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056-02
“微课”的概念最早是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提出。自2011年“微课”概念在国内被首次提出,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信息资源,在教育领域迅速传播,相关的实践和应用也迅速开展。
电路基础课程特别有利于培养学员科学思维能力、分析计算能力和科学归纳能力。作为电类专业的基础课,电路基础课程具有理论性强、电路模型多、内容繁复、数学要求高等特点,比如电路的分析包括直流和交流电路的分析;暂态和稳态响应的分析;线性和非线性电路的分析;时域和频域的分析等。这对刚进入专业基础课学习的学员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而采用“微课”既解决了课时少,课堂上只能精讲,学员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存在困难的矛盾;也为学员在课外学习提供了途径和资源。
1 微课在电路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1微课在学员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微课视频的反复播放功能和暂停功能,能使学员从容、反复的观看学习。特别是解题型微课,是针对某个典型例题、习题、试题的讲解分析,学员可以随时停下微课视频,自己推导演算。微课在应用时还时常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学员在课前学习微课,不再单纯依赖教员的课堂教授。而是能在课堂提出疑问,和同学一起与教员进行面对面交流、讨论。教员更多的责任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帮助学员完成知识内化。
1.2微课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课前复习环节中,可让学员课前观看微课,对旧课进行回顾。新课引入环节中,教员可以根据知识点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做个简短的引入片断,吸引学员注意力,为新课的讲解做好铺垫。或者根据学员已有的知识和新知识所需衔接知识点设计制作成微课,让学员预习了解知识内容与线索,让学习更有针对性,有效提高听课的质量。课后去听微课,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根据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去寻找更多的拓展内容,从而有效理解课本知识,突破学习难点。在大学课堂电路基础课程教学中加入微课元素,根据教学需求灵活选取适当的微课,使教学过程深入浅出、形象生动,有利于营造一个能提升学员学习积极性和思维创造的学习氛围。
电路基础课程限于课时要求,不可能将每个知识点都讲精讲透,面面俱到。教员可以将学科知识点及重点、难点、疑点等以微课的形式展示,上传到网上供学员点播学习,帮助学员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不仅有利于学员知识结构的构建,而且有利于促进学员对知识点的迁移,拓展学员的视野,提高学业水平。
1.3对教员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
制作微课就是微研究的过程,教员将实际教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制作成微课,简单实用。微课便于教员之间教学经验和方法的交流,通过微课,教学者可以进行资源的积累、分享和交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微课建设能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促进高校的课堂教学水平,发展教师风采;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综合应用能力。
2 电路基础课程微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
微课比较重要的开发环节依次是:微课主题的选择、微课教学设计、微课录制和微课的应用实践。下面结合微课开发的亲身经验,就微课开发制作的选题和设计方法进行探讨。
2.1微课选题
课程内容的选取是制作微课的第一个步骤。微课的内容选择与设计是决定微课是否能成功的主要因素。一般在选取微课内容时,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要以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去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能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难点、疑点问题。微课内容应符合学员学习的需要,能带给学员启发。电路基础微课有别于一般的网络课程,不是所有知识点都适合制作微课,也不是所有知识点都有必要制作成微课。
例如电路元件(电阻、电容、电感),学员在高中和大学物理课已经接触过相关概念,对于该知识点的掌握不难,所以选取该知识点作为微课的内容意义不大。而受控源这一模型往往是学员学习中的难点,受控源是实际器件的一种抽象。对于求解含受控源的问题是很重要的,也是学员在求解这类电路中感觉到的一个难点问题。将受控源的建模背景、伏安关系、功率、受控源与开关等知识点合理安排、精心设计的微课既有利于学员理解相关知识,又有助于培养学员工程的观点。
再例如等效电源定理包含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传统的教学授课范围包括定理的内容、证明、应用等,一节微课难以涵盖所有内容。因此,可以选取该知识点中的一个难点——“戴维南等效电阻的求解”作为微课的选题。
2.2微课视频的设计
微课中的教学视频是微课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微课中的教学视频的设计很关键。教员在进行微课设计时,应考虑视频设计,编写好分镜头脚本。在重要授课环节,视频中应给出相应的字幕提示。
在录制微课时,教员的视线应直视镜头,表情自然。微课对教员语言的要求是比较严格的,要求做到语言简练生动、富有感染力,直击重点难点,不出现多余的话。微课中教员的语速也十分重要,特别是语速过快会导致语音模糊,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教员在拍摄时,应注意仪容仪表,表现大方得体。教学过程中,教员逻辑清晰,提纲挈领,丝丝入扣以及教员在授课中表现出来的饱满情绪和个人魅力等因素都能很好地吸引学员的注意力。
3 思考和建议
微课的录制和制作工作对于一般教员来说并不是擅长的工作,若能和专业的摄制团队合作,将大大减轻教员制作微课的工作量。教员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微课的内容设计和课堂教学上。本次微课录制工作由本单位电教中心协助完成,由专业的拍摄设备和摄制人员进行微课录制和后期剪辑工作。微课录制是在教室里进行,展现真实的教学环境,采用了4个机位同时录制。其中,一个机位拍摄教员的特写,一个机位拍摄课堂全景,一个机位拍摄多媒体PPT画面,另有一个镜头设置在教室侧前方拍摄学员。拍摄时需注意确保光线充足,主讲教员在微课设计时进行了脚本设计,视频后期剪辑时结合分镜头脚本和微课录制的实际表现来进行剪辑处理。
微课视频是微课的核心资源。除此之外,微课还有与其相配套的教学设计(微教案)、素材课件(微课件)、练习测试(微练习)、教学反思(微反思)、师生评论(微点评)、学习反馈(微反馈)六项资源构成。一个完整的微课的开发,既要包括微课的设计与开发,也包含微课的应用环节。把微课的设计、开发、应用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开发的微课才具有应用价值。本课题开发的微课已经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在课前要求学员观看微课,课堂上进行了翻转课堂的尝试与探索。实践证明,学员预先通过微课的学习,基本掌握了该知识点,并能回答出教员提出的问题。
并不是所有课程都可拆分为许多教学片断来进行教学,若将完整的一部分知识以微小模块形式展现,可能会影响知识的衔接。因此微课设计是要注意单元整体设计。教员不仅要掌握单个知识点微课的设计方法,更要掌握基于一个单元、一个专题、一个学科的微课设计方法和策略。微课程由一系列紧密关联的微课构成。只有系统化的微课程才能给学员提供完整有效的知识。因此从微课走向微课程,是必然的趋势。随着微课资源的建设和发展,微课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并广泛应用。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将微课应用到电路基础课程教学中是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刘万辉.微课开发与制作技术[J].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赵国栋.微课与慕课设计初级教程[J].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