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城市输入型食品监管启示录
——从北京市丰台区五大市场发展和监管看首都食品安全保障(之二)

2015-11-03 08:57高军,纪玉英,许方霄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5年7期
关键词:红桥冷库商户

西南郊、京深两大水产市场的成长历程

◆ 策划 高军 纪玉英 采写 本刊记者 许方霄

若将时间的指针回拨到几十年前,北京市百姓购买的肉类、水产品大多是经冷冻储藏的,当时在北京提起海鲜这类食物,人们大多都会摇摇头、摆摆手,并不认可这些看着不亲切的“高档货”,市场内的海鲜也成了无人问津的滞销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物也有了更高要求,水产品(尤其是海鲜)的营养价值为北京市民们广泛认可,而人们对食物的日益“挑剔”和鲜活水产品的“闯入”,无疑会抑制冷冻水产的发展。如今前来京深海鲜批发市场选购水产品的消费者络绎不绝,人头攒动,市场内一派热闹的景象。是什么转变了人们对水产品的认识?北京市的海鲜市场又经历了怎样的曲折故事?面对形势的转变,西南郊肉类水产品市场又该如何应对挑战?为了促进市场不断壮大,西南郊肉类水产品市场和京深海鲜批发市场都做了哪些努力?本期本刊将就东北、华北、西北最大的冷冻产品集散地——北京市西南郊肉类水产品市场中心及北京市最大的高档水产品市场——北京大红门京深海鲜批发市场有限公司的成长历程展开报道。

拥有辉煌“家族史”的西南郊市场

说起西南郊市场,就不能避开它的“宗亲”。西南郊市场隶属于二商集团东方友谊食品配送公司。除了西南郊市场,东方友谊食品配送公司的旗下还拥有北京市最大的食品冷藏企业——北京市西南郊食品冷冻厂;配备奥运现代立体冷库的冷链物流事业部;有历年全国两会及重大活动的指定供应商——北京市食品供应处34 号供应部和北京篮丰蔬菜配送中心;主要从事冷库、社区综合市场经营管理的五色土批发市场中心;曾是京城第一家超市,现为京城最大的进口葡萄酒和进口食品展示、体验中心的二商骏德酒业公司和集生猪饲养、屠宰、加工为一体的中瑞食品有限公司。

自1978 年参加工作以来,西南郊市场经理孙志勇就一直在这块不算大的土地上工作。他说,如今西南郊市场所在的位置原来是北京市西南郊食品冷冻厂。据孙志勇介绍,20 世纪70 年代初,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北京市的副食品供应量逐年增加,冷库的缺少使得大量商品无处储藏,致使市场淡旺季供应不均衡,这种状况不利于农副业的发展,也严重制约政府对市场的调控能力。商业部、市政府经过多次研究,决定在北京市第二商业局“东风农场”兴建三座大型冷库。在商业部委托下,北京市第二商业局开始了兴建冷库工作的商讨和考察,并于1972 年4月,从西郊和南郊冷冻厂抽调了部分专业人员组建了“北京市西南郊食品冷冻厂筹建处”。在1974 年10 月的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一期冷库破土施工。冷库的建设历经整整4 年时间,风吹日晒阻挡不了冷库筹建者的脚步,雨浇雪淋也不能冷却他们的热情,因为在他们心中有一份宏伟蓝图,一份对未来的期盼。随着一期冷库的建成,400 多名职工先后进厂,昔日的筹建处也更名为“北京市西南郊食品冷冻厂”。1979 年7 月,在经过商业部、市建筑设计院等单位验收合格后,一期冷库正式投入使用。“1983 年,三期冷库建成后,也就初步建成了当前院里的冷库规模,冷库总储藏能力达到4.5 万吨,当时为亚洲第一大冷库。”

据了解,在计划经济背景下,这座亚洲最大的冷库主要承担着政府冻肉储备、平抑市场物价等工作,政府每年都会从全国各地调进冻肉放入冷库存储。“腊月是冷库进肉最集中的时期。”一位曾在西南郊冷库工作过的职工称,那段时间真是忙得“找不着北”,全厂上下,不分车间,不分工种,无论职工还是干部都得投入到卸货工作中。他说,由于当时冷库的工作量很大,别说好好睡个觉了,就连在休息室打个盹儿都是奢望。“停放在院里的每辆车上都摞着高高的白条肉,那个场面真是太壮观了。”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北京市的冷库商品总储量约为10 万吨,按当时北京城镇人口总数计算,人均占有冷藏商品数量为10 公斤,而其中4.5 公斤都来自西南郊冷库提供。提起这段历史,孙志勇脸上洋溢着无法掩饰的自豪。

