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旭 熊博文
[摘 要]从1936年到1946年,“西办”陕甘宁边区和国统区交流沟通的窗口,承担着人员物资中转、联络、统战等重要任务。本文梳理了“西办”在秘密交通站、红军联络处和八路军驻陕办事处三个时期的使命和任务,认为“西办”10年的工作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西办”;抗日战争;中国革命
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又称“西安八办”,以下简称“西办”)位于陕西西安城北的七贤庄,是国共第二次合作的产物。“西办”从初创到最后撤离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红军秘密交通站(1936年4月至1937年1月)、红军联络处(1937年2月至1937年8月)和八路军驻陕办事处(1937年8月至1946年9月),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末期、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和全国解放战争初期。10年间“西办”利用特殊的政治和地理地位,在维护和推动全民族抗日运动的发展,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与国民党有关方面的联系与沟通,为八路军领取款项、采购物资,做好陕北苏区和陕甘宁边区物资供应;组织广大国统区爱国青年奔赴延安,走向抗日前线以及其它许多方面,都作了大量艰苦卓绝的工作,为中国人民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成立秘密交通站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中共中央为了解决陕北红军卫生器材和药品供给奇缺的问题,决定在西安设立交通站。中共驻东北军代表刘鼎以200块银元租下西安北城墙附近的七贤庄,邀请德共党员、牙医博士冯海伯在七贤庄开办“冯海伯牙科诊所”,并以此为掩护,设立了党的秘密交通站。秘密交通站成立后开展的工作有:
1.接收来自国统区分散采购的卫生器材和药品并转运到陕北苏区。秘密交通站根据陕北所需物品清单或者冯海伯列出的药械品种,从天津、上海、武汉等地购置后寄往西安七贤庄。例如,1936年春,美国进步女作家史沫特莱用自己的全部积蓄购买了一批医药运往七贤庄后转运陕北,体现了国际友人对中国抗战事业和民族解放事业的支持。
2.转送出入陕北苏区的干部、进步人士和国际友人。秘密交通站作为国统区进入陕北苏区的门户,是出入陕北苏区重要甚至是唯一的中转站。丁玲、李夏明、埃德加·斯诺、马海德等人就是通过交通站安排前往陕北的。1936年6月,斯诺带着宋庆龄女士的介绍信来到西安,希望到陕北红色根据地采访。我党在西安秘密交通站的负责人刘鼎精心安排,派人护送斯诺到达陕北苏区。斯诺根据这次苏区之行写成《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这本伟大的著作在西方乃至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世人了解红色中国做出了贡献,激励了大批青年学生奔赴延安,投身革命。
3.设立电台,传播红色声音。秘密交通站在七贤庄地下室安装了一个小电台和一部扩大机,把中共中央设在保安(今志丹)的红色中华社的广播和电报,转播到全国各地以及苏联、南洋、日本等地。
4.执行收集情报和联络工作。西安是国统区内的重要城市,离陕北苏区最近,所以收集、传递情报到陕北苏区最有方便。在西安事变期间,刘鼎、冯海伯、史沫特莱等人就及时把事态的进展传送到陕北党中央。
二、改设红军联络处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了国内形势及蒋介石有关政策的转变。1937年1月,周恩来派李克农前往潼关会见前敌总指挥何应钦,商谈在西安建立红军联络处事宜,此项提议得到国民党方面的同意。于是,在秘密交通站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与充实,成立了红军联络处,又称为中国红军西北办事处。由于此时共产党还未与国民党建立正式的合作关系,红军联络处只是半公开的办事机构,因此,七贤庄一号院大门外挂着“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三十八军教导队通信训练班”的牌子,红军联络处的工作由叶剑英总负贵,李克农、张文彬、李涛先后担任秘书长。红军联络处时期的工作主要有:
1.协调发展东北军、西北军、红军三位一体的联络团结工作。西安事变后,东北军、西北军、国民党军队互相猜忌,内战一触即发。为缓解紧张局势、实现国共合作,中共代表陆续到达西安。先是叶剑英、左权等住在七贤庄一号院,后来周恩来、博古、李克农、罗瑞卿等也由张学良公馆迁迁住七贤庄,代表中共中央同事变各方共同协商,谋求团结抗日之道,促进国共两党为核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早日建立。
2.继续为红军和苏区采购抗战物资,同时设法营救西路军将士回归革命队伍,为抗日战争的全面开展储备力量。西路军西征失利后,根据党中央指示,周恩来在红军西安联络处开展一些列活动,与国民党军官蒋鼎文、顾祝同、爱国民主人士杜斌丞、回民领袖马德涵等会谈,营救被关押或者流离失所的西路军将士。三、成立“西办”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9月,中央军委命令红军列入国民革命军的序列,七贤庄因此挂上了“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驻陕办事处”的牌子,自此“西办”成为党设立在国统区的公开办事机构,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建制。“西办”工作人员有300多人,内设统一战线科、交通发行科、总务科、秘书科、机要科、办公室、电台与经理科等部门。从1937年成立到1946年撤销,“西办”的工作主要有:
