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幼升小“10∶1”招生热背后的教育隐忧

2015-11-01 02:47陈心怡
教育界·下旬 2015年9期
关键词:家长

陈心怡

【摘 要】 近年来,民办小学“招生热”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针对这一问题,以杭州两所民办小学为例,对这现象背后的家长因素进行了调查,并从家庭背景、家长择校的心理、政策的影响因素以及民办小学吸引家长的原因四个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民办小学     招生热     家长

一、调查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民办小学“招生热”现象成为教育领域一个焦点,受到了大众的普遍关注。特别是2012年以来,民办小学“招生热”一词不断在全国各大报纸版面上频频出现,直至2014年,纵观全国,这股热潮也是只增不减。在杭州,一些热点民办小学招生比例普遍超过10∶1,2014年最高比例达到了17∶1,超过了2013年的15∶1;在北京,一所民办小学3000个孩子竞争280个名额;在上海,更是出现了个别民办小学 “牛校”招生比30∶1,其报名人数达到了计划招生人数的20倍还多。

民办小学“招生热”现象为何一直“高烧不退”?是谁点燃了民办小学的招生之“火”?带着这个疑问,研究团队自2013年开始,对杭州市两所民办小学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从家长的角度,来分析造成这一现象背后的因素,并据此提出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方案。

目前,在国内学术界,择校、招生热等早已是学者们普遍关注的热点,对于是否要择校更是众说纷纭。但如今研究的现状可以归纳为四方面:第一,大多是站在宏观角度,多因素整体分析“择校热”的成因;第二,对初、高中择校问题关注的比较多,对基础教育,特别是 “幼升小阶段”择校关注的较少;第三,站在社会、政策因素角度分析较多,家长角度的因素分析较少;第四,对公办学校分析得比较多,对民办学校分析得比较少。基于这些,笔者认为调查民办小学“招生热”现象背后的家长因素尚有一定的挖掘空间和探究价值。

本研究是以问卷调查法为主,以个别访谈、实地考察为辅,对杭州市两所民办小学76位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并结合实际,统计和分析了问卷的数据和结果。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家庭背景因素调查

(1)民办小学家长学历调查

2014年杭州有所民办小学的考试很特别,该校不仅考孩子,还出了一份问卷考家长。问卷内容是想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观念、家庭藏书量和家长文化程度。笔者也对两所民办小学一年级家长的学历、职业和年收入进行了调查。

图1  民办小学家长的学历

由图1可知,大部分的家长集中在本科以及本科以下的一些学历。各个学历的家长都非常重视给孩子良好的教育环境。有一些自身学历并不高的家长表示,现在条件好了,希望孩子从小开始能够接受好的教育,以后找到好的工作。无论学历如何,家长们期望孩子能够有好的教育环境的心都是一样的。

(2)民办小学家长职业调查

图2  民办小学家长的职业

由图2看出,这些选择民办小学的家长职业比例中,在企业、公司工作的占了绝大部分。据了解,这些企业工作的家长大部分是想花钱让孩子能够从小接受一些外语课程,以便以后有更多出国交流的机会。同时,其中也有部分家长表示想让自己的孩子结识更多条件好的伙伴,为以后孩子的发展做更好的铺垫。

(3)民办小学家长收入调查

图3  民办小学家长的家庭年收入

从图3看出,年收入与选择民办小学的择校比例基本上呈正相关,即年收入越高,选择去民办小学的比例越大。由于一些有名的民办小学收费比较高,这自然也需要家长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同时从调查中,我们也注意到有一些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上有名的民办小学,而不惜花重金,托关系,通过很多渠道把自己的孩子塞入民办小学。而年收入高的人群在民办小学比例更高,也从侧面反映出目前教育在金钱面前不平等、不公平的现象。

2.家长择校的心理因素访谈

在2014年民办小学招生过程中,有调查显示90%的家长,他们的孩子没有被录取。然而就算录取比例这么低,家长们还是一大早起来排长队,甚至有的家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齐上阵,为孩子在多个学校排队。有家长反映在民办小学录取当天要赶三个民办小学的面试。笔者访问了一些家长:“民办小学费用高,竞争激烈,希望渺茫,为什么还要那么拼命把孩子送到这些小学呢?”家长的回答大多是所在区域的公办小学不好,为了让孩子能够上个好的小学。

