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宴
在班主任的实际工作中,我发现现在的孩子在很多事情上只知索取,很少付出,没有责任意识。鉴于此,“责任教育”成为我构建“班级新生态”的核心。
在班规中强化责任感
哈佛大学校长霍里厄克说过一句话:“哈佛大学的理念是让校规看守哈佛大学,这比用其他东西看守更加安全有效。”有了科学、合理的班规,才能有法可依,才能约束学生,进而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
刚接班时,我与学生共同制定了班规。让学生参与制定班规,对于培养学生自我约束的责任意识非常有效,因为班规是自己制订的,如果自己违反了规则,就会受到班级舆论的谴责,受到良心的谴责。班规制订出来以后,还要公平、公正地执行,不管谁违犯了班规,都要严格按班规来处理。虽然这样的措施在短时间内不能约束那些经常违犯纪律的学生,但是经过与班规几个回合的较量,他们也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慢慢地改正。久而久之,学生在课堂中反映出了会学习、善合作的积极向上的学风;在整齐的行走队列中折射出了“讲规则、守诚信、负责任”的班级风貌。责任教育凝聚了班集体积极向上的力量。
在职责中锻炼责任感
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感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为此,我在班级中开展“小岗位,大锻炼”的活动。我把每项工作职责落实到人,使每人分工明确。早读、午休有班干部轮流负责;有专门的灯光师、门神、电脑工程师、图书管理员、园丁、班级美容师等,每位同学在相应的位置上担负相应的责任。学生们都很喜欢这些幽默风趣的称呼,都以饱满的热情认真履行职责,并在自己的小岗位上练就强烈的责任感。
现在,在“班级新生态”的环境中,没有“客人”,也没有“闲人”,每个同学都是班里的“小主人”。走进教室,就会看到花草葱绿、窗明地净,满架图书码放得整整齐齐,这一切都要感谢那些忠于职守的学生们。
在公益活动中提升责任感
我利用办文学小报的机会培育学生的责任感。我们班的“葵花园”文学社截止到目前,已出版《葵花园作文小报》25期。文学社创立初期,因为没有经验且没有社员加盟而困难重重,但是学生们并没有放弃,而是利用给稿费的形式让稿源充足起来。在人手严重紧缺的情况下,同学们连夜对报纸进行排版、编辑。编辑生病时为了不耽误报纸的出版,委托其他社员继续编辑。最后,当凝聚着自己心血、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报纸发到同学的手中时,这些文学社成员们内心充满了激动和无比的自豪。在克服工作困难的过程中,学生们树立了高度的责任感。
我还带领学生开展以“书香飘逸,爱心传递”为主题的向贵州山区孩子们捐赠图书的活动。活动得到大家的热烈响应,捐出的书籍将两个大纸箱塞得满当当的。学生在家长义工的帮助下,将书运到邮局,称重、分装、填单、付费,并附上了用爱书写的祝福信。祝福信饱含了浓浓的情谊,让所有人都感受到:虽然两地的同学未曾谋面,但心已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在参与公益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增加了幸福感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