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艳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外语学院,上海 201620)
网络翻译模式的分析框架构建与研究趋向:基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
陆 艳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外语学院,上海 201620)
网络翻译已经成为翻译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如何理解并有效指导网络翻译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文章基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设计了网络翻译模式的分析框架,并以此解析网络翻译的本质特征及其实践发展趋势。
网络翻译;生态翻译学;研究趋向
21世纪,翻译需求的急剧增加对翻译手段的革新提出了迫切的要求。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翻译行业也进入到了新的时代,各种与网络信息技术有关的翻译现象不断出现,如众包翻译、云翻译、大数据翻译等。Facebook开启了众包翻译的新时代,传神等公司提出了以云计算为核心的翻译理念,一些语言服务提供商提出了大数据下的翻译模式革新。结合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翻译和研究翻译已是大势所趋。
尽管现有研究在网络翻译模式的概念解释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却明显缺乏对网络翻译整体研究框架和理论体系的构建,尤其是将网络翻译作为一个创新的翻译模式去解读时。同时,对于网络翻译模式的本体问题如谁在译、如何译、为何译等方面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这些问题直接制约了网络翻译作为一个新型的翻译模式的进一步应用和推广。如果仅仅局限于翻译的语言研究本身,难以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答案。生态翻译学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基于生态翻译理论对于网络翻译的整体综观,将有效地指导和解决新环境下的翻译问题。因此,本文拟基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构建一个网络翻译模式的分析框架,并进一步探讨网络翻译的本质特征,探索其实践发展趋势。
(一)网络翻译模式研究
网络翻译模式的研究起步于最近几年,主要集中在众包翻译、云翻译等几个方面。
首先是众包翻译模式。许多学者对众包翻译模式的概念、特点[1]与现有翻译模式的异同展开了研究[2]。众包翻译是以IT为驱动的新翻译模式,它体现了网络协作、译者即读者以及开放式流程等特点。众包翻译模式下网页内容制作和翻译几乎可以同步向用户开放,专家译者和业余译者、翻译服务和翻译消费之间的界线日渐模糊,译者、译本和读者之间的互动更加多元和直接,而开放的翻译流程,也实现了译者身份的立体化和多元化。
与众包翻译相关的应用性研究也不断展开。European Commission[3]总结了一份众包翻译的研究报告,指出众包翻译已经在新闻、娱乐等多个领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例如,娱乐行业已充分运用了众包模式来进行影视字幕翻译;在学习领域[4],Duolingo将众包翻译和语言学习相结合[5],甚至在欧盟术语数据库的翻译中也广泛地使用了众包翻译;国内的译言网等利用众包翻译展开了文学作品的翻译和传播[6]。从众包的实践案例中我们发现,众包翻译已经成为跨文化传播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翻译的社会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其次是关于云翻译。基于云的强大存储能力,云计算对翻译产业的组织、过程、市场等产生了新的影响[7],奠定了机器翻译和众包翻译融合的基础。通过云存储,翻译资源得以聚集和重新配置,实现合理分布,并进一步实现翻译资源的共享。翻译产业的主要任务是将服务器、存储器和相关软件(语料库、TM)集中作为服务交付给用户使用[8]。Serhani[9]提出以构建翻译管理平台为核心的云翻译模式,陆艳[10]提出了云翻译的模式框架设计和翻译云的概念。云翻译的研究更多的是基于资源整合的角度,以机器翻译和众包翻译的融合方式提出了网络翻译环境下的翻译基础设施的建设模式。
第三,最新的关于大数据下的翻译模式的探讨也初步显现[11]。大数据作为一种新生活方式[12],它改变了翻译的需求内容、需求结构以及需求方式,这就需要我们重新构建从数据处理到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的完整的翻译数据处理技术体系。而翻译的数据库建设如何满足多样化的数据来源,翻译平台的开发如何实现翻译的及时完成,翻译技术构建如何适应大型海量数据的承载要求,这些都对翻译产业的价值创造方式带来了冲击。例如SDL的语言平台功能,企业和语言服务供应商可以轻易且安全地定制机器翻译软件及训练程序,其中包括如聊天、电子邮件和社交媒体等实时内容。 此外,MT 现已无缝集成到平台的整套语言技术(包括 SDL WorldServerⒸ、SDL TMSⒸ、SDL GroupShareTM和 SDL Trados StudioⒸ)中,充分利用可靠的、记录完善的API。基于数据交互思想的大数据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翻译模式,引发了对翻译产业链、翻译企业以及翻译模式的价值、资源、关系的重新思考。