这种心理现象其实是家长的“轨迹式焦虑”, 即家长中普遍存在的育人逻辑——“上了好小学才能上好中学,上了好中学才能考上好大学,考上好大学才能有好工作”。多数家长以此为目标,为孩子择校付出很多心血并乐此不疲,力争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要以上好学校作为保障。正是由于这种心态,使得就算孩子只在要上小学的阶段,家长也为孩子的择校问题想尽办法,从而使民办小学“招生热”只增不减。

3.家长择校的政策影响因素

在访谈中,有很大一部分家长让孩子去上民办小学,是由于所在学区的公办小学不好。这实际上在一个层面上反映了国民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矛盾。

早在1986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其中第十二条就明确指出:“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这一国家为了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由于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在家长看来,反而是一种不公平。于是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放弃了所在区域公办小学的免费就近入学机会,而花钱来读民办小学。

在这次调查的民办小学家长中,有5%是工人、农民和服务人员,13%的家长家庭年收入在5万~7万。通过交谈,我们了解到其中一些家长是外来的农民工,由于他们在杭没有户口,就不能读公办小学,只能将自己的孩子送进收费较高的民办小学。endprint

4.民办小学吸引家长的因素调查

这次调查中关于民办小学吸引家长的因素如下图所示:

图4 民办小学吸引家长择校的因素

由图4可知, 29%的家长选择民办小学是因为该学校“有特色教育(如:外语培训、出国交流、小班化教学等)”。可见,学校与国际接轨、规模合理、有特色,显然在如今与时俱进的现代化社会里,对家长的诱惑可是不小。

紧接其后的是,28%的家长看重“学校师资力量强大,环境优越,生源好 ”。一个学校有名师,环境好,孩子的前途有保障,在传统的教育观中,也是一所学校吸引家长所具备的软实力。

同时,从调查中显示有13%的家长是由于“学校整体排名靠前,名声大”选择了这所民办小学。我们也关注到虽然近年来国家下文取消“重点学校”制度,但许多优秀的重点学校仍然是“名亡而实存”。事实上,国内研究者李东燕就提出过,民办小学品牌认知与家长的择校意图确实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与家长对学校品牌回忆程度有关。如今学校就算脱去其重点学校的名号,一些好的学校在家长观念中早已根深蒂固,家长们为了其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也依旧会蜂拥而至。

综上所述,从大部分家长所选择的情况看,学校的资源条件,特别是软件条件,如教学特色、师资力量、学校品牌成为他们选择民办小学的主要因素。

三、调查结论与建议

1.调查基本结论

(1)家庭背景因素与择校的关系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家长的职业和年收入对其选择就读民办小学的影响比较明显。选择民办小学的家长大部分为企业职员或管理人员,且家长的年收入越高,选择去民办小学就读的比例越大。说明家长的经济实力对其选择就读民办小学有较为显著的影响。

(2)家长心理因素与择校的关系

调查显示,就读民办小学的家长中普遍存在着“轨迹式焦虑”的心理。可以说,这种心理是出现民办小学“招生热”的最根本的内部动因所在。这种心理驱使使得家长在政策的允许下,想方设法为孩子找一所好的小学。

(3)政策因素与择校的关系

政策因素则是助推民办小学“择校热”的直接导火索。由于《义务教育法》明确指出公办小学是不允许择校的,而家长渴望自己孩子上好学校的择校欲望又不可能因此而压制。所以 “公办不择校,择校到民办”的口号不仅是政策规定,更是大部分家长实现自己择校愿望的最佳途径。

(4)民办小学自身因素与择校的关系

这次调查显示:民办小学适应现代化教育特色,雄厚的师资力量,良好的学校品牌及口碑等软件因素是家长们最主要的择校动机。这些因素均与家长择校意图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2.疏导家长理性择校的建议

(1)给择校家长的建议

有学者针对民办小学家长“轨迹式焦虑”的心理指出:就“幼升小”而言,各学校之间的差异固然存在,但未必就有那么大。很多情况下是家长的焦虑心理放大了这种差距,同时又强化了孩子间本来就很激烈的竞争,结果又导致孩子的额外负担越来越重,择校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其实,国外也有一些研究表明:上一些名牌的学校和以后孩子生活是否幸福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名牌学校不一定能给孩子好的性格、好的成长和好的未来。

