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松
摘 要:学习过程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学习最有效的方式是小组合作,课堂的本质是教学生学会学习。理想的课堂应该是一个舞台,是一场表演。教室可以看作是没有天花板的舞台,教师与学生都是舞者,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是一对舞伴。
关键词:学习;课堂;高峰体验
以笔者观察,“灌输式”课堂依然存在,学生失去了思想,失去了质疑与思考的空间,失去了学习应有的主动和乐趣,在“被教育”、被灌输的痛苦中,许多学生放弃了学习,大批“学困生”衍生,他们甚或与老师对立,出现乱堂乱班。因此,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改变学生学习状态,力求让课堂处处呈现美丽、趣味,学生经历高峰体验,享受生命成长与快乐,应当是高效课堂的价值追求。
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呢?叶澜教授指出:“我不认为凡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小老师、让学生问老师答,或学生互问互答才是改革,也不认为学生活动越多、教师讲得越少,课堂桌椅摆成六人组状而非秧田式,就是体现当代教学改革要求的课。”事实上,“学生当老师”“游戏进课堂”,或者徒具形式的“对学、群学、展示”,即使学生问答不停、活动不断,但总缺少会心领悟后的释然,或者怦然心动的触动。这样的课堂似乎只有表面的活力,但很难听到生命力成长拔节的声音。
所以,课堂同样需要有战略性思维,有主旨,有主线,教师有效驾驭课堂,用风趣语言去导引,邀不同观点来争辩等,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无痕叠加、有效融通,教师的预设、学生的发现以及再质疑、解疑生成等次第呈现,这样的课堂不艰涩、不浮泛,溢满美丽趣味以及高峰体验后的快感,教孩子如何去学习,而不是学什么;教孩子如何去思考,而不是对他们说必须思考,潜移默化中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如,《那只松鼠》片段1
师:(出示小松鼠视频,让学生观察想象)你们对小松鼠有何印象?
生:可爱、快乐、自由自在……
师:是呀,它可以在树干上晒太阳、吃松子;还可以和伙伴们到处玩耍,每天都过着蹦蹦跳跳、自由自在的生活,的确是可爱至极。
师:我们接着阅读下面的文字。同学们读到了什么?(有意在小精灵三字上加粗)
“我先是看到路对面树干上有个灰褐色、毛茸茸的圆球在跳动,于是便蹑手蹑脚地过去。可是没等我接近,那个圆球就‘嗖地一下蹿上了树梢。哦,原来是一只活泼伶俐的小松鼠。——那些小精灵呢,似乎是在故意逗我玩,‘嗖嗖嗖地直朝树梢蹿,然后又从这棵树梢跳到那棵树梢。”
学生较易从“蹑手蹑脚地过去”和“‘嗖地一下蹿上了树梢”等句子中体会出其活泼伶俐。
师:作者称呼小松鼠为“小精灵”,“似乎是在故意逗我玩”,它们不知道就擒的危险吗?
学生陷入深思,有的认为松鼠没有意识到危险没设防,有的认为它们活泼好动的天性使然,有的认为小松鼠自己觉得身手灵活不介意惧怕作者的捕捉,有的认为小松鼠就是美丽可爱的“小精灵”,不仅爱森林,也爱素不相识的“我”,才乐此不疲地与我逗乐玩耍……
片段2
师:“但我突然看到了两道极其古怪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乞求,更像是对我的蔑视和抗议。”为什么会有如此“古怪的目光”呢?如果你是这只松鼠,你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
学生会讨论后发表观点看法,有的认为“绝望”是对失去自由的极度恐惧;“乞求”是希望作者能放了它,让它重回森林获得自由;“抗议”是对作者的做法极度不满;但对于“蔑视”一时间说不出来由。
师:本来已落网的松鼠怎么对胜利者会小瞧、看不起呢?看不起胜利者什么?
生:小松鼠可能觉得自己和作者那样友好,可作者居然这样对待自己,让自己从此孤单、忧郁地生活,实在是不可理喻。
师(点评):因为爱女儿,以及小松鼠的可爱让“我”怀有捕捉松鼠的念想,小松鼠因为爱这片森林甚至喜爱素昧平生的“我”才不慎落网,“我”和女儿都有仁爱情怀,才忍痛割“爱”,将那只恐怖绝望的小松鼠放归自然。爱无疆、善如水,无论是那只可爱的松鼠,还是做出善良之举的父女,都让我们感动。
如此让孩子从不同的视角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文字盘旋中品词析句,细读文本,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抓住事物的矛盾冲突点,不断暴露思维的“难堪点”“遗漏点”,让学生思维在矛盾冲突中得到挑战,究根问底,逼着孩子去做深度的思考,享受思维的高峰体验,课堂也将呈现出趣味盎然。
经验,就是经历的体验,没有触动心灵深处的活动不能称之为经验。崔峦老师曾说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语言世界里藏着五彩斑斓的生活,简单事件包含着善恶美丑的大命题。如果能够注意用这种生命的“对话”去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让学生的阅读过程始终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读懂作者的言外之意、弦外之言,聆听到文本以及作者的声音,便多了些许学习的智慧,课堂上也就有了生命的烙痕,有了感动的精彩!
注:本文系河南省平顶山市2014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3423”快乐高效课堂模式的研究》,课题编号2014-GHZD-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