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本立场 建动态、平衡的师生生态

2015-11-02 04:23李松瑜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主讲人讲堂学期

李松瑜

一位教育家曾这样描述当前教育状况,他说:“在当今中国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打了一个颠倒——站着的先生占据了至尊的地位,而坐着的学生体内却掩藏了一个战战兢兢的灵魂。”开始我认为这种情况在我的课堂上是不存在的,但是这学期开学,我却发现班里同学出现了一个新情况——上课发言只是集中在个别的两三个同学身上,其余同学或做观望状,或做冥思状,无论问题简单还是复杂,都只做旁观者。针对这种状况,我请教了有经验的老师,她们普遍建议采用发奖的方法,于是,我就把这个方法用在了教学实践中。上课时,把学生是否回答问题、回答问题的次数和奖品、评比的分值联系在一起。这个做法刚开始实行的时候,的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积极发言,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但是慢慢地,我发现当奖品不足以吸引孩子或者奖品不够时,学生的课堂反应又恢复原状,为了保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我只好自己说。一节课下来,我说得声嘶力竭,学生听得云山雾罩,我很累,学生被拖拉着学更累。

怎么回归学生生活,让学生获得真实、快乐的学习体验呢?事情的转机出现了,它出现在“课前5分钟”上。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让学生每天在课前利用5分钟的时间进行有效的语文知识积累。学生很喜欢参与这项活动,我觉得这是一个激发孩子参与课堂的学习热情,培养孩子创新学习能力的好机会,于是,我和学生共同给这项活动制定了规范化流程。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我们规定,主持人和主讲人由同学轮流担当,按照学号,每天更换,其他同学担任品评员,对发言的主讲人进行点评。品评员可以点评主讲人的发言内容,也可以点评发言人的仪表态度,可以将自己的收获跟大家交流,也可以将自己对所讲内容的看法与大家分享,这样就保证了每节课的全员参与,课堂无死角。大家集思广益,将课前五分钟的活动命名为“读而思小讲堂”。这个名字是从班级读书板报中的“读书之法,熟读而精思,循序而渐进”得来的,非常切合讲堂的目标——不仅要听、要读,更要思考。

因为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个活动很受孩子欢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一算时间之后大家认为小讲堂上讲解的内容不能漫无边际,需要固定下来,因此,我们把讲堂的内容由以前单纯的成语和好词佳句积累扩充到针对学期所学的单元知识的补充。一学期总共12个单元,即12个单元主题,一学期下来,讲堂内容较上学期单纯的成语积累来说,有了极大的丰富。比如,本学期第一单元的学习主题是“亲情”,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进行了一系列的交流,有些同学介绍描写亲情的语句,有些同学介绍感人的亲情小故事。再比如,当我们学习到“可爱的小生灵”这个单元时,“读而思”小讲堂的主持人提前发出了围绕动物进行5分钟课前讲解的建议。我想,学生们肯定会介绍带有动物名称的成语,但让我没想到的是,真正介绍时,竟然有同学介绍了以动物喻人的词语,像“马大哈”“千里马”“井底蛙”“糊涂虫”“旱鸭子”等,还有同学向大家介绍了描写动物的不同叫声的词语,像蝉(鸣)、龙(吟)、马(嘶)、鹿(鸣)、鸦(噪)等。讲的学生精心准备,听的学生兴趣盎然。小讲堂由原来被动的知识积累变成了学生自发进行的单元知识拓展,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激发,知识面得到了拓展。

通过“课前五分钟”孩子的热情参与,我推而广之,联想到了课堂教学,学生参与度低是不是因为学习的内容不能贴近学生生活,没有关注孩子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呢?实际上,我们的课堂教学并非只有“三尺讲台”,而应是几十平方米的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只有老师淡化自我的表演,甚至于退居幕后甘当导演,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才能通过学习提高发现、吸收新知识、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

教育的大背景和中关村一小的学校文化为育苗提供了必要的土壤、光照和温度,而教师的职业意识和素质影响着教育生态的平衡。构建班级新生态要求老师尊重学生的“童言无忌”,保护学生的“突发灵感”,理解学生的“率性而为”,让每位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勇于展示,从人本立场出发,建立双向、动态、平衡的师生生态,树立新型的师生观,促进学生个性而全面的发展。

猜你喜欢
主讲人讲堂学期
立足“和合讲堂” 开展“和融党建”
新的学期 新的尝试
期末冲刺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卷
浅谈当前党课教学的面临问题与完善建议
法律讲堂之——管住自己的馋嘴巴
新闻小讲堂
法律讲堂之——交通安全我最棒
由一道测试题所引发的思考
ACT和SAT的几个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