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特约撰稿
南侨机工与抗日战争
Namchow Mechanics in the Anti-Japanese War
□ 文/特约撰稿
滇缅公路上的运输车辆
归国抗战的南侨机工
陈嘉庚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专程视察滇缅公路,看望南侨机工
“路边一片片盛开的山花,那是千万忠骨不屈的英魂,车轮下咯吱咯吱的响声,那是争取民族自由的呼吸。一条蜿蜒的路,一群不平凡的人,一段不平凡的往事,历历在目……”这首诗歌,描写了南侨机工在滇缅公路上抢运军需物资的战斗场景,歌颂了广大爱国青年侨胞为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和赤子情怀。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期间,海外华侨华人积极支援祖国抗战,有的捐赠物资,有的远涉重洋回国参战,其中,由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号召组织的“南洋华侨机工(简称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是中国华侨史上一次人数最为集中、组织最为有序、经历最为悲壮、影响最为深远的爱国行动。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1938年10月,广州失守。此后,敌人封锁了上海,河内昆明铁路也被截断。至1939年,日寇全面封锁了中国海上交通,企图将中国困成“孤岛”。而由中国军民紧急抢修出来的滇缅公路,就成为唯一连接外部的运输大动脉。
滇缅公路由云南昆明至缅甸腊戍,全长1146公里,因抢修时间短(1938年初动工,1939年1月通车),简易的土公里建在山高谷深、地势险恶,悬崖陡壁之中,沿途要翻过海拔3000多米的横断山脉,跨越水流湍急的漾濞江、澜沧江和怒江,还要穿行在亘古荒原,人烟稀少的“烟瘴之地”。恶劣的行车环境,急需技术娴熟的司机和修理工。当时国内驾驶人员缺乏,于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西南运输处主任宋子良致电陈嘉庚先生,企望代募华侨机工回国,以解燃眉之急。
右上:滇缅公路
左上:昆明西山南侨机工纪念碑
下:机工运输路途中的暂息
1939年2月7日,陈嘉庚先生领导的南侨总会发出第六号通告,即《征募汽车修机驶机人员回国》,号召南洋华人子弟回中国,担负起滇缅公路的抗战运输任务。与此同时,陈嘉庚亲自到南洋各地发表演讲,将招募的消息传遍南洋各地,立即得到南洋华侨的热烈响应。从《第六号通告》发布之日起,至同年9月,南侨总会共招募华侨机工3200余名,他们当中,既有普通司机、修理工,又有运输公司或汽车修理场的企业主,还有富家子弟,工程师、大学生等。受募之后,根据各自技能,他们大多数成为卡车司机,有些则当上了修理工、电工、焊工、补胎工、喷漆工等。3200多名华侨机工先后分15批输送回国,所有回国支援抗战的机工,依次进入昆明潘家湾西南运输处运输人员训练所,进入为期3个月的军事化集训后,便投入滇缅公路的抗战运输工作。行驶在滇缅公路上,就像要闯过五道鬼门关。一是险路关,沿途山高坡陡,悬崖峭壁,驾车稍有不慎就会翻车甚至坠崖;二是雨季泥泞塌方关,终日暴雨令山路险上加险,在这种条件下行车,几乎每天都有人遇难;三是疾病瘴疟关,滇西至缅北一带,是世界闻名的“烟瘴之地”,毒蚊猖獗,恶疟流行,给南侨机工的生命构成极大的威胁;四是饥饿寒暑关,汽车抛锚深山荒野,就要饱尝饥饿受冻之苦,有时还有盗匪抢劫之忧;五是日寇敌机轰炸关,日寇为了封锁滇缅公路,时常派飞机空袭、轰炸、扫射运输车辆。面对这一道道难关,南侨机工以坚强的毅力,大无畏的精神,娴熟的驾驶技术,保障了滇缅公路军用物资的运输。1939年至1942年,他们与中国国内培养的机工一起,运送了10万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在物质运送方面,他们更是主力。据《中华民国统计提纲》记载:滇缅公路在这3年中,共运输物资45.2万吨,而当时所有的国际援助约50多万吨,这意味着九成以上物资都由南侨机工运到中国。同时,南侨机工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有一千多人牺牲在滇缅公路上,1146公里长的滇缅公路,平均每一公里,就有一个南侨机工付出了生命!
1942年4月30日,日军冲到怒江咽喉惠通桥西岸。中国军队不得已炸毁惠通桥。数百名南侨机工和近千辆汽车及几万侨胞,被阻挡在对岸。无法撤回的南侨机工在放火烧毁卡车和物资后,部分冒险泅水渡过怒江,部分就地参加游击队,还有相当一部分未能逃脱日军魔爪,惨遭杀害,魂断异乡。南侨机工的遭遇,可谓一波九折,历尽劫难。在回国服务过程中,有些南侨机工被当局以“违犯军令”等罪名逮捕,投入监狱。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健在的南侨机工共有12位,国内7位,国外5位。国内7位分布为:云南2位,海南2位,山西1位,重庆1位,广东1位。国外分布为:马来西亚4位,加拿大1位。
南侨机工用他们的汗水、鲜血和生命,在中华民族抗日救亡史上写下了极为壮丽的篇章,成为爱国主义的一面旗帜。后人为纪念“南侨机工”的功勋,在云南省昆明市修建了“南侨机工纪念碑”。
血雨腥风的悲壮岁月虽已逐渐远去,但英烈的民族气节和浩然正气将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