1.从国民政府领取拨给八路军的军饷和物资,采买多方面物资并运送到陕北和抗日前方,成为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后勤基地。抗战爆发初期,国民党政府按照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武装八路军三个师及新四军。除了领取和制作军服、军需品外,为了满足部队和边区的需要,“西办”还扩大了采买范围。1938年上半年,采买的物品有:鞋、皮革、纸张等生活用品,通讯、兵工、卫生材料以及一些特需物品;从1939年开始,“西办”为延安采购运输各种机械、金属、化工原料等生产资料,为边区发展工业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陕甘宁边区的纺织厂、振化造纸厂、兴华制革厂、新华化学厂以及几个小兵工厂,就是用“西办”在西安采办的各种机器、工具、材料一步步建设起来的。
2.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组织发动群众,支持各抗日救亡团体,团结国民党上层,最大限度地动员、发动、组织各阶层、各方面的人们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来,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西办”把统战工作的重点放在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方面。为了宣传和动员广大群众进行抗日,“西办”工作人员经常向各界群众进行演讲、讲课、演出。同时,为过往、留宿西安的党和八路军领导人如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刘少奇、林伯渠、邓颖超、宣侠父等安排演讲、拜会国民党驻陕高层等。抗战中后期,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西办”及时将中共中央通电和《解放日报》的社论精神通过各种渠道,利用一切机会向在西安的各爱国民主人士、国民党党政军机关工作人员以及社会群众广泛传达,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使那些愿意团结起来坚决抗日的力量共同制止国民党顽固派的倒行逆施。
3.护送出入陕甘宁边区的各方人员并提供方便。抗战时期,“西办”成为延安连接各抗日根据地以及国民党管辖区的桥梁。据统计,抗日时期经西办进出陕甘宁边区的有2万多人,过往人员包括:一是中共中央及各地、各级党政军领导同志;二是八路军、新四军调防的指战员,“抗大”等校毕业到敌后去工作的同志;三是国内知名人士和外国友人;四是爱国的、追求革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西办”接待最多的是爱国青年。抗战爆发后,由于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的主张深入人心,一时间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胸怀报国志向的青年敬仰和向往之地。他们为报效中华、拯救民族危亡,寻求革命真理,排除千阻万难,从海外、从沦陷区、从大后方来到西安,要求“西办”介绍他们前往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为保证这些青年顺利去延安,西办秘书科设立了学生股,抗大、陕公、安吴堡青训办等都派人到七贤庄,和西办一起成立招生委员会,共同负担招收青年的工作。
三、总结
“西办”是我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内公开设立最早、时间最长的办事机构,一直是我党在国统区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有力据点。“西办”地处延安与重庆之间的特殊位置,连接了延安和全国各地,10年间不辱使命,历经秘密、半公开到公开三个阶段,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许多特殊使命,被人们誉为“红色桥梁、革命前哨”,它的历史贡献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在心。
参考文献:
[1]王健.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办事处”的建制[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3(04).
[2]唐振君.八路军办事处的主要任务[J].文史月刊,2013(04).
[3]朱书清.抗战时期青年奔延安述论[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0).
[4]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主编.红色桥梁[M].陕西旅游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张秀旭(1981-),男,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涉外培训处主任科员。熊博文(1983-),男,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涉外培训处副主任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