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红
摘 要:词语,就好像是文章的眼睛,需要学生去发现,更需要老师的慧眼去捕捉,引导学生抓住一个或几个关键词,进行必要的语言文字训练,在品味词语中激活表达,在情境表演中想象画面,在创设情境中聆听学生内心的声音,让学生对文本有所感,有所悟。
关键词:词语;品味;想象;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8-082-1
词语,就好像是文章的眼睛,需要学生去发现,更需要老师的慧眼去捕捉,引导学生抓住一个或几个关键词,进行必要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对文本有所感,有所悟。
一、激活表达,品味词语中的情感
汉字有表情达意的功能,文本中的词语是作者情感的表达。教学时有效捕捉词语引导学生全文上下贯通,前后勾连,就可以通过词语感受到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情感世界,从而达到教师、学生及作者共鸣,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我在上《姥姥的剪纸》一课时,引导学生进行了多角度的语言文字训练。
师:姥姥为什么能剪出如此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剪纸?
生: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师:什么是“熟能生巧”?
生:技能熟练就能生出灵巧的办法。
师:从这个词语你体会到什么?
生:姥姥高超的技艺。
师:姥姥剪纸为什么会有这么高超的技艺吗?
生:姥姥剪得多,剪的时间长。
生:姥姥长年累月地练习着。
师: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你会用这样的句式说话吗?
出示:(姥姥剪纸)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 )熟能生巧,总( ),( )都有准头了。
(生纷纷举手)
……
师:(引说)因为熟能生巧,所以——
生: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
……
师:之所以熟能生巧,是因为——
生: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抹黑剪。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
一个“熟能生巧”,学生理解本义并不难,查查工具书、拆词解字即可理解。明白具体语境中的词意,学生非品读文本不可。在此基础上,对“熟能生巧”作了迁移训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最后峰回路转,一个“熟能生巧”集中牵出了文本中突出人物形象的语言,姥姥的剪纸在学生的心中也就活起来了。词语的生命也浸润了学生的情感。
二、情境表演,想象词语中的画面
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说:“当老师站在舞台上时你就已经开始表演了。”张康桥老师在《如梦令》中用表演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去想象,去体验,去体会,让学生回到语言的发生点上,学生思维被激活了。
师:什么是鸥鹭?沙边的叫沙鸥,海边的叫海鸥,水边的叫水鸥,白色的叫白鸥。
师:一滩鸥鹭是多少鸥鹭啊?
生:很多很多。
师:你们是一群整齐的鸥鹭,飞的动作都是一样的。
师:这群鸥鹭是怎么样的?
生:是受惊的鸥鹭。
师:受惊飞起来后会是什么情景呢?有的鸥鹭——
……
师:把你做到的,想到的投入到朗读中去。
(师生边表演边朗读,教师一声令下:定!学生飞得形态各异)
教学中抓住“一滩鸥鹭”做了番文章。他带领学生一边饱含感情地配乐朗读,一边入情入境地表演,并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引领学生感悟了其中的意境和奥妙。
诚然在表演时要注意三点:(1)表演不是目的,是手段,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重要的是促进学生感悟文本,不是一味地评价谁演得好不好。(2)去除表演的功利性,不要过分关注视觉效果,关键看这个动作和文本之间是否吻合,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鼓励学生自我解读文本,自由表达。(3)表演是一种资源,不在美丑,不在对错。教教材,用教材,更要用资源教,处理好工具与目的的关系。
三、创设情境,聆听词语中的声音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单纯通过教师的传授“学得”,而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自主建构“习得”的。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雪儿》这篇课文,讲述了“我”为受伤的雪儿疗伤并精心照料它,直到它能飞上蓝天的事。课文结尾处写道:我把雪儿轻轻捧起,雪儿望望我,似乎在向我祝福,然后向蓝天飞去。这段文字的配图是:一个小女孩面带微笑,眼含不舍,望着在空中久久不愿离去的鸽子。“我”和这只可爱的“雪儿”之间的“祝福”是一幅多么幸福的画面啊!灵机一动,我和学生们进行了现场分角色的对话。
教学中,抓住“祝福”这条感情线索,我引导学生在“祝福”中说话,聆听到学生内心“祝福”的声音,字里行间充满着浓浓的“人鸟之情”。在情境中学生不仅理解了这个词语,也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文章的意蕴。
一个个词语中有细腻的情感,有美妙的意境,有灵动的音符,有鲜活的画面,有丰富的内涵……捕捉到一个个词语,感悟出一处处精彩!教师要“让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欢蹦乱跳,使词成为儿童借助它去掌握知识的工具。”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感受和理解文本内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