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莉
【摘 要】近年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文化强国战略方针,给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被提升到一种思想与精神的高度。文章针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具体实践中暴露出的师资素质参差不齐和缺口较大、教学大纲制定不统一和不规范、“因人设课”现象较严重等问题和矛盾,从公共艺术教育师资建设、规范课程教学大纲、优化课程体系等方面与教育同仁一起分析、研究、改进,以期走出一条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顺利和健康发展的新路子。
【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 问题 改革途径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系列文化强国战略,无疑给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传播先进文化和培养高素质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与高校公共专业教育相比,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确实存在诸多带有共性的问题和困难,严重制约其良性和健康发展。如何加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提升高校校园整体文化品位,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破解的难题。
二、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主要问题
(一)师资力量缺口大,师资素质参差不齐
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明确规定:“高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专职教师人数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但目前许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师资建设中普遍存在诸多问题,使教学质量不能得到有效保证。
1.有的综合类大学依托本校艺术类专业师资队伍的优势,基本能缓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类师资不足的矛盾,但教学效果却仍然不尽如人意。首先,从上级主管领导到教学行政部门,在一定程度上都没有将教育部规定的八门艺术课程放在应有的位置予以重视,因而未能得到相应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其次,专业教师认为,与艺术类专业学生相比,非艺术类学生的教育教学层次完全不在同一水平线上,不能激起他们的专业热情和满足他们的教学成就感,因而不太愿意上这类课;第三,专职教师中多以青年教师为主,难免出现教学经验不足和存在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不科学及不合理的情况,加之教学任务重,使他们进修、培训和提高的机会少,短时间内难以形成自己的学科带头人和科研梯队,距真正实现培养和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目标尚存一定差距。
2.多数理工科高校主要依靠聘请艺术院校或文艺团体的兼职教师解决艺术教育师资不足的困难,但带来的问题是:首先,由于兼职教师大多是代课(有的教师身兼数职),“上课来、下课走”的现象十分普遍,很难保证全身心地工作和精力投入;其次,有的兼职教师认为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层次可深可浅、教学内容可有可无,对此抱以不重视和不负责任的态度,只以单纯完成聘请学校所要求的教学任务为准;第三,有的兼职教师自身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专业文化知识教育,因此很难开出符合高校学生要求的公共艺术课程(更不用说系列课程),其教学效果和质量大打折扣。
(二)多数课程没有统一和规范的教学大纲
相比高校的其他学科教育,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时间短、经验少,许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在很大程度上都不能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编制出能充分体现作为教学纲领性文件严肃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特点的高质量教学大纲。在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具体的编制中,有的大纲没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课程性质与任务不明确,使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学时分配、考核方式、教材等主要内容得不到清晰明了的阐述;有的大纲没有列出所开设课程的重点、难点,使课程整体的教学主题不突出、教学思路不清晰;有的大纲有明显的抄袭和拷贝现象,内容编写粗糙,甚至出现标题与内容不符、学时与学分不符等低级错误;有的大纲格式编排缺乏统一的规定和标准,多门课程大纲有多种编写形式,装帧整体质量欠佳,使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变得无法可依、无章可循。
(三)课程设置结构单一、类型不丰富,“因人设课”现象较严重
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明确规定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共有《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等八门,分别涉及音乐、美术、影视、戏剧、舞蹈、书法和戏曲等方面。除《艺术导论》旨在向学生灌输基础性的艺术理论知识,其他七门均为鉴赏课程。但从当前高校公共艺术课程设置的总体情况看,大多存在应开课程不到位等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在教育部规定的八门公共艺术课程中,有的高校多数课程开不出、有的高校少数课程开不出;第二,在开出的课程中,大多存在课程类型不完善情况,一般只有理论和鉴赏两种类型,基本没有实践类课程;第三,有的高校对于应该开出的课程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需要开设的课程或因教师的不到位而停开,或因教师的不断更换导致出现课程内容的不平衡性与无序性,不能构成有机的专业课程体系;第四,有的高校虽然能开出一些课程,但根据教师的研究方向、专业水平,甚至是兴趣,“因人设课”的现象较严重,从而使课程设置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导致出现“课程在学生在、课程无学生无”的现象,严重影响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
(四)教育教学方法“异化”现象突出
