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化静态文本为动态过程的几点策略

2015-11-03 03:14张锦囡
新课程·小学 2015年9期
关键词:文本教材儿童

张锦囡

一、问题缘起——简单问题,为何如此困难

下面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附录中的练习题:

下面是某校传达室各个班级信箱的示意图:

(1)说说各年级2班信箱的位置,并用数对表示。

(2)如果学校传达室把寄给王洁的信件放在了(△,4)的信箱里,王洁是几年级的学生?

(3)如果(4,○)表示某班级信箱的位置,可能是哪个班?

学生在独立完成第(2)(3)两题时,明显遇到了困难,从与学生的交谈中了解到一部分学生对数对(△,4)中△的含义不明确;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对数对(△,4)含义了解得比较清晰,但由于对新知还没有建立敏感,抓不住解决问题的关键,看似简单的问题却难住了五年级很多的学生。究竟是什么原因?

分析原因:

1.教材的练习是以静态文本的方式呈现的,没有直接形成一个活动的情境,学生无法将自己刚学到的新知与这个练习有效地关联起来,处理起来不知道找哪个关键点。

2.儿童的本性是活动的,这样的练习是以静态文本的方式呈现,并不容易吸引活泼好动的儿童的注意力,因此,学生对文本的感知领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从而对他们解决这一问题带来了困难。

二、化静态文本为动态过程的几个策略

(一)创设“游戏”,化静为动

基于以上分析,适当调整了教学:

师:谈话,你觉得我们刚学的数对有什么作用呢?

生:可以用来确定位置。

师:我们用数对的知识在教室里来玩个确定位置的游戏。老师写出的数对是教室里谁所在的位置,谁就起立。板书:(4,5)。

师:你为什么站起来?(有一个学生很快站起来。)

生:因为数对(4,5)表示教室里第4列第5行的位置。

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接着板书:(△,5)。

学生间小声议论了后,教室里第5行的同学都站了起来。

师:你们怎么都站起来了?

生:因为数对中第二个数字是5,表示在第5行,而第一个数字是△,表示不知道到底在第5行的哪一列,因此,凡是在第5行的都要站起来。

师:同学们的关注点真不错。

教师接着板书:(5,△)。学生能很快做出判断并且说明理由。然后再让学生完成书上的这道练习。

在第一个片段中一些学生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为何做个游戏学生就能很简单地理解呢?

分析原因:

1.这虽然是一个简单的游戏,但是这样的“游戏”,遵循了儿童的心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感到快乐,最后达到一个不同寻常的效果。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知识,还得到了成功的体验。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很多的学习内容必须经过学生的亲身经历,很多知识需要学生亲身经历一些过程,才能自主建构,才能把学到的知识“串”起来,再用到这些知识的时候才能关联起来,解决问题。而这个游戏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参与活动,经历了活动的过程,而且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数学的活动中。在活动中合作交流,在活动中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活动中主动地构建数学知识,因此,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活动是智慧的根源”,也是儿童的经验建构方式。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是儿童的一种自由与自觉,因为它摆脱了儿童生疏的纸笔策略,创设了具有真实的、有意义的、支持性的情境,使得数学学习成为“真实的数学学习”。

(二)以教材为基本素材,有效组织,落实活动

学生产生研究数学问题的愿望,往往是由现实问题与已有经验的冲突引起的。对儿童来说,学数学不应是简单重复地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而更应是自主探究式地“做数学”。因为思维的形成必须从外在的可见活动开始,这既是人类数学经验的起源,也是儿童心智发展的历程,儿童需要“用手思考”。教材的活动呈现方式大多为话题,或者一个活动引子,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开发者,应该根据数学知识的特点,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着力改变文本教材的呈现方式,把教材中的虚拟场景转换成真实可操作的情境,把教材中的一个活动引子变成一系列的活动,使数学学习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下面以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为例,具体阐述。

《观察物体》这节课,看似活动已经很明确,但光回答问题“下面这些照片分别是谁拍的?”并不能达成教学目标。特别是从左、右面看,学生不经历现实的情境是无法学会的。一般情况下,有些教师在教学时会把教材的图片式情境转变成一个现实的活动,教师会准备一些“猴子”让学生进行观察,然后说说:“你观察到了什么?”这样的活动,实际上会因为目的性不强而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达到活动的效果。针对以上分析,这节课可以通过三个活动来落实。第一个活动,看照片,找位置。具体安排:把猴子面朝教师放好,组长每人任意分发一张照片,拿到照片后,找到你应该站在猴子的哪一面去观察就和照片上看到一样了?想一想,你是怎么找到的?第二个活动,看物体,找照片。具体安排:组长把物体统一朝向教室门那一面,学生观察物体后,找照片,说说是怎么找到的?第三个活动,换位置,找照片。具体安排:前后、左右交换位置,找照片后说说是怎么找到的?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原来操作性不强的活动变得有序起来,生动起来,有效起来。有些时候教材只是一个素材,教师应该着力改变文本教材的呈现方式,开展一系列有效的活动,并且把活动落实到位。

(三)以教材的基本活动为主线,有效整合,化隐为现

真实再现问题的产生与解决过程,伴随着过程的展开,学生不仅能了解知识经验,并获得学习方法和研究策略的训练,使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自主建构)和个性化智慧发展成为可能。教材的有些内容已经作了一些调整,增加了很多的操作活动。例如,苏教版《多边形面积》这一单元,教材呈现的都是一个一个具体的活动,教材意图也非常明确。但是,如果就按部就班地按教材呈现,会导致学生知道今天做了许多,但不知道做这些事情的目的是什么。灵活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所使用的教材适当补充、扩建,进行二度开发,是非常必要的。如,在“圆的周长”的教学中,先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发现需要认识圆周长,接着用自己熟悉的方法来测量圆形表面的周长,通过操作学生感悟到每次测量周长比较麻烦,产生要发现一种新方法解决问题的愿望,这时引导学生猜想验证圆周长的大小由什么因素决定,然后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周长与直径的比率不变,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就油然而生。真实再现问题的产生与解决过程,伴随着过程展开,学生不仅了解科学成果,并获得学习方法和研究策略的训练,使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自主建构)和个性化智慧发展成为可能。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本教材儿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留守儿童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