分离到外市甚至外省,而仅在本地保留设计、品牌和营销等价值链高端环节。
然而,囿于缺乏中心城市依托、腹地狭小等先天不足,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辐射能级低、整合能力弱,集聚高端要素、高端产业的功能不足,总体上缺乏龙头企业、核心技术、国际品牌和现代管理等关键性支撑,土地、水、环境、基础设施等资源利用低效,越来越难以适应当今以中心城市、大都市经济圈和城市群主导的空间发展和竞争规律,进而影响了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加强科学规划引导。在综合考虑县域产业发展优势的基础上,结合省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相关的重大区域规划,以资源整合、技术创新、品牌塑造为重点,对县域产业集群发展进行省级层面的统一规划。通过科学规划、政策指引,结合新型城市化进程,加快产城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县域产业集群融入都市区(或城市群)经济联动发展、特色发展,明确各产业集群在城市群(都市区)中的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通过与大中城市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或成为中心城市的特色产业组团(卫星新城),或成为都市区(或城市群)网络的特色产业功能节点,共享区域的人才、资金、信息和技术,融入“四大国家战略”和参与全球竞争,推进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图/新华社
促进集群资源整合。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促进产业集群的企业整合、产业链整合及区域整合。一是对已经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县域产业集群,要整合省内资源、集聚国内外先进要素,支持其龙头企业建立跨区域战略联盟甚至收购境外核心资产、专利技术与国际品牌等,增强整体实力。二是支持县域产业集群突破行政区划限制优化配置资源,整合、拓展产业链条,解决单个产业集群产业链较短的问题。同时,鼓励一些仅在产品、零部件、专业化加工环节或资源禀赋等某个方面具有优势,但难以形成品牌、信息、研发、营销等方面整体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积极融入周边区域(甚至省外)一体化发展,成为其它产业集群内承担某些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或重要供应商,抱团参与市场竞争。三是在产业集群内通过股份化和资本化方式构建产业联盟实现企业整合、产业链整合,构建产业综合体,推动采购、生产、市场、销售及售后服务的标准化统一管理,提升集群竞争力。四是借鉴广东、江苏等地成功经验,通过引进高水平外商投资企业,形成相互配套协作关系,整合带动同类和相关县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鼓励集群技术创新。将区域科技创新与县域产业集群创新紧密结合。一是加快信息化推动县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进程,建立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金融和咨询机构组成的集群网络,共建共享、相互支持。如: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产业集群实行开放式管理,在该州注册的企业均可申请参加,并通过高速互联网络,把政府、各创业中心、以及各地区、城市高新区连成网络,引领中小企业参与龙头企业配套协作,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二是结合产业发展特点,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以信息、汽车、纺织、服装、五金等产业集群为重点,统一打造电子商务、信息咨询、技术研发、检验检测、金融保险、物流仓储、人才培训等生产性服务平台,带动集群内部产业链的整体技术进步。三是大力支持工业设计领域的发展,结合区域性总部基地和龙头企业研究院的建设,重点扶持一批根植于产业集群内部的专业化工业设计服务企业。
统一塑造集群品牌。整合县域产业集群的品牌资源,促进集群内各企业形成合力,共同提升内在质量和经营水平,统一打造既有名声又受知识产权保护的知名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一是结合“四换三名”工程,实施政府引导、行业协会参与、企业与研究机构为主体的发展模式,推进集群品牌经营管理升级。二是搭建统一的集群品牌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在质量检测、标准认证、专利申请、境外注册、出口补助和政府优先采购等各方面为集群企业提供服务,创建特色品牌。三是规范集群品牌的商标、印制、广告和宣传等,逐步改城市、地区招商为集群招商推介,树立统一的品牌形象。四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通过行业网站建设、标准设定、环保要求、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标准、价格协调、与国外商会协调等服务工作,探索通过集体商标的形式,在国内、国际注册,打响集群品牌。
作者单位:浙江省咨询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