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音乐本原的高中音乐课堂

2015-11-04 12:07闫晗
黑河教育 2015年11期
关键词:学生发展

闫晗

[内容摘要]新课程实施至今,普通高中的音乐课程机制建设依然堪忧。音乐是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音乐课堂必须走进音乐的本原。走进音乐本原的高中音乐课堂需要音乐教师具有丰富的音乐知识和浓厚的文化底蕴,要让我们的课堂走进学生心灵的情感场域,既应配合学生经验的文化审美,又能适合学生发展的志趣培养。

[关键词]音乐本原;学生心灵;学生经验;学生发展

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音乐和人的生命本体有着密切关系,是人精神生活的需要,是每天生活的有机部分,没有音乐就没有完美的人生。普通高中的学生迫于高考的压力,音乐几乎与他们无缘,但是普通高中学生作为年轻的生命个体,在枯燥的学习生活之余,更需要精神生活,所以他们喜欢音乐。新课程告诉我们,普通高中音乐教育的任务是通过鉴赏与表现及其他音乐艺术形式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美,丰富情感,激活表现的欲望和创作的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能,在共同参与中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在学习中国和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中,拓展音乐文化视野,学会对不同音乐文化的理解与尊重,为每个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也就是说,普通高中音乐课程的终极是为每个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就为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建设提出了高层次的要求。

音乐课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本,以审美为中心,以音乐为主线,以音乐学科为基点,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缩短音乐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立足于音乐学习方式的改变,关注于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是认识你自己的教育。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唤醒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构建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使人格得到塑造、心灵得到陶冶。然而,高中音乐课堂却似乎忘记了音乐的本原意旨,而成为文化科目的附庸,而新课程所倡导的音乐教育教学任务形同虚设。所以,高中音乐课堂必须走进音乐的本原,即学生喜欢的音乐课堂,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高中的音乐课堂成为音乐的本原课堂呢?

一、走进音乐本原的高中音乐课堂,应走进学生心灵的情感场域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情感场域,这个场域对音乐元素有着本能的心灵回应,穿过音乐语言而通达的情感场域必须达到最大限度的敞开,音乐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心灵。调查显示,70%以上的学生喜欢音乐,90%以上的学生喜欢听音乐,而他们喜欢的是鲜活的、接地气的流行音乐,学生对音乐课上老师反复教唱、竭尽所能讲解的歌曲或者乐曲本能的排斥,即普通高中音乐课选作教材的音乐作品必须情感率真,人、情、境合一。

案例:

音乐家曾这么看待流行音乐走进校园:流行音乐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舒适的成长环境,并积极帮助他们提升鉴别能力和抵抗诱惑的能力。流行音乐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能充分发挥流行音乐的积极作用,让流行音乐成为中学生“解压”的一种重要方式。

我们从学生所关注的音乐文化和音乐生活经验入手,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培养情感的场所,通过音乐使学生感知愉快,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愉悦,唤起学生心灵深处对音乐的同理心,使其情感得到升华,在音乐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陶情淑性”。

二、走进音乐本原的高中音乐课堂,应配合学生经验的文化审美

高中音乐教育是一种音乐文化教育,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培养音乐兴趣,丰富情感,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审美能力。因此,在教学中突出音乐教学的文化审美十分重要。

首先是课本中的文化经验。音乐和诗词如同一对孪生的姐妹。诗词不仅作为书面文字给人以视觉刺激,还作为吟诵或歌唱的材料诉诸人的听觉。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殿堂中的一朵奇葩,其含蓄精练的语言、优美的形式、和谐的韵律和深沉炽热的感情,成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材料。古典诗词演绎而成的音乐作品极具文化审美特性,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演绎成的《烟花三月》,张继《枫桥夜泊》演绎成的《涛声依旧》,更有李清照的《一剪梅》的直接演唱,都配合了学生的经验,从而净化了学生的心灵,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意识,培养他们正确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人格,进而达到了文化审美的目的。

其次是民族强音的时代经验。在我国,有大量的优秀音乐作品与时俱进,体现着时代的脉搏和律动,学生的思想情感与之碰撞,火花灿烂。比如《走进新时代》一曲,为我们展现了党和国家第三代领导集体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决心和信念,很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奥运会上刘欢的《我和你》,再如刘德华唱的那首《中国人》,表达了人们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情感,透露出一腔爱国热情。基于此的音乐课堂,怎能不让高中生充满豪情?总能不提高他们的文化审美品质?

再次是青春励志的生命经验。青春是生命中最宝贵的记忆。关于友谊、关于爱情、关于感悟……这类音乐多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音乐家说过,音乐过程应是完整而充分地体验音乐作品的过程。只要学生对此有深刻的情感体验,就会产生对美的热爱。

案例:

学生聆听优美的音乐,想象栩栩如生的画面,完全沉浸在审美的情境之中,来自情感、视觉、动觉、想象等一切可感的审美因素,从各种渠道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达到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极佳审美境地。因此,音乐匹配学生经验的文化审美,能使人具有更好的教养,具备更高的文化素质,具有更丰富的内心情感。

三、走进音乐本原的高中音乐课堂,应适合学生发展的志趣培养

有一位音乐教授说,学音乐不只可以作为自己的一技之长,还可以培养气质,宣泄情感,使生活变得更有意义,流行音乐不但是休闲和放松心情不可缺少的工具,而且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缓解学习压力,在紧张的学习后听一会儿音乐,会让人感觉轻松而舒适。其实,这告诉我们音乐可以适切地培养学生的志趣,既是功利的,又是非功利的。音乐对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讲,可以是高考的技能门砖,也可以是提升自己文化品位和素养的重要科目,亦可以是自身的审美追求,增强自己的审美能力。

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应关注部分对音乐有特殊爱好,或有音乐特长准备向音乐方面发展的学生,引导他们学习基本的知识和运用乐谱的能力,掌握基本的技能并能运用于表现音乐的能力,养成协调合作及团队精神,获得享受、表演音乐的乐趣,建立自主表演的信心,提高音乐理解与表达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普通高中音乐课堂并非是音乐人才培养的场所,而应是音乐普及的阵地,教师尤其要关注学生对音乐风格的把握和对音乐文化的了解;要遵循音乐教学的听觉艺术特征,遵循教学的情感性、体验性、形象性、愉悦性、审美性等原则,注重音乐的体验性。古今中外,音乐始终是作为一种添加剂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乐曲根据其演奏形式、乐器本身质地以及作曲家本人风格特征等呈现出多种风格,它们或感动人心、催人泪下,或雄壮豪迈、激扬斗志,或发人深省、给人启迪,每一节课都应该是一次音乐洗礼。

音乐是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走进音乐本原的高中音乐课堂需要音乐教师具有丰富的音乐知识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只有走出封闭的教学思维模式,主动学习和交流,了解音乐教育的新动态,具有与学生交往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具有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和教育反思的能力的教师,才能让我们的课堂走进学生心灵的情感场域、配合学生经验的文化审美、适合学生发展的志趣培养,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走进音乐本原的普通高中音乐课堂。

参考文献:

[1]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新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9.

[2]吴玫著.怎样听一首名曲[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5,5.

(责任编辑 冯 璐)

猜你喜欢
学生发展
职业院校《教育心理学》课堂如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中职院校课堂管理探讨
高中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径探究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