以上三种网络信息翻译模式的讨论,基本上都涉及到了翻译产业链的重新指向和翻译资源的重新配置,这种配置本质上打破了传统翻译产业的翻译生态系统,可以看成翻译生态系统的优化和重构。
(二)生态翻译学的研究
生态翻译学是探讨翻译生态、文本生态和翻译群落生态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的翻译研究范式,历经10多年的发展,已经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胡庚申[13]系统地提出了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建构与内涵,对生态翻译学的本体论、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基于译境、译本、译者的分析,他提出了翻译即生态平衡、翻译即文本移植、翻译即适应选择的观点。在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构建中,方梦之[14]从翻译生态和翻译环境两个方面提出了翻译生态的和谐共生。宋志平[15]认为,借助于生态整体论视角审视翻译活动,可以发现许多以前被忽视或没能发现的问题,提高对翻译现象的解释力。
生态翻译理论目前在文学翻译、翻译家、翻译教学等领域的研究中得到了应用。例如,陶友兰[16]尝试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分析翻译教材的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刘爱华[17]阐释和拓展了生态翻译理论中的“译者中心论”等概念,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可操作性的文学译者批评模式。Yvon Gousty[18]将生态翻译理论应用到了科技翻译领域,建议建立起科技翻译团队,借鉴生态翻译学的跨学科研究取向,注重译者和翻译生态环境的紧密联系,从而避免和减少不得体的翻译产品,改善国际科技项目的翻译状况。这些基于生态翻译理论的应用研究为拓展其理论体系、诠释翻译现象和规律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近几年来,生态翻译学的研究发展迅速,形成了运用生态翻译理论对翻译行为进行诠释的新研究范式,但是其研究思路和基本结论往往只是针对传统的翻译行为,对于网络翻译等新翻译模式的研究相对缺乏,如众包翻译中译者作用的重估,翻译群落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选择适应等。
(三)网络翻译的生态学研究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译者的主动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不同地区和不同层次的译者获得了一种全新的翻译“在场感”。网络翻译由此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翻译语境,在这种全新翻译语境下,翻译生态系统发生了重构。陈懿[19]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对网络翻译的特征进行了探讨,但其研究目前仍停留在生态学相关术语的引用表达阶段,尚未依据生态翻译的内涵对网络翻译活动给出系统一致的深入解析,也没能从网络翻译的整体出发,构建从网络翻译环境—译者影响—译文评价—翻译过程管理的研究体系。
总之,目前针对网络翻译的研究还刚刚起步,网络翻译的跨学科和多角度特征使得传统单一的翻译学分析方法有些力不从心。生态翻译学的研究范式切合了网络翻译研究要求的多角度和综观整合,因此以此解释网络翻译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同时,网络环境下的译境—译者—译本的生态研究路径和方法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对于网络翻译的分析探讨也将极大地丰富和完善生态翻译学的理论研究。
“译境—译者—译本”构成了复合翻译生态系统,是生态翻译学的研究对象。与之相对应的“翻译即生态平衡,翻译即文本移植,翻译即适应/选择”的理念是对翻译活动基于自然生态学的同构隐喻,这为我们整体综观网络翻译提供了基础。接下来我们就从译境、译本、译者三个维度出发,综观整合网络翻译,建立网络翻译模式的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生态翻译学视角的网络翻译模式分析框架
(一)基于翻译生态—译本生命—译者生存的网络翻译模式建构
1.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译境—译本—译者的逻辑内涵
根据生态翻译理论,译境的变化会导致对译文的不同要求,从而影响和制约译者的选择。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的译境变迁、译文的生产方式和生存状态的变化,都直接影响到译者,因此对于网络翻译的分析应沿着译境—译本—译者的分析路径展开。有鉴于此,下文首先讨论翻译环境的变化,其次研究译境变迁下的译本要求,最后讨论译者如何适应译本要求的组织和管理,从而构建基于翻译生态—译本生命—译者生存的网络翻译分析框架,试图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完整地揭示翻译三大核心之间的关系,为推进网络翻译模式的发展提供指导。
