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过程中的共产国际因素探析

2015-11-04 07:17卢雅琼
黑龙江史志 2015年11期
关键词:共产国际统一战线

[摘 要]1924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在这次国共合作实现的过程中,远东共产国际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不仅帮助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政策同时也促使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共产国际的决策直接指引着国共双方顺利走向合作的道路。

[关键词]共产国际;统一战线;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毋庸置疑为了实现国共两党的合作,改变四分五裂的政治局势,中国共产党和孙中山领导下的国民党积极寻求出路。虽然第一次国共合作并没能持久,但它却对大革命的开展起到了直接的推进作用。单就国共合作本身来看,它的提出与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成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单靠国共双方的努力很难实现国共合作,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第三方——共产国际,在国共合作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共产国际指引中国共产党走向国共合作的道路

共产国际成立于1919年3月,是各国共产党的联合组织。按照《加入共产国际的二十一条件》的规定,“凡是愿意加入共产国际的党,都应当作为一个支部,受其领导”。对于加入共产国际的原因,二大《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中进行了简单地解释:无产阶级是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也是世界的,况且远东产业幼稚的国家,更是要和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足以增加革命的效力。现在代表世界的无产阶级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大本营的,只有俄罗斯无产阶级革命后新兴的第三国际共产党。第三国际共产党,是和一方面利用无产阶级,一方面供资本帝国主义利用的第二国际正立在对抗的地位。中国共产党既然是代表中国无产阶级的政党,所以中国共产党于1922年7月中共二大上决定正式加入共产国际,并完全承认第三国际所决议的加入共产国际的二十一个条件,中国共产党成为了共产国际的中国支部。

对于加入共产国际之后,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的关系,《加入共产国际的二十一条件》进行了规定:每日的宣传和运动须具真实的共产主义的性质,并遵守第三国际的纲领和决议(第一条);国际共产党大会一切决议及他的执行委员会一切决议,而早在1919年3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成立之际,共产国际的大会文献就已经指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工人大解放运动应该在一个世界性的国际组织,也就是共产国际的统一指挥下一致行动,而且民族的利益要服从反帝的世界革命的国际利益。中国共产党决定加入共产国际的那刻起就已经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共产国际。遵循共产国际的章程,听从共产国际的指导就已经是应有之义了。

在共产党的诞生初期,共产党与共产国际之间的特殊关系使得共产国际指引着共产党的中国前进道路。所以,当共产国际提出要国共合作,建立工人阶级和民主力量的联合战线时,共产党即开始围绕国共合作问题开展工作,积极配合共产国际的领导工作。

二、共产国际为国共“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国共合作建立统一战线的策略思想,是共产国际在东方的一项战略决策,它来源于列宁的关于民族与殖民地问题的理论,有着深厚的理论依据。

列宁根据他的世界革命理论,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世界代表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他的反帝统一战线策略:必须坚决反对把落后国家内的资产阶级民主解放思潮涂上共产主义的色彩……共产国际应当同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临时的联盟。1920年7月19日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纲领》,制定了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和策略。“共产国际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上的全部政策,主要是使各民族和各国的无产者和劳动群众为共同进行革命斗争、打到地主和资产阶级而彼此接近起来。”(1)斗争的矛头应该指向帝国主义和“中世纪的残余”——封建主义,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应当支持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运动,并同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同盟。

按照列宁主义关于和资产阶级建立暂时联盟的统一战线策略,在具备了某些前提的情况下,建立统一战线是可以被允许的。共产国际采取中国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利用中国反帝的民族运动。在共产国际看来,民族范围内阶级斗争的利益应当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利益相一致。

1922年1月,在召开共产国际远东会议期间,列宁同出席会议的共产党代表张国焘,国民党代表张秋白等讨论国共合作统一战线问题。通过这次会议,,中国代表开始懂得要进行反帝反封建、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无产阶级必须和资产阶级联合起来,中国共产党要和国民党联合起来,建立革命联合战线。为了尽快促成国共两党的合作,同时使中国共产党在合作者保持独立性。共产国际于1923年1月作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关系的问题的决议》。决议指出,中国当前的任务是国民革命,国民党是“中国唯一重大的民族革命集团”,“国民党与年轻的共产党合作是必要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留在国民党内部是适宜的”。共产国际的这一指示,为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确定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方针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共产党以后在国共合作中策略方针的制定也产生了一定的

