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达理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德育基础的内容——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理应受到重视。
养成教育即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和良好习惯的训练,是中小学德育中的主体工程,贯穿在德育的全过程中,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教育的“质”的指标。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投资大、见效慢,需要长期不懈的营造。
一、学生在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学校教育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日益强化的物质利益观念使学生行为越来越受到物质利益的驱动,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出现的不良倾向,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公民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较为薄弱;学校重规范的知识传递,忽视习惯实践和培养,不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开始,不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脱离少年儿童的生活实际,已成为当前和今后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学校中,常常可以看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中这样指出:“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我们一直热衷于搞道德教育课,把道德教育文学化、大纲化,其实,这样的道德教育效果是很脆弱,很苍白无力的。”根据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必须克服种种阻碍,从小学生做起,从小事着手,从培养良好习惯入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正确的观念,为培育合格的社会公民奠基。
二、加强小学生养成教育的意义
养成教育对于儿童自身提高和未来整个民族的道德素质具有深远的不可忽视的奠基意义。中共中央《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同时还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小学阶段正是人的发展的基础阶段,形成良好的习惯对儿童一生的成长都有着重要作用。但是良好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在一天一天的训练和培养中积淀下来,才能成为学生自觉的一种习惯,成为他们自身的一部分。儿童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品德和习惯,就为他们今后的人格和道德素养进一步健康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三、抓好小学养成教育的构想
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这说明靠一本守则,一个规范和简单的说服教育是不能有效完成的,这就需要花大力气来研究和践行。
1.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要求全体教职工做学生的楷模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指明了教育者不仅要具有高水平的业务素质和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也指明教育者要加强自身的道德行为修养,从而在学生心目中起到表率和榜样的作用。教师在小学生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学生。教师的身教常常比言教还能起到更大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以自己的言行、思想作风、待人接物的态度给学生作出表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在具体工作中:(1)领导要高度重视,落实专人负责定期开展养成教育的研究。(2)要定期做好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让全体教职工为人师表。(3)可以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和奖惩措施,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2.理清工作思路,构建学生文明行为养成的监控体制
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理清工作思路,这就要求教师,特别是负责的领导和班主任必须认真学习《小学生德育大纲》,理清各年龄阶段德育养成的内容和重点的工作思路,制订相应的德育养成计划,确定相应的操行评定办法,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构建养成教育的监控体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1)“直接监控”,具体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密切配合,监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课堂表现情况,班主任定期总结学生的表现情况和学习状况。(2)“行政监控”,学校德育处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各班学生仪表、体态、守纪等方面的表现情况,配合班主任监控,并把这些纳入班主任和班集体的期终考核之中。(3)“学生监督”,班主任要充分发挥中队干部、班委干部的作用,建立学生监控体系,随时了解学生的表现情况。(4)“家长监控”,要求家长定期给班主任反映学生在校外的主要表现情况。(5)“意识监控”,学校德育处、行政处要定期组织全校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做到工作常抓不懈,让学生意识到文明行为养成的重要性,也让学生意识到养成教育要时时抓、处处管。
总之,养成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工作的最终结果还是要落实到学生,这需要全体教职工树立共同的育人责任意识,形成“人人育人,处处育人”的格局,开展好养成教育这一项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罗小丽.浅谈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J].基础教育参考,2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