(1)翻译生态构成了翻译活动的基础
翻译生态环境决定了翻译活动的场所,是配置翻译资源的基础性条件,翻译生态环境的分析和把握是解构翻译活动变迁和趋势的出发点。
(2)译本是翻译活动的载体
作为译境影响的直接产物,译本是用来分析译境影响的直接而且十分有效的途径,不同翻译生态系统平衡的结果可以从译本的角度得到完整全面的展现。同时,由于译本是由译者作用产生的,译本的评价可以从一个侧面体现出译者如何对于译境进行适应选择,从而使得对于译本的分析成为了解构译者—译境关系的桥梁。
(3)译者是翻译的核心
译者中心论是生态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之一,译境—译本的分析最终将落实为译者生存状态的分析,译者成为了翻译译境—译本—译者三元关系的核心。通过对于译境关联序列的铺垫陈述和译本的对比分析,译者成为翻译模式创新的着力点。译者既是译境生态平衡的实现者,又通过对于译本实现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对于译境适应选择的反馈。译者生存就是一个典型的体现。通过对于译者生存的解构,可以清晰地将翻译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典型翻译模式的方式展现出来。
2.网络翻译环境分析
基于生态翻译学的关联序列研究方法,我们构建了网络环境下的翻译管理序列,即翻译—语言—文化—社会—自然界,通过IT驱动的关联序列进行审视,找出网络环境下的翻译特征。
(1)IT驱动加速了翻译研究视角沿关联序列的转向过程
在整个翻译关联序列的演进中,IT技术的驱动构成了一个明显的特征。IT技术的便捷性、全球性使得翻译的人文转向变得更加清晰,加速了翻译研究的视角更新和视野扩展。众包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众包翻译的应用领域发展之迅速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翻译的自然生态转向也随之慢慢浮出水面。
(2)IT驱动加速了关联序列的融合
网络翻译环境下出现的语言服务的多功能化融合(语言服务商的综合信息服务)、文化传播的跨文化(众包的逆文化传播)、社会服务的功能拓展(众包在多个社会领域的应用)是语言、文化、社会三大要素序列在IT驱动下不断融合的结果,如云计算技术能使原来分散游离的语言、文化、社会序列得以整合到一个统一的语境下。
(3)IT驱动从简单的层级链式关联序列向立体化关联序列转变
随着IT技术驱动下互联、共通、互动能力的提升,翻译关联序列已不仅仅是简单的层级链式递进,而是随着交互渠道的多样化呈现出立体化的涵盖、递进的关联序列关系,这种立体演进路径的出现也使得网络环境下关联序列路径中的要素演进体现为交叉性。
3.网络环境下的译本评价
网络环境下的译本评价与传统的译本评价有较大的不同。在网络信息时代,基于IT技术的融合、交互和多元化视角,内容产业需求的增长带动了翻译需求的增长,其特点是更新速度快,生命周期短,这就要求翻译工作在速度和数量上的几何级增长。因此,内容需求下的速度、成本、质量均衡的译本要求,就成为网络信息环境下的译本评价新要求。
4.网络环境下的译者研究
(1)译者选择研究
依据译本评价要求,译者如何适应选择是影响翻译的主要因素,包括如何依据译本要求建立译者选择标准、设计选择程序、进行选择评价等,从而实现译本要求匹配下的译者选择。
(2)翻译过程规划
网络翻译的过程规划,是以IT技术为支撑,通过设计技术平台框架,规划建立涵盖项目经理、译者、译后编辑加工等在内的翻译作业的流程,实现翻译链各个环节的关联与互动。其中质量控制是关键,由于网络翻译必须建立在便于译者操作的简单任务基础上,这就产生了原文分拆中的分拆标准、分拆连贯性等问题,也就为翻译质量控制带来不少隐患,因此,质量控制是网络翻译过程规划的关键。
(3)译者管理研究
译者管理研究主要是基于参与动机的志愿者激励和职业译者的能力培养。管理译者,保证翻译社区的活力是众包翻译中的重要问题。一方面是激励志愿译者问题,如何让其保持翻译热情,是通过点击率、排名还是通过有偿劳动?另外一方面,则是网络翻译对职业译者的生存提出了挑战,新的生存环境要求职业译者必须具备新的职业能力。
(二)基于生态翻译学理念的网络翻译要素分析
生态翻译学的文本移植、适应选择、生态平衡理念给网络翻译的特点分析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有助于构建网络翻译发展的核心要素。
1.基于文本移植的译本规律特征
基于文本移植的理念,构建从网络翻译译境的宏观把握到微观译本的转换,通过原文生态系统和译文生态系统的比对,找出网络翻译与机器翻译和传统人工翻译模式在译本生态环境上的差异,阐述网络环境下的译本在移植、转换中的规律特征,从而构建网络环境下的译本评价要求。
2.基于适应选择的翻译组织模式
基于适应选择的理念,依据译本评价要求,译者如何适应选择是影响翻译的主要因素。网络翻译模式下的适应选择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翻译技术的适应选择,如何进行翻译基础设施资源的建设,满足复杂多样的译本评价体系;另一个是译者的选择问题,主要为基于翻译任务导向的译者团队构建模式和基于翻译社区网络联盟交互的译者参与评价。技术的适应选择和译者的适应选择最后将形成一套依托信息技术的网络翻译组织模式。
3.基于生态平衡的翻译生态系统优化
生态平衡的理念,构建翻译管理生态系统、翻译市场生态系统、翻译教育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实现以译者为中心的生态管理系统与语言服务提供商、技术服务提供商、教育服务提供商等翻译生态系统关联方的优化整合与协调。