虽经沉浮,却能反转逆袭

计划经济时期,物品的购、存、销都有专门部门负责,三个环节是截然分开的。北京市每年的购销计划都由商业部统一制定,具体业务由北京市二商局下属的食品公司组织开展,如采购工作有专门的采购公司,当食品到达北京后,主要由几大菜市场进行分销。西南郊冷冻厂虽然承担着首都市民肉类、禽类食品供应的重大责任,但却只起储存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1984年,农副产品的价格进一步放开,但这种变革却带来农副产品的市场采购紧张,特别是肉、禽、蛋等商品货源严重不足。为了搞活经济,政府放开政策,个体可以独立经营。乘着政策放开的东风,具有强大储存实力的西南郊冷冻厂迎来了一个促进自身发展的新契机——在保证储备肉的前提下,西南郊冷冻厂争取到部分冷库的自主经营权,在加工间的基础上,1984 年9月成立了一家班组形式的贸易公司——北京市西南郊综合贸易公司。公司成立之后,未来的发展定位逐渐清晰,在经营中逐渐摆脱早期单纯的储存功能,开始独立主动面对市场,试行自购自销,向包括食品冷藏、冷链物流、加工屠宰等多种经营方式发展,形成了一个立足北京、辐射全国以冷链物流为轴心的现代农产品物流和营销网络体系。

就在西南郊人满怀希望和充满斗志的时候,冷库却遭遇了一次猝不及防的“寒潮”。孙志勇说,1993 年是北京商业企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第一年,随着肉食品市场供应量和供应渠道的增加,政府和市场对于西南郊冷库的依赖性已经大为降低,储备肉在西南郊冷库中所占的比例大幅减少,这使得冷库自身的销售一度大幅萎缩。国家储备减少,这样一来,庞大的冷库“饿着肚子”便成了常态,4.5 万吨冷库平均库容利用率只有27%左右,情况最严重的时候,整个三期冷库1.5 万吨储量甚至被迫完全停运。繁华的西南郊冷冻厂陷入困境。这种始料未及的状况一时令冷冻厂所有职工焦虑、无奈、手足无措。

眼看着冷库赖以生存的储备量从几万吨锐减到几千吨,政府储备费也从几千万元下降到几百万元,对于这种似乎只是在一夜之间就从天上降到地下的变故,很多人心里一时接受不了,冷库的职工们个个急得团团转,很多女职工们偷偷地抹着泪。职工可以慌、可以乱,但领导们必须要镇定和冷静,带领大家伙儿走出这段阴霾。在召开多次讨论会之后,西南郊干部和职工群策群力,最终发出一致声音:没有了储备肉,冷库只有靠出租库容来维持生计;只有让全国的客户都知道北京的大冷库,企业才有生路!因为只要把客户引进来,他们自然会把商品存在冷库里,冷库也就有了用武之地。于是,他们利用院子里的空地和站台,因陋就简,立起临时的交易市场,以低廉的价格出租摊位以吸引摊贩。孙志勇说,市场也没有做什么宣传,几乎是在口口相传下,众多全国各地的商户前往西南郊经营冻品,当时所有摊位都满了。“当时市场只有两排平房,依据商户所租空间,市场给划定一块区域,也没有什么规范可言,商户们就搁那么两箱鱼、两箱肉。”但即使是“松散型”的简易市场,西南郊市场也是红火得不得了。冷库外租业务收入从无到有,从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平均库容利用率达到85%左右。冷清的冷库此时显现出了生机,人气也旺了起来。“现在市场内的一些商户,他们的父辈,甚至祖父辈有的都在这儿做过冻品经营。”孙志勇说。

因势利导,市库相依

看到大院内车水马龙,一片兴旺,西南郊冷冻厂没有因此沾沾自喜或放松警惕,他们决定乘胜追击。1994 年,西南郊肉类水产品市场正式建立,并提出了“以市兴库、以库养市”的战略,将市场和被誉为“京城第一大冰箱”的冷库相依托。在已经聚拢起炽热人气的时候,1995 年,西南郊市场借助北京市政府扩大发展批发交易市场的难得机遇,对原有的临时交易市场进行扩建,在原来简易的露天批发交易市场的基础上扩建为一万余平方米的4层大型综合交易大楼,力求使交易市场不仅成为北京市民的交易批发场所,更成为东北、华北、西北地区肉类、水产品的集散地。孙志勇介绍,在扩建改造时期,西南郊市场的商户全部被转移至广场上,前来交易的大卡车将广场占得满满的,甚至没有可以挪动的空间。

