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04 08:43福州一考生
大作文 2015年9期
关键词:利欲孔融让梨纷争

福州一考生

说到“让”,我不禁联想到最近看到的一则新闻。一道小学一年级的语文阅读题,选文是“孔融让梨”的故事。其中,有这样一道题:“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一位上海市的小朋友回答道:“我不会让梨。”结果,被老师打了一个大大的叉。那么,“孔融”究竟该不该让梨呢?对此,网友们也议论纷纷。

凡事都有两面性,让与不让也并不是绝对的。

清朝大学士张英面对家人与邻里之间的纷争,坦然挥笔写道:“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从而使三尺巷变成了六尺巷,避免了一场纷争。可见,谦让是一份豁达,就如一泓清泉浇灭利欲之火,可以化冲突为祥和,化干戈为玉帛。

同样,让梨也是如此。相互谦让不仅能使我们感受到谦让者良好的道德素养,更能使人与人之间相处融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我们应该学会谦让。

然而,“让梨”就一定对吗?我们一起来看看美国“约翰争梨”的故事:

一位美国妈妈拿来几个大小不一的苹果,几个孩子都想要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于是,妈妈说:“谁能把门前三块草坪修剪得又快又好,谁就能得到苹果。”最终,约翰通过自己的劳动和智慧赢得了苹果。

这一故事告诉我们:有时,我们应该“丢掉”谦让,合理争取自己的正当权益。这有错吗?当然没错!

说到这儿,我们也许会联想到当前的一些社会热点话题。例如,钓鱼岛我们该让吗?南海诸岛问题我们该让步吗?不管国际的反华势力多么猖獗,也不管各方反动势力的叫嚣声有多高,每一个有正义感和责任感的中国人都肯定会大吼着说:“不让!坚决不让!”

看来,让与不让都因人因事而异,我们不应丢去“谦让”这一传统美德,更不应为了追求所谓的“谦让”而委曲求全,从而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

[亮点透视]

透过对“该不该让梨”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的争辩与分析,考生从中看到了它背后隐藏着的如何坚持自己的意愿与正义这一重大问题。纵观全文,考生的论述可谓侃侃而谈、层层深入。

结构上,考生的论述由一则当前的新闻发端,结尾时论述又回到当前的社会热点话题。两个话题紧扣生活实际,由浅入深,遥相呼应,发人深思。

猜你喜欢
利欲孔融让梨纷争
孔融让梨
小区管理为何容易陷入“纷争”——手段陈旧是主因
孔融让梨
孔融让梨
孔融让梨
洛克论领土权:纷争、辨析与新解
谐图趣语
西安事变前后张学良与蒋介石的纷争
孟子幸福观的研究意义
云南报销案与晚清同光之际的南北纷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