生态翻译学的视角除了帮助我们构建分析网络翻译现象的框架之外,还对解构网络翻译的本质特征和探索网络翻译模式实践发展方向有很大的帮助。
(一)解构网络翻译的本质特征
1.网络翻译的本体系统研究
围绕着翻译本体系统,从“谁来译,如何译,为何译”三个方面分析网络翻译本体。“谁来译”指的是网络翻译的译者选择问题,即如何根据不同的译本要求选择合适的译者。“如何译”主要指的是翻译的流程管理,即如何保证网络翻译质量,如何实现翻译网络信息技术与译者的结合。“为何译”是翻译的译者动机研究,即针对网络译者的多元化,如何保持译者的翻译持续热情。通过对“谁来译,如何译,为何译”问题的解构,可以给出“何为网络翻译”的核心定义,从而揭示网络翻译的内在伦理。
2.译者中心理念的再诠释
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念在于译者中心,尽管有不少的争论[20],但是译者中心理念一般是建构在传统翻译模式下的,而在新兴的网络翻译模式下,译者是强化了还是弱化了,译者是突出了还是让位于信息技术了,是译者中心还是译者联盟中心,这些问题的研究在网络翻译的生态翻译学解构中将会变得更丰富。
3.翻译研究视角的跨学科整合
基于生态翻译学视角的网络翻译实际上包含了多视角的分析,例如基于关联序列,网络翻译加速了翻译视角的人文转向,该转向为人文视角下的译者境遇和能力培养该怎样展开提供了机会,为利用网络翻译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机遇。其他如翻译的组织管理则是管理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的体现。因此,基于生态翻译学视角的研究更好地实现了网络翻译的科际整合,从更广泛的空间对网络翻译进行了解读。
(二)基于生态翻译学视角的网络翻译模式的实践发展方向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网络翻译分析框架除了能在理论上完善翻译理论体系之外,其重要的意义还在于指导网络翻译模式的实践发展。基于生态翻译学视角的网络翻译分析框架模型,以下三个主要的网络信息翻译模式将会成为今后网络翻译的研究重点:
1.基于翻译生态系统横向整合的云翻译模式
云翻译模式对翻译生态系统加以横向整合,通过翻译资源的共享,降低翻译的建设成本,实现翻译的即时性。翻译生态系统的融合也将反过来促使云翻译模式的研究集中在大规模并行处理(MPP)的翻译数据库、数据挖掘、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数据库、云计算平台、互联网和可扩展的存储系统等技术模式的构建以及云计算的TM系统、基于云翻译的多语言信息检索等方面。
2.基于翻译生态系统垂直交互的大数据翻译模式
大数据发展为信息分离提供了载体,客户在信息平台上留下了海量数据,语言服务提供商可以进行分类和聚合,这为翻译生态系统的优化重构提供了基础。大数据下的网络翻译模式主要基于翻译生态系统的垂直交互,其研究一方面将主要集中于服务价值链的延伸实现,集中于从翻译需求采集、整理、分析到提供翻译方案的翻译生态系统的纵深化整合研究;另一方面集中于大数据技术中心的构建,进行基础设施、翻译语料的数据库建设到翻译IT解决方案的一体化研究。
3.基于翻译组织模式重构的众包翻译模式
如果说云翻译和大数据技术是对翻译生态系统的横向和纵向整合,那么众包翻译模式则是网络翻译环境下典型的翻译组织模式。众包翻译将集译境的变化—译本的评价—译者的管理为一体,以译者管理为中心,从翻译技术流程和翻译管理机制两个方面建立全新的翻译组织模式,这也构成了今后的实践方向:
首先是众包平台的开发和研究,众包问题解决者一般无法参与整个众包平台的研发过程,因此研发问题的可编码化是关键。技术平台除了提供便于操作的各种技术工具外,在流程控制、数据收集和记录、提高译文质量方面也将发挥作用,为分稿、选择译员、交稿、审核、完稿等关键流程提供了一个管理系统;同时,依托该平台还可以实现对于平台参与者的过程控制、绩效评定等个性化管理系统的建设。
其次是管理机制,包括译本的评价制度、译者的选择机制和众包翻译的流程管理。此外,新的网络社区自治文化也将会给管理网络众包翻译带来难题。如何保持和提高网络志愿译者的参与热情和身份认同,规范、引导社区的价值取向,将成为新的研究课题。
根据上述分析,网络信息翻译模式中的三驾马车存在着相互的交叉,如云翻译其实提供了众包的翻译平台,大数据为众包翻译的译文评价提供了参考,众包为云翻译和大数据的翻译生态系统整合提供了依托。网络翻译分析框架除了能对三种新型翻译模式自身的生态系统进行解读之外,也为研究三种翻译模式的相互关系和路径演进提供了理论基础。
基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从译事三要素的译境、译本和译者出发,本文提出了网络翻译研究框架和分析要素。该研究框架将信息技术驱动下的网络翻译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生态翻译学整体综观的方法,探讨技术驱动下的多种翻译手段中译境、译本和译者内涵的变化,解析网络翻译模式,进而重构三者之间的关系,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基于生态翻译学视角的网络翻译研究实现了翻译研究的技术驱动、人文转向等多视角的结合,对于诠释译者中心的理念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对于分析和掌握云翻译、众包翻译以及大数据等新型翻译模式的内涵和趋势也具有指导意义,并为更好地解析网络翻译时代的翻译本体系统建立了一个理论分析方法。
[1]陆艳. 众包翻译模式研究[J].上海翻译,2012(3):74-78.
[2]Anastasiou.D. Crowdsourcing VS. Machine translation,2009[EB/OL]. [2011-7-26]. www.cngl.ie/drupal/sites/default/files/papers3/Crowdsourcing.pdf.