1999 年7 月28 日,全新的交易大楼落成,商户也由原来的130 家增加到300家左右,大量个体摊贩的进入也带来经营品种和经营方式的改变——从单纯依赖肉食品(其中以猪肉为主),向包括禽畜肉、水产品、蛋奶等在内的多样性发展,主营产品包含了所有冷冻食品。不仅年交易额翻了几番,而且冷库外租业务也由此更加兴旺发达。

除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那段难熬的时期外,孙志勇回忆道:“市场的困难时期还有2004 年,当时的二楼摊位空了一半,三楼就更不用说了。”他说,为了缓解这个状况,市场承诺商户们“坚持下去就干,坚持不下去可以撤”,也就是说,如果商户的生意干不下去了,想撤走,市场会无条件地退回他们的押金。同时,孙志勇还挨家挨户地做工作,给商户们打气,希望他们可以坚持度过这段低迷期。在市场的承诺和孙志勇等人的动员下,商户们感觉心里有底儿,大多仍坚守着自己的摊位。

京深进军北京海鲜市场缘于一个偶然

在北京只要提起买海鲜,大多数人在第一时间就会建议——可以去北京大红门京深海鲜批发市场看看。京深海鲜批发市场与西南郊市场同属二商集团,分别以批发海鲜和冻品闻名。虽然京深海鲜批发市场如今是北京市最大的海鲜市场,但这个“大腕儿”在发展初期也有一段辛酸、曲折的成长经历。

就在西南郊市场成立之后,北京另一个具有历史底蕴的市场——红桥市场在改造之后也重新开业。老北京人都知道,在2007 年之前,红桥市场及其衍生的天民水产市场才是北京海鲜市场的巨擘,尤其是在北京运营几十年的红桥市场,其地下一层更可堪称为京津冀地区水产品的集散地和风向标。据知情市民介绍,建于1979 年的红桥市场最初是一个以经营瓜果、蔬菜为主的农贸市场,由郊区农民自发形成,最早就是在路边摆摊儿,直至1986 年,才建成了半封闭式商棚,拥有五个区,600 多个摊位。但在1992 年,根据北京市政府下达的“退路还墙”、恢复天坛古建筑原貌的指示,红桥市场在1995 年1 月28 日改造完成后正式开业,并以卖水产为主。但后来不知何种原因,逐渐将水产批发转向马路对面的天民市场,红桥市场则以水产零售为主。

与红桥市场和天民市场相较,于2006 年才开始对外营业的京深海鲜批发市场那时还只是个“毛头小子”,只有部分北京市民听说在丰台区石榴庄西街原北京大红门肉联厂的原址,多了一家以海鲜批发为主营业态的综合性批发市场,而这个批发市场是由北京二商集团和深圳市布吉海鲜市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公司)共同投资兴建。

京深海鲜市场的副总经理林坤松说,深圳公司是一家专业做批发市场的上市公司,在广东几乎是无人不知。而红桥市场和天民市场内的水产商户,很多都来自广东,所以当他们听闻红桥市场和天民市场可能会因为2008 年北京奥运会而要拆迁的风声后,就建议深圳公司趁着这个机遇前往北京,看看能否在北京开办市场。认真考虑商户的建议后,2003 年,深圳公司派林坤松等人来到北京做海鲜市场消费调研。“当时,北京还没有一个规范的海鲜市场。虽然当时有了红桥、天民、大洋路、岳各庄等水产批发市场,但规模都不够大,而且水产品品种较少,价格也较高,加之北京的海鲜酒楼特别少,一说吃海鲜,大家都认为是很高端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考察让林坤松等人心中不禁一阵激动:北京的平价海鲜和高档海鲜都具有极大的潜在市场!

初来乍到的京深曾受冷落

调研中,林坤松他们发现,深受深圳人欢迎的海鲜却不受北京人的待见。林坤松说,要想打开局面,必须要让北京百姓了解、认可并接受海鲜,把平价海鲜的概念给推广出去。“首先要引导北京人吃海鲜。”林坤松说,他们决定沿用深圳大排档模式——楼下卖海鲜,楼上加工食用。林坤松介绍,如果消费者在京深海鲜市场买海鲜,到楼上吃海鲜就只收便宜的加工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引导水产品的消费市场。“现在市场前的这一条街全是海鲜加工的酒楼,它们都是在海鲜加工模式和海鲜市场逐渐发展之后开起来的。”林坤松笑着说,当时他们还承诺,市场开业以后,会将北京整体的中高端水产品价格下降25%。“现在确实做到了”。除此之外,京深海鲜市场还与电视台合作,推广海鲜美食消费。“我们每个星期都会出一道菜,都是些在家里就很容易做的菜,连续出了40 期”。

