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鸯鸯
读上去朗朗上口的古诗句凝集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人文精髓。小学语文教材的每一册都编排了几首古诗让孩子们阅读欣赏,可是面对这几千年的经典文化,很多孩子学起来很是吃力,他们无法在古诗的课堂上去捕捉诗人笔下的意境,无法用自己的思维酣畅淋漓地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老师若是用“填鸭式”的讲解和囫囵吞枣式的翻译,更是让学生失去了学习古诗的兴趣,古诗课堂就成了一潭死水。怎样让古诗课堂灵动起来?笔者认为只有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眼、耳、口、脑,才能活跃孩子们的心。
一、打开孩子们的视觉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诗词往往就是一幅妙不可言的图画。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让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形象地展现在孩子们面前。如教学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时,瀑布从山涧中直冲而下,“上级如飘云拖练,中级如碎石摧冰,下级如玉龙走潭”的磅礴气势,从字面上是体会不到的,如果把这大自然的杰作用课件直接搬到孩子们的眼前,孩子们不断发出的惊呼声就在告诉你,他们已大致明白诗人為何用“飞”“直”“落”这样的字眼了。
二、触动孩子们的听觉
诗词是一种音韵的文学,而吟唱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吟唱能使人品味到诗词的“情”和“趣”,可以说诗词与吟唱两者共生,而吟唱自然少不了音乐。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诗人用文字把这种难舍难分之情发挥得淋漓尽致,后来诗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阳关三叠》。反过来,在课堂上选取最恰当的时候播放这首触动人心的《阳关三叠》,不用教师把诗人和故人的友情讲得多么深厚,难舍的情感不用分析得那么透彻,那种油然而生的情感自会在孩子们的心中荡漾开来,让孩子们进到入诗人所描绘的意境当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读出孩子们的感觉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有感情的吟诵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还可以更好地使学生领会诗的音乐美。读古诗提倡反复出声地诵读,要力求读得清晰、准确、有节奏,读出思想感情。这种有规律的反复形成的节奏,产生了整齐划一的音乐美感。做到“一章十遍读,一句十回吟”,便会使静止的画面与声音、形象融为一体,使学生身临其境,与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步入诗的意境。诗歌是充溢着生命的情感载体,闲情、乡情、友情、爱国情是诗人反复吟叹歌咏的主题。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如能以情感点燃情感,实现作者、教师、学生三情共振,定会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爱上古诗词。
四、激发孩子们的想象
古诗虽和我们相隔久远,语言运用高度凝练,不易理解,但大多数古诗都是诗人依情、依景有感而作的,只要让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跟几百年、几千年前的古人进行心灵的对话,就能把学生带进更高的课堂境界。如,张志和写的《渔歌子》中最后一句“斜风细雨不须归”,对于“须”字的意思,孩子们不好理解,有些孩子就会用现代汉语中的“必须”“须要”来理解它,这时教师可让孩子们想象一下张志和辞官后所过的江边垂钓的悠闲生活,从而引导孩子们领悟出“不须归”为不想回家的意思,也透示着诗人不愿再回到官场为官的态度。再比如,学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一诗时,可让孩子们想象村庄儿女们在一天的生活中,除了诗中提到的“昼出耘田夜绩麻”之外,还会从事什么劳动。这时孩子们会联系自己去乡村踏青时所看到的情景侃侃而谈,有的甚至会给他所想到的画面配上不同的环境描写,“烈日当空”呀,“尽管下着雨”呀等等,把农村人民的劳作通过自己的想象描绘得就像是诗人当时所看到的一样,继而深刻体会到乡村劳动人民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勤劳。一堂古诗课就被孩子们给说“活”了。
只有通过不同器官的综合感知,才能让孩子们走进古诗美美地赏,细细地品,深彻地悟,才能使课堂教学灵动起来,才能使孩子们尽赏古诗的风光,汲取文化的营养。动起孩子们的眼、耳、口、脑,让学古诗也变得快乐起来。
参考文献:
王琳.让古诗课堂变得有形有色有声:浅谈自制教具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导学,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