[3]European Commission. Crowdsourcing translation[R]. 2012.
[4]Pérez G L. Fansubbing anime:Insights into the “Butterfly Effect” of globalisation on audiovisual translation [J]. Perspectives:Studies in Translatology,2006 (4):260-277.
[5]Giles J. Learn a language,translate the web [J]. New Scientist Magazine,2012(14):18-19.
[6]陆艳.众包翻译应用案例的分析与比较[J].中国翻译,2013(3):56-61.
[7]Luigi Muzii. Cloud translation[R]. Russia forum,2011.
[8]Andrä SC. MT BAZAAR translation ecosystem in the Cloud[C]// The MT Summit XII Paper,2009.
[9]Serhani MA. Enterprise web services-enabled translation framework [J]. Journal of System E-business Management,2010(4):497-517.
[10]陆艳.云计算下的翻译模式研究[J]. 上海翻译,2013(3):55-59.
[11]杜凤刚.大数据时代的小研究——网络信息资源在日语学习与翻译研究中的应用[J].东北亚外语研究,2013(3):74-79.
[12]James M,Chui M,etc. Big Data:The Next frontier for Innovation,Competion and Productivity[R].Mckinsye Quarterly,2011.
[1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商务印书馆,2013.
[14]方梦之.论翻译生态环境[J].上海翻译,2011(1):1-5.
[15]宋志平.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翻译教学反思[J].民族翻译,2012(3):84-90.
[16]陶友兰.我国翻译专业教材建设——生态翻译学视角[J].外语界,2012(3):81-88.
[17]宋志平,孟凡君,刘爱华. 总结、反思与探索——第二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综述[J].中国翻译,2012(2):69-72.
[18]刘爱华.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文学译者批评的理论探索[D].济南:山东大学,2012.
[19]陈懿.互联网时代的翻译生态[J].中国报业,2011(6):28-29.
[20]冷育宏.生态翻译理论下译者真的是“中心”吗?——与胡庚申教授商榷[J].上海翻译,2011(3):7-16.
AnAnalyticalFrameworkofWeb-basedTranslationModelsandResearchTrends:BasedonEco-translatology
LUYan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ShanghaiLixinUniversityofCommerce,Shanghai201620,China)
Web-based transl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ield of translation in practice. How to understand and effectively guide the web-based translation is an important issue that needs to be addressed. Based on the eco-translatology perspective,we propose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model of the web-based translation,construct the web-based ecological translation ideas and then point out 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interpretation of web-based translation model,and finally present the trends of web-based translation model in practice.
web-based translation;eco-translatology;research direction
H315.9
A
2095-2074(2015)02-0083-08
2015-03-0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4YJC740062)
陆艳(1975-),女,江苏南通人,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外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