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化课文语言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015-11-01 02:27钟连玉
新教师 2015年10期
关键词:内化语言表达课文

钟连玉

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了那么多美文佳作,搜集积累了那么多好词佳句,可是,说起话来或写作文时,多数仍没内容或多是病句。追根求源,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语言没有得到很好的内化,不能灵活运用。也就是说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语言,很多只是机械地积累,没有真正吸收并学会运用,所以,语文的学习应该把语言的内化和运用放在首要位置。如何做得更有效呢?笔者做了如下几点尝试。

一、多种形式读,感知语言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坚持“以读为本”,因为它是积累语言的最佳途径,但在此基础上需要增加语言学习的“理解”和“运用”,特别要加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指导与训练。在学习新课之前,笔者都布置学生预习,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后,感知内容,体验情感,为语言的内化做好铺垫。

1.通过听读和欣赏感知内容。小学语文课文很多都是图文并茂,文情共存,内容丰富多彩,但有些文中描述的事物、景象或故事远离学生的生活,这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将抽象文字还原成一目了然的具体形象,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得到初步体验。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桥》等课文时,先放录像,让学生感知相关的场面,配上有感情叙述,学生就能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再如,教学《桂林山水》《索溪峪的“野”》等写景的课文时,先出示一些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配上朗读录音或教师的范读,让学生边听边欣赏,然后指导学生说出观察和听后的感受。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听读中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体验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收到的成效往往会让教师和学生出乎意料、喜出望外。

2.通过提示和自读感知。在听读欣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出示一定的阅读提示,指导学生根据提示与要求自读课文。因为阅读课文本身就是学生自己的事,是学生自己领悟和体验的过程。只有通过自由读、默读、批注读、同桌互读、小组互读等,他们才有时间去理解语言文字,体会文中的内容,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去探究发现。

二、多种方式品,体验语言

理解是语言内化的前提,积累是语言内化的基础。在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感受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采用品读、引导想象等多样化教学手段,引领学生品析课文的语言,促进学生内化课文中规范的书面语言。

1.品读词句体验。叶圣陶说过:“知识不能凭空得来,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语文课本。”通过对文中精彩词句、语段的品读,让学生体会其中的精妙,再结合朗读训练,可以不断地敏锐学生的语感。如《怀念母亲》有这样一段话: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这段话精彩又比较难理解,可以设计以下教学环节:(1)联系季羡林留学时的资料,默读这段话。(2)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季羡林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3)前一个“凄凉”和后一个“凄凉”分别指什么?从两个“凄凉”可以感受到什么?连用两个“凄凉”好在哪里?(4)朗读句子,用不同方式反复读。以上环节落到实处,学生自然而然就能体会到季羡林在异国他乡的孤寂和思念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而学生的爱国之情也油然而生。这样的品读有助于学生深刻感悟文本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达到内化语言的目的。

2.生成畅想体验。很多课文给读者留有空白,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空白点,引导学生进行挖掘、想象,把有关词句情景具体化,从而进一步深入课文的情境,在体验中内化语言、发展语言。例如,《白杨》中有“哪儿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样一句话。这里的“哪儿”就是一个空白点。抓住这个点引导学生想象“哪儿”会是在哪些地方呢?学生就会说出很多地方,路边、悬崖上、学校里……再让学生把说的内容放到句子里去读、去体会,学生就会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也发展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三、多种渠道训练,学会表达

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了内涵,教师就应该抓住机会加以巧妙引导,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把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

1.复述故事训练。复述课文是学生内化书面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学习文本表达方式的好途径。因此,要经常指导学生开展复述训练。例如,《女娲补天》这篇课文很感人,课文学完后,笔者看到学生意犹未尽,随即组织学生讲这个故事。为了能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训练,再派代表或由教师随机点名几位同学在班里讲,讲后让别的同学评议。学生时而配上表情,时而加上动作,讲得绘声绘色。通过复述,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也增加了语言积累。

2.组织辩论训练。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应该让学生讨论,甚至展开辩论,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如在教学《窃读记》一课时,笔者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有学生就说:“老师,我预习课文后,觉得作者是在偷偷读书,‘窃不就是‘偷的意思吗?”针对学生的质疑笔者顺势提出:“能不能把课题改为《偷读记》?”学生思维马上活跃起来了,有的说用“偷”不好,作者林海音酷爱读书是让人敬佩的,“偷”有侮辱她的意思;有的说“偷”不好听,作者只是读,又不是把书偷回去,看了还是会放回去,用“窃”好……在“辩”的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思维、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3.读写结合训练。有很多课文的语言表达方式对学生有直接的借鉴作用,可指导学生运用相应的表达方法,读写结合,进行小练笔,使学生学到的语言得以运用。如《松鼠》一课,作者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写了松鼠的样子,写得非常生动形象。学完这课就可以指导学生写自己喜欢的一样小动物,可以采用比喻、排比等方法把小动物的样子写清楚,写完后交流评改。这样的读写训练,学生学有榜样,练有凭借,可以有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把学习语文的各项训练点落到实处,再引导学生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在语言实践中综合运用,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定能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福建省长汀县登俊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内化语言表达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背课文的小偷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背课文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海外华语教材的文化“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