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生物学
封面介绍:黄河三角洲芦苇和赤碱蓬地——黄河三角洲为黄河尾闾不断摆动形,其母质为黄河冲积物,底部属海相沉积物。盐渍化土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其中,重度盐渍化土壤和盐碱光板地为主要类型,人为耕作的主要有棉、麦等。有研究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选用了黄河三角洲棉田、麦田、苇地、碱蓬地和裸地等5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结果表明,在三角洲地区,植被土地利用增强了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和团聚体水稳性,土壤总盐分含量也呈显著降低的趋势(详见P518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黄河三角洲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刘艳丽,李成亮,高明秀,等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成土最快的河口三角洲之一,探索其土地利用过程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对该区土壤肥力保持和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选择黄河三角洲棉田、麦田、苇地、碱蓬地和裸地等5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主要物理特性的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与裸地土壤相比,有植被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容重降低,土壤孔隙度、团聚体水稳性、饱和含水量与毛管含水量也有相应的提高;土壤有机碳和速效氮、有效磷含量均有显著增加,土壤总盐分含量呈显著降低趋势。在所研究土壤中,土壤物理性质依麦田-棉田-苇地-碱蓬地-裸地的次序从最佳向最差过渡。逐步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容重、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和毛管孔隙度是土壤毛管含水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团聚体水稳性主要由大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毛管孔隙度决定,土壤总盐分含量影响土壤饱和导水率;大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别与土壤有机碳含量(r = 0.8323)、速效氮含量(r = 0.7558)和有效磷含量(r = 0.9049)具有正相关关系。因此,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应以增加有机质的投入,提高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形成为基础,促进土壤良好结构形成。这些结果为该区土壤肥力提高和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土壤团聚体;毛管含水量;土壤有机碳;黄河三角洲
来源出版物:生态学报,2015,35(15): 5183-5190联系邮箱:李成亮,chengliang_li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