为了保证市场入驻商户的数量,林坤松等人还找到在红桥市场经营水产品的重点户,邀请他们前往京深海鲜市场经营水产生意,并提出免租一年的优惠政策。在一番深入交谈之后,林坤松等人的诚恳态度及京深海鲜市场“一年免租”的吸引,不少红桥市场的商户开始动心,答应会去京深开辟新阵营。在多天东奔西走后,京深海鲜市场的筹建人对市场的未来充满信心,他们相信,京深海鲜市场在北京一定会大有作为。

但谁曾想,事与愿违。2006 年1 月12 日,京深海鲜市场戴着“北京最大面积的海鲜批发市场”的光环开业了,但市场的经营状况却并不如之前所设想的那般顺利。虽然环境较红桥和天民两大市场有了很大的改观,一进市场,就能感觉到市场内十分空旷、整齐,但是京深海鲜市场的入驻率和消费者认可度都不尽如人意,当时市场商户的入驻率只有40%左右。更要命的是,此时的京深海鲜市场还未形成人气。“市场刚开业时,生意萧条,海鲜都快臭了,也没有人买,商户们损失不小,赔钱赔得直哭。”市场一位管理人员如此说道。面对几乎无人问津的经营状况,一些从红桥市场搬迁过来的商户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决定太武断;有的甚至将台子扔在京深市场,而自己却跑回红桥市场,在那儿大声吆喝着、叫卖着。

“从天而降”的机遇红火了京深

就在林坤松等人为市场发展现状几近失眠之时,两个令他们振奋不已的消息传来——因为市场消防设施老化存在安全隐患,天民水产市场将于2007 年3月9 日闭市整顿;北京市商务局在2007年2 月召开的“北京商业特色街座谈会”上提及红桥市场地下一层的农副水产品大厅将在2007 年3 月31 日关闭。

林坤松回忆说:“当时红桥的海鲜市场在地下一层,摊位多,卫生情况不好,空气流通差。只要中央空调一开,整栋楼都是海鲜的腥味。而天民则是由制衣工厂改建的,环境也不好。在城区改造中,它们被列入了改建行列。”天民和红桥水产市场闭市后,京深海鲜市场在较短时间内集聚起商户和客流,生意一下就火了!林坤松说,当时他还在深圳过春节,为了应对突然涌进来的红桥老商户资源,他提前赶回了北京。“虽然红桥和天民发展那么多年,但毕竟地方比较局限,设施也比较落后,而且我们的摊位价格比红桥市场的摊位费差不多低一半。”林坤松表示,出于对经营成本和地理位置的考虑,当时天民85%的商户与京深签约,包括100 多位大商户和200 多位小商户;80%的红桥水产商户也来到京深海鲜市场。此外,为了使更多消费者了解天民和红桥水产市场闭市的消息,同时也为了扩大京深海鲜市场在消费者中的知名度,京深海鲜市场还在天民和红桥市场前设了免费班车,消费者可以乘车直接到达京深买海鲜。对于这次难得的机遇,京深海鲜市场下足了功夫。

如今,在西南郊市场所有商户及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发展为华北地区最大的冷冻产品集散地,供应着北京市绝大多数的冷冻产品,商品辐射“三北”地区,年交易额112 亿元,年交易量75万吨以上,商户500 多户。而京深海鲜市场也已成为北京乃至华北、东北、西北地区重要的海鲜河珍集散地,有海鲜经营区、冻品经营区、水产交易大厅、干货调料经营区、贝壳蟹类经营区、车上水产交易区等六大经营区域和一个配套服务区,拥有大小摊位约800 个。“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两家市场今日的壮大不是从天而降,而是在历经多次艰难考验后,仍能保持着砥砺前行的勇气和不畏不惧的精神,脚踏实地,走好前行道路上的每一步。

猜你喜欢
红桥冷库商户
冷库上“云端” 共享促共富
扬州红桥盛名探析
四十余家肉类企业被暂停进口
善良不会被辜负
江苏赣榆农商行 上线商户回访管理系统
“543”工作法构建党建共同体
工商银行 银行业首家商户发展中心成立
感动!“中国儿子”吴红桥,为患癌叔叔打工还债
蓦然回首,那人已在灯火阑珊处
舌尖上的“红桥羊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