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惟雄
学习,就是一个尝试错误的过程,尝试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也是学生成长的过程。教师要理性看待学生的错误,并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捕捉和利用:利用错误,以错引探;诠释错误,以错启思;呈现错误,以错激趣;活用错误,以错促新,促成课堂的精彩生成。
一、捕捉错误,以错引探
学生出错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常见的就是思维定势的影响。在长期的学习中,学生会受已有知识经验、习惯,以及原有的思维方式的影响,这些知识、习惯及思维方式在学习中可能是良好的学习根基,有助于新知的形成,也可能产生反作用,对学习新知识起消极作用。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问学生:“你有什么好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未授新课便进行猜想。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影响,有的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应该用长乘宽。也就是说,学生在独立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会自然而然地受之前学过的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方法的影响,认为应该是相邻两条边相乘的积。对此,教师没有马上否定,而是带领学生继续探究:“学习就是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联想与想象是学习数学很好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想象迁移都能得到正确的答案。”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把平行四边形学具的对角拉动,平行四边形越来越扁,面积越来越小。学生恍然大悟:“在拉动的过程中,相邻两边的长度没有变,面积却越来越小了。因此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能用两条相邻的边长相乘来计算。”再接着,教师又提出问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就真的一点关系也没有吗?”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数格子、剪一剪、拼一拼等方式发现:剪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拼成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所剪拼成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发生错误时,教师及时捕捉到有效信息,并把它作为教学的切入点,通过巧妙引导,帮助学生突破了思维定势,有效地引导学生去探究和获取新知。
二、诠释错误,以错启思
如前所述,学生学习的过程本就是不断发生错误和修正错误的渐进式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错误的资源,这就需要教师抓住这些资源,发挥引领作用,让学生在反思、辨析、纠错中感悟,使他们的认识在不断的修正中能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例如,完成“用乘法解决问题”教学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两道题:①妈妈买来2篮苹果,每篮5个,妈妈一共买来多少个苹果?②妈妈买来2篮苹果,第一篮有5个,第二篮有6个,妈妈一共买来多少个苹果?在学生进行独立练习后,笔者发现题②差错较多,有的学生列出5×2=10,有的列出6×2=12,甚至还有的列出2+5+6=13。很显然,这些学生是受到题中多余信息的干扰,误以为凡是题中出现的数据都得用上。面对这三种错误的算式,笔者并未加以指责,而是笑吟吟地问:“三种算法的得数都不相同,你当时是怎么想的?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然后引导学生对算式进行分析:5×2与6×2分别表示2个5相加是多少,2个6相加是多少。而题目说的是1个5和1个6相加是多少,是要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不能用乘法计算。而2+5+6是把2个篮子与一篮的5个苹果、另一篮的6个苹果合起来,篮子和苹果不同类不能相加。在学生找出了错误的原因后,笔者还让他们认识到:对题目出现的数据信息要合理采用,在审题时要注意理解题意,提取有用的信息,分析它们的数量关系,最后才列出算式。至此,看起来学生已经解决了问题,但实际上还有继续探究的空间,笔者继续引导:“你能不能想个办法,改编一下题目,使这些列式都是正确的?”这种开放模式引发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针对刚才的三个题目,创编出新的习题。
学生在认知中出现错误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错误进行自我反思、觉察与纠正,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三、呈现错误,以错激趣
在教学时,教师如能汇集学生的一些常见错误,借助特定的情境集中呈现,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运用。
例如,在完成“时、分、秒”相关内容的教学后,笔者把学生平时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梳理后以一篇学生日记的形式呈现出来。
妈妈说:“早睡早起身体好,每天睡好长得高。”所以我坚持每天晚上睡10分,早晨6:30分起床。我梳头用了60分,刷牙用了2秒,洗脸用了1时20分,然后就去做运动。我连续跳绳10下用了7分。这时妈妈已经把饭做好了。我吃饭用了20时,吃完饭就到学校上课了。我家离学校很近,我走了10时就到了。在上午近3分的学习时间里,我们上了语文、数学、体育三节课。感觉时间过得可真快,11:5放学的铃声响了。我背着书包哼着歌,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
学生们边读边笑,情绪很快被调动起来。他们在说错、议错、纠错中增强了学习信心,也在容易理解的、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改正了错误,进而获得了进步。
四、活用错误,以错促新
错误也是促发创新思维的可贵资源。不管哪一种错误,其实都是经过学生的思考,从某一角度来讲,其中或包含着合理的成分,或包含着独特的思路,或体现着与众不同的经验。教师要活用错误资源,达到以错促新的效果。
例如,“分数的认识”的教学,学生已经掌握了“几分之一”的知识后,为了巩固新知,笔者要求学生用纸折出,并涂上颜色。全班交流时,学生们都将涂有的纸片高高地举过头顶。这时,一张特殊的卡片出现在笔者的眼前。笔者把这张卡片展示出来,学生们马上喊起来:“他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8份,这是八分之一,不是四分之一。”笔者不失时机地问:“如果把这张纸平均分成8份,怎样才能得到这张纸的呢?”学生们对照自己手中的纸片,纷纷表示只要涂2份就可以了。笔者追问:“那么我们还可以怎样来表示这张纸的呢?”此时,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有的学生说可以把纸平均折成16份,涂其中的4份;还有的说把纸平均折成32份,涂其中的8份……学生在创造不一样的“平均分”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分数的认识。
课堂中,教师要珍视错误,慧眼识珠,活用学生在操作时、思考时、讨论时出现的各种错误,发掘错误的价值,鼓励学生不怕出错,在错误中成长,享受学习的快乐。
(作者单位:福建省惠安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