三、共产国际与国民党接触,顺利打开国共合作的新局面

共产国际在东方寻求盟友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逐步坚定支持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因此共产国际在对中国共产党进行指导的同时,积极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进行接触。

十月革命之后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给与了关注。在分析中国国情了解国共两党之后,认为“中国共产党尚在幼年,人数不多,没有一批富有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较高的干部。而国民党在组织上尚未形成,政治上又软弱,思想上尚未定型,这两个党都不可能领导正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的革命。”(2)因此,共产国际力主国共合作共同领导中国革命,并为促进两党的沟通和合作关系的确立而努力。

1921年12月10日,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前去桂林拜访孙中山。马林与孙中山进行了三次长谈劝说孙中山实行联俄的政策,但是在当时并没有劝说成功。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改变了孙中山的看法。孙中山痛感国民党内部成分过于复杂,与此同时,共产国际和社会主义苏俄表示站在孙中山一边,愿意给其提供支持与援助,由此孙中山萌生联俄,改组国民党的念头。

1922年8月25日,马林在上海法租界会见孙中山,并就改组国民党、联合苏俄,并同共产党合作等问题进行了商谈。马林劝说孙中山不要单纯地用军事行动收复广州,而要以上海为基地,开展一个群众性的宣传运动;并建议孙中山“使上海成为一个在全国城市工人中以及在农民中积极开展宣传工作的中心”(3)。经过马林等人的艰苦工作,孙中山决定以俄为师,同意和中国共产党实行党内合作,允许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4)

四、共产国际对两党合作方式等具体问题分别在两党党内进行指导与帮助

第一,针对共产党内的分歧展开讨论,确立以党内合作的方式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采取何种形式来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进行合作,这个问题在中国共产党内一直存在着分歧。中共中央根据共产国际1923年1月《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的指示和国内形式的发展,于1923年6月12日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张国焘、毛泽东、瞿秋白等30余人出席,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也出席了会议。(5)关于国共合作的方式问题,会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马林坚持全体共产党员没有例外全都要加入国民党,并要求共产党在国民党党内积极工作。马林的主张得到陈独秀、瞿秋白、张太雷等人的赞成,同意全体中国共产党党员加入国民党。张国焘则反对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蔡和森、刘仁静同意与国民党合作,但认为加入国民党后应保存党的独立性。(6)虽然党内的分歧与争议很大,但他们之间的分歧是在基本上共同确认要实行国共合作、建立革命联合战线的前提下,关于实行联合战线的策略和形式上的分歧。(7)此次会议传达了共产国际做出的关于中国共产党和孙中山所领导的国民党合作的决议,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战略策略原理,结合中国的实际,正确地解决了与国民党合作和建立统一战线的方针和原则,从而促进了国共合作。

第二,共产国际帮助改组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孙中山最终决定“以俄为师”来改组国民党,这就注定在国民党的改组过程中,共产国际和苏联会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1923年1月26日,孙中山与越飞在多次会晤的基础上发表了《孙中山与越飞联合宣言》。在宣言中,苏联重申放弃在华特权,并指出“中国最要急之问题,乃在民国的统一之成功,与完全国家的独立之获得。关于此项大事业,越飞君并确告孙博士,中国当得俄国国民最挚爱之同情,且可以俄国援助为依赖也。”此宣言的发表坚定了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决心,促进了国民党的改组,推动了国共合作的发展。

共产国际和苏联不仅对孙中山提供物质帮助,还从思想和理论上帮助改组国民党。1923年11月28日,根据《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关于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和国民党问题的决议》共产国际和苏联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式向孙中山及国民党领导人反复申明:国民党应当把全国的解放运动建立在广大人民群众支持的基础上。另外,共产国际和苏联还指导国民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依据共产国际的提议,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新三民主义,制定了在当时条件下国共双方都能接受的革命纲领,从而完成了国民党改组过程中的最重要的任务。

