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和掌握语言,离不开语言实践。该怎样进行语言的实践呢?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看,除了常用的朗读、背诵、摘抄这几种教学手段外,还可以因文而异,有所变化。
一、充当“导游”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一些著名的自然景观、人工景观、人文景观等。教学这类课文,就可以让学生充当“导游”,用课文中的语言,介绍课文所描述的景物,达到内化语言的目的。如《西湖》一课,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杭州西湖的美丽景色。教学时,在引导学生感悟并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就可以播放与课文配套的反映西湖美丽景色的图片,指明学生充当“导游”边看图边给同学们介绍,使课文的语言逐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如介绍晴天的西湖,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雨天的西湖,仿佛披上了一层洁白的面纱,迷迷蒙蒙,令人心旷神怡;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景象。夜幕初垂,明月东升,清风徐来,湖水荡漾,人们泛舟湖上,会觉得天上人间,全都融化在月色里了。面对此情此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句《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
相宜。
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西湖,既内化了课文优美的语言,完成了“背诵课文”的任务,又活化了课文语言,完成了由吸纳到倾吐的过程,而学生之间的互动,既使“小导游上岗”这一情节更为生动,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分角色表演,给图片配音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通过不同角色的活动组成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教学这类课文,可以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通过表演再现课文情境,掌握课文的语言;也可以让学生给图片配音,通过学生的语言把人物所想所感表现出来,理解课文。如《九色鹿》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扮演九色鹿、调达、国王和士兵,在表演中理解“知恩图报”“恩将仇报”“背信弃义”等词语,明白做人要恪守信用的道理。出示国王张贴皇榜,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的图片后,让学生给国王和调达配音,从调达的话语中体会他的恬不知耻、忘恩负义,内化课文中的语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表现的舞台,让他们自由挑选喜爱的角色,给予他们自由的空间和充分的时间进行角色扮演和模仿人物配音,为他们创设一种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静”的课堂“动”起来,让课堂散发出浓郁的生命气息。
三、自我介绍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一些动植物或器物,教学这类课文,在理解并朗读的基础上,就可以让学生扮演文中角色,以自我介绍的形式运用课文语言,达到内化课文语言的目的。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美丽的丹顶鹤》时,让学生以“我是一只丹顶鹤”介绍课文内容,有的学生说:“我是一只丹顶鹤,从遥远的北方飞来,我有一身洁白的羽毛,而脖子和翅膀边却是黑的,我的头顶就像嵌着一颗红宝石,鲜红鲜红的,所以人们都叫我丹顶鹤。”有的学生说:“我国的黄海之滨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到这里,三五成群,无忧无虑地生活着,在这儿度过整整一个冬天。”也有的说:“我很逗人喜爱。我的腿长,脖子长,嘴巴也长。我不论是在地上引吭高歌,还是在天上展翅飞翔,都显得那么高雅。传说我是神仙的旅伴,所以人们又叫我‘仙鹤。我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我的寿命很长,大家都很喜欢我。”
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形成,总是在积极参与的活动中内化和建构的。让学生成为课文中的“主人公”,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激励学生熟悉课文,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课文内容阐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升华课文主题。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他们今后的阅读和写作打下良好基础。
四、复述故事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介绍了历史或现代的故事,教学这类课文,就可以在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来复述故事,在复述故事中内化课文的语言。如《卧薪尝胆》一课,叙述了越王勾践兵败会稽之后,卧薪尝胆,终于使越国转弱为强,出奇兵灭掉吴国的故事。教学时,在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就可以用比较多的时间让学生来复述这个故事,运用课文的词语和句子,逐步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复述故事是促进书面语言向口头语言转化的过程,也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实践的过程,通过创设“把故事讲给别人听”的情境,不仅诱发了学生自主练习的内驱力,而且给他们提供了展示个性风采的舞台,让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的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促进主体发展。
语言的习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这需要老师耐心的指导,循序渐进方能水到渠成。在课堂中,老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交流思考的时间,给予中肯的评价,不断提高语言水平,为孩子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