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广朋
[内容摘要]目前,高考地理试题越来越突出对学生能力的测评,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做好高考地理备考工作尤为重要。
[关键词]地理;考试;能力;问题
地理能力即地理学习的理解能力,是地理试题所要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能力训练,使其在充分掌握书本基础概念和原理的同时,拥有灵活的联系实际能力。本文主要对学生应具备的地理学习能力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学生的地理备考工作有所帮助。
一、细致做好高中地理备考工作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高考地理试题主要以考查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为主,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下解决各类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备考期间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复习能力,把握考试的题型趋势。
(一)仔细研究阅读考试大纲,把握考试命题大方向
教师在备考期间要仔细研究学习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等资料,准确引导学生的复习方向;要求学生也熟读考纲以及说明,对考试有充分的了解,快速进入到备考的紧张状态。
(二)着重掌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自主构建知识系统
在地理学习中,主干为书本中的基础概念、原理、思想以及对地图的辨读、应用与观察。简而言之主要内容为:地球的运动与地理意义、天气与大气、地表变化与内部因素的联系、各种类别的地图辨别、人口环境等。学生如果能准确把握上述知识,意味着掌握了整本地理教科书的脉络,对地理学科有了充分的认识。复习时教师应主要引导学生对地理知识点之间的相关联系进行分析观察,构建主体知识结构,从而丰富其包含的小知识点。
(三)教师精选习题,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习题的选择与编写要依照考试大纲和课程要求,不注重提升难度,重在难度适中,应体现锻炼学生的思维价值,将能力考查与实际相结合,强化习题训练的质量与时效。学生所应具备的综合解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只靠做题才形成的,而应通过不断的练习、反思,再练习、总结、再反思等一系列循环的方法才能得以形成,着重帮助学生解决多方面的问题,提升成绩。
(四)注重知识整理,强调知识合并迁移
地理学科分为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这并不说明选修的内容不重要,恰恰相反,选修的内容正是必修课本的补充和说明。同时,选修课本内的知识也是对必修知识拓展延伸的诠释,因此,在复习时,不应忽略选修课本知识。比如,必修一课本中在不同角度重点阐述了地理环境的不同圈层,描述自然灾害就是发生在其中的自然性变异现象,如果学生能了解各个圈层中地理要素的表现,那么就能很好地理解其发生的变异现象。教师在复习此项内容时,可与选修五中自然灾害和防治相关内容相结合,使其融汇到同一知识点中,即把知识点进行浓缩整理,有效地提高复习效率,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五)关注时事热点
在地理复习中,教师要以实际发生的热点话题为模拟,注重对社会热点、实际发生的地理问题的考查。教师应指导学生活用知识分析身边的事件,在复习中把社会热点中可能涉及的地理问题,带入课堂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以此强化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整体了解,提高自身的地理学习水平。
二、地理考试中应重视的问题
(一)审题
考试时特别是重大考试时,学生由于心情焦虑紧张而忽视审题环节,从而导致错误的发生。有些学生常常在交完试卷后,发现自己因审题不细在极其简单的题目上丢分,这样的失分十分可惜。如果在平时的训练中,学生深入分析命题人的出题意图,反复查看题目,做到审题从容、理解题意,认真思考其解题方向并仔细作答,就不会轻易丢分。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亚马逊流域分布着世界上面积最广的热带雨林,该热带雨林因拥有巨大的环境效益使得其开发与保护受到世界的关注,该雨林的效益主要有:”解析此题时,常有学生因为字数多而选择快速阅读,因此错过重要的提示,而此题中“热带雨林环境中的效益”才是解题的关键,学生如果做到仔细审题,就不会遗漏。
(二)读图
地图为地理中重要的表达方式,读取地图的过程就是知识提取的过程,充分调动书本知识与图形进行结合分析。读图突显了地理学科的特色,也是考试考查的关键点。目前的地理考试中,每题都附有图例,题与图的关系密不可分。在读地图练习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学生应从地图的名称以及类型进行了解,确定读图的方式,然后透彻理解图例、标注与图表说明等信息;其次,带着题目所规定的问题,再重新进行读图分析,挖掘图中隐含的重要信息,以达到解题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考试中题目给出的信息皆为有效信息,当学生觉得信息无用时,或许是因为分析的方向错误导致,需重新进行分析。
例如,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地理教材(中师版)第二册地图,学生可通过直观的数字推出国家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之一——总量丰富,人均稀少,然后结合本书43页与72页地图,能够直观地分析出世界能源的变化特点以及季风形成的原因及特点。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充分利用图形解决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空间思维,发展其观察力以及想象力,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
(三)实践
地理是一门与生活相关的课程,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步骤,为学生获取书本外地理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实验和展示,鼓励学生自主收集资料进行社会调查,使其置身于自己所生存的环境中,培养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学生通过实践所学到的知识,远远超过教师的讲解,进而促进其积极思考主求知的精神。
例如,在讲解“经济地理区位”此类知识点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深圳地区与香港地区”的差异,使学生思考:两地区互相比邻,为何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寻找其中的原因。又如,学习昼夜变化规律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外出观察,计算出相关数据,分析其规律并得出结论,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实践应用的能力。
(四)原理之间的联系性
地理高考命题中多围绕主干知识点,重点考查学生对原理规律的应用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地理学习中存在一个重要的原理,即“地理环境的合一性”,如地形、气候、土壤等组成地理环境的各项因素之间是相关联的、相互制约,当其中一项因素发生变化时,剩余因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也皆会发生变化。因此在进行解题分析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注意地理因素以及原理之间的联系,更好地作答。
例如,地质作用表示为“引起地壳与其表面形态的改变,按照能量予以划分可分为,内作用力与外作用力;其中内作用力又可表现为地壳运动以及变质运动”等;板块构造学主要描述的是“把岩石分为六大板块”详细来讲,板块内部地壳稳定但是板块交界处,地壳较为活跃,以火山、地震多发为主要表现,同时板块皲裂处,多形成沟壑与海洋,或因为撞击挤压而形成山脉;地质构造分为“褶皱、断层”两部分,了解其构造的规律以及实际应用。教师在讲解地质的作用时,应联系板块构造学以及地质的构造等原理进行讲解,使学生不仅了解地质作用的知识,也了解到其它知识,能理解三项原理直接的关系并加以充分利用。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学生的能力是越来越被关注的重点。本文通过对高中地理备考问题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旨在启发和引导地理教师重视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并有所改善。
参考文献:
[1]刘延利.再看地理考试的试卷讲评[J].新课程?下旬,2014,(12):80.
[2]高炜.浅谈高一学生地理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4,(2):68.
[3]何洁.创疑探究,培养学生地理能力[J].天津教育,2014,(8):55-56.
[4]黄智燕.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9):184.
[5]黄剑平.重视二轮复习,提高地理能力[J].考试周刊,2014,(26):8-9.
[6]刘培植.初中学生地理能力培养初探[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15):39.
[7]李勤.注重知识积累与整合,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J].神州(中旬刊),2014,(7):185.
(责任编辑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