在共产国际、苏联和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力排众议,坚持改组国民党,1924年2月国民党“一大”实现了“重新来研究国家的状况,重新来解释三民主义,重新来改造国民党全体”(8)的愿望,国民党被改造成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它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工作正式宣告完成。

五、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为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共产国际二大召开前后,共产国际和俄共(布)不断派代表与孙中山接触,试图以此增进互相了解。这些代表包括维经斯基、阿里克夫、马林、达林等,其中马林在国共合作的实现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13年至1918年,荷兰共产主义者马林在荷属东印度(今称印度尼西亚)积极参与当地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实践,马林设计的党内合作策略有力地推动了东印度社会主义同盟的发展壮大(9)。这次党内合作为其在20年代的中国促进国共两党的合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马林是第一个提出中国共产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合作主张的人。马林对国共合作的实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21年6月,共产国际派代表马林来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马林讲述了其在荷属东印度的革命经验,考虑到中国共产党的力量薄弱,馬林开始在中国各民族主义力量中寻求合作者。他首先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国民党。马林在帮助召开中共“一大”后就开始关注孙中山与国民党。马林在桂林与孙中山进行了会晤。马林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的可能性,并介绍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孙中山也当即表示这与他的民生主义原则相符合。虽然此次的见面并没有正式达成合作协议,但却为后来孙中山确定“联俄容共”政策打下了基础。此行结束之后,马林向莫斯科起草了关于国共合作的报告。在报告中,马林分析了孙中山在国民中的地位,指出与国民党合作要注意孙中山的态度及其在国民党内的权威性。马林在报告中说“我建议我们的同志,改变对国民党的排斥态度并在国民党内部开展工作”;当然,“共产主义小组必须不放弃自己的独立性,同志们必须共同商定在国民党内应该遵循的策略”。让共产党加入国民党,在国民党内实现国共合作,这就是马林的国共合作的思想的雏形。

1921年8月,马林带着共产国际拟定的关于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的指示第二次来到中国。在马林的提议下,中共中央于1922年8月22日在杭州西湖召开了特别会议,专门讨论国共合作的问题。经过马林的耐心解释和说服工作,大多数委员最后接受了共产国际关于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的提议。1923年6月中共三大召开。在会上马林极力主张中国共产党人全部加入国民党,以国民党的名义开展一切活动,包括工人运动。瞿秋白与马林持相同意见并在会上阐述了国共合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最终,“三大”确立了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

虽然马林在中国工作不到三年,但他在中国为实现国共两党的团结合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所倡导的国共党内合作的实现,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在中国革命史上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

共产国际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共产国际就没有第一次国共合作。在共产国际和苏俄政府的帮助下,共产党统一意见自愿加入国民党,同时共产国际对国民党提供一系列的帮助,从而为国共合作扫清了障碍,顺利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之后,共产国际积极发展国民党,向孙中山的南方政府派出了军事顾问团,组建了国民革命军,并赠送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创建了孙逸仙东方大学和黄埔军校,10“假如没有苏俄的帮助,就不可能有黄埔军校,也就不会有东征和北伐的胜利”。11虽然国共合作最终没能持久,但它第一次为中国提供了两党合作的模式与经验,为以后国共两党开创了成功合作的先例。

注释:

(1)列宁.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1

(2)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

(3)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增订本)[M].人民出版社,1984:28—29

(4)李颖.共产国际与中共早期历史[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4

(5)林家友周兴■.孙中山与国共第一次合作[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60

(6)林家友周兴■.国共合作史[M].重庆人民出版社,1987:49

(7)林家友周兴■.孙中山与国共第一次合作[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64

(8)孙中山选集.[M].人民出版社,1981:549

(9)李雯.马林在荷属东印度的社会主义实践及其影响(1913——1918)[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12

(10)王立、马俊年.共产国际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J].福建党史月刊.2011.2

(11)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黄埔军校[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234

作者简介:卢雅琼,华东师范大学2013级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方向:执政党建设的思想与实践。

猜你喜欢
共产国际统一战线
An Analysis of George Orwell’s Anti—Utopian Elements in 1984
浅议长征在中共与共产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以“四个全面”为引领,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统一战线作用刍议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统战理论及十八大以来统一战线的新发展
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高校知联会建设的思考
共产国际与苏区问题专题研究
补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