家长应该理性地看待民办小学“招生热”这一问题。首先,择校大部分是家长的意愿,而非孩子自己的意愿。家长为了进一些好的民办小学给幼儿报了很多兴趣班,托关系等,这些无疑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使他们的童年过早地承担了太多学习上的负担。这样反而会让孩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造成精神的负担。

其次,在择校的时候,家长应避免一味从众而蜂拥进某些民办小学,或一味追求学校的品牌效应的心理,应该根据孩子自身的学习水平和特点,选择适合孩子的学校。家长应考虑到有些孩子在同伴都很优秀的环境下,会产生自卑、焦虑等现象,在这样的集体中反而会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在选择学校时,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如果把孩子参加民办小学的招生考试当作一次对孩子的锻炼、对家庭教育的反思也有一定作用。比如一所民办小学老师说:去年有一个来报名的孩子,学习能力强,兴趣也广泛,特长出色,但自理能力有严重问题,孩子家里有三个保姆,根本没有机会锻炼自己的自理能力。最后,那个孩子没被录取。家长后来也得到启示,觉得教育理念要调整一下了。

确实,家长的教育如果一味只注重孩子的智力、特长的培养,那无疑会使孩子的成长畸形、不完美。同时,为了上好的民办小学,在入学前给孩子报了很多兴趣班,做了很多学习准备,这无疑会让孩子过早承受了学习、竞争的压力。在这方面家长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择校观。

(2)给影响家长择校的政府部门的建议

除了家长应该正确看待“轨迹式焦虑”外,政府以及相关教育部门也应该积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通过财政上的支持、政策上的鼓励,尽快缩小校际间差距,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让家长就近就能上好学校,以解决家长在择校问题上的普遍忧虑。

笔者认为要提高弱势学校的教育质量,首先国家和地方政府必须加大教育方面的财政拨款,并完善教育立法。

在硬件方面,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法律,规定学校必须达到的教育设备要求。这点可以借鉴日本,如在东京一所聋哑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共10个班级,学生46人,教职工30人。但这所学校有一座可容纳上千人的体育馆,器材齐全。因为在日本,无论学校规模多么大,学生人数有多少,学校都必须达到法律所规定的完善的办学条件和设备。

在软件方面,由于短时间内提高所有学校的教育质量,提高所有的教师的水平也不现实。笔者认为可以在校际推行教师轮岗制度。如可通过地方政策文件规定在一定时间(如3~5年),各小学间实行教师轮换调整。这样一方面能够更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校际之间的办学经验交流。对于教师自身来说,这样的环境能够更加丰富他们的教学经验和阅历,能够更好地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同时,也可以通过“政策倾斜”和“差别待遇”来缩小资源配置的差距,鼓励优秀老师到不同学校任教。

上述通过政策以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有效地解决前面所说的“一部分家长因所在区域公办小学不理想而选择民办小学”的现象,从而避免出现“一些民办小学出现招生10∶1以上”的极端现象。

通过这次对民办小学家长的调查,笔者认为有些民办小学“招生热”问题确实是需要各方面协调并改善的。在微观上,需要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择校观;在中观上,需要每所学校努力提高教育质量,让家长放心;在宏观上,需要政府把握全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

同时,笔者认为民办小学的“招生热”也是一种允许存在的现象。因为在我国公办一直占据主要地位,而民办小学的“招生热”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公办、民办小学之间更好地竞争,从而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在这个现象背后,我们也看到我国政府为不断地改革、推进、优化教育事业而做的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我国的教育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余靖静.公办中小学零择校 杭州民办校择校热升温[N].京华日报,2012-04-16.

[2]丁飞.北京民办小学招生火爆 3000多人竞争280个名额[N].中国广播网,2014-04-13.

[3]朱晓芳.幼升小民办小学集中面谈,个别牛校招生比达30∶1[N].新闻晨报,2014-05-11.

[4]线教平.谁点燃了民办小学的招生之“火”[EB/OL].http://edu.163.com,2014-04-16.

[5]李东燕.民办小学品牌认知与家长择校意图的关系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0.

[6]金丹丹,张丽红,高逸平.杭州公办小学“零择校” 民办小学报名井喷[N].今日早报,2012-04-15.

[7]胡忠英.日本为何没有择校热?[J].中小学管理,2003(04):55.

[8]刘欣.由教育政策走向教育公平[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endprint

猜你喜欢
家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做一名“粗糙的”家长
焦虑家长如何自救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