教育部令第13号文《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第四条明确指出:“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据此,可以这样理解: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属于更多关注于“人文精神”和学生各种潜能开发的人文社科类课程。但在目前多数高校在所开设的公共艺术课程中,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定位中,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课程本身在艺术精神层次上的追求和对完善学生人格的积极作用,认为艺术教育就是一种学校对外宣传和接受上级检查的“装饰教育”“附庸教育”和“纯娱乐活动”,有的教师受自身文化素养的局限和影响,不能引导学生站在更高、更广的角度将课程的人文性和艺术性、科学性和适应性有机结合,而是机械地把本应属于人文文化的公共艺术课程内容侧重于艺术本身,“就艺术讲艺术”“就专业讲专业”,课程内容“异化”现象突出,导致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既不利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普及与提高,扼杀了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创新精神,更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现有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与地方文化相结合不够
我国的传统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仅以史书中能够与《史记》《汉书》相媲美的名著《三国志》为例,作者陈寿是四川南充人,1700多年前,他耗费了毕生精力完成了这部由《魏书》《蜀书》《吴书》等65卷组成的,记载东汉末到西晋共90多年间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重要的政治关系、历史事件及英雄人物的纪传体史书,具有极高的史学研究和参鉴价值。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三国志》不但被中国人奉为经典,而且在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书中所体现的智慧与谋略不仅被各国广泛应用在政治、军事等领域,还改编成小说、戏剧、电影、漫画及电子游戏等各种文学作品,在商业领域得到更为广泛地传播。毋庸置疑,将这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融进高校艺术教育内容,不仅弘扬和传承了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地方文化形象的提升,而且充实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内涵,最终创造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价值。但现状是,川内一些高校虽然经常举办如“大学生美展”“校园文化音乐节”“经典诗朗诵大赛”“戏曲专场晚会”等地方文化普及和提升活动,但真正与地方文化紧密联系的文史、自然科学,以及反映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却很少,而且由于有的高校决策层及艺术教育工作者自身对我国民族主体意识认知教育的缺失,不能很好地将地方文化元素融入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内容之中,致使教学内容单一、枯燥无味,较大程度地阻碍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顺利发展。
以上问题,无疑是制约和影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最大瓶颈,既大大弱化了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思维方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培养的功能,也直接影响了公共艺术教育的质量和教学效果,更有悖于提高和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及科学、合理地构建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体系的初衷,因此改革势在必行。
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健康发展的建议与改革途径
(一)遵循艺术教育规律,建设一支与素质教育要求相适应的师资队伍
鉴于目前多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兼职教师为主、专职教师为辅的非正常情况,建设一支与素质教育要求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刻不容缓。
1.立足党中央、国务院建设“文化强国”的大背景,大力加强我国高校专职公共艺术师资建设。一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进专职公共艺术教育人才,尽可能地把那些热爱艺术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具有敬业精神的人才或成熟教师吸纳到艺术教育师资队伍中来;二是严把进人关,绝不能因为公共艺术师资缺口就不分优劣、不论质量地乱招急引,这样做的结果是对学生极大的不负责任;三是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培养与成长机制,采取多措施、通过多渠道,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同时尽快把一线教师送出去学习、进修与培养,帮助他们迅速成长;四是建立竞争和淘汰机制,严格考核每位教师的思想品德、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等各方面素质,使每位现任教师都有一定的职业危机感,促使他们不断学习、不断探究、不断实践,达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师资数量与质量的逐步巩固和提高。
2.转变教育管理理念,加大对公共艺术兼职教师的法制化、制度化及人性化管理。首先,在招聘时,一定要审查兼职教师的个人品行,因为他们的思想、认识和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影响不可估量;其次,要求兼职教师具备合理的专业、人文知识和相关的综合能力,在公共艺术教学过程中,在教会学生获取公共艺术方面知识的同时,又教会学生将学科知识和人文教育融会贯通;第三,建立健全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如兼职教师引进制度、兼职教师教学管理制度、兼职教师奖惩制度等,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既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又使自己的权力、责任和义务能够得到保证,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科学、合理地制定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并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在高校公共艺术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制定中,既要遵循艺术教育规律,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学大纲编写,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有深度、有广度,既使教师能够以此为依据完成教学任务,又从课程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充分体现大学生对艺术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可通过修读学分的比例、学时安排及大纲中的讲授重点、难点及内容中体现);同时不能随意降低课程对学生人文素养学习和培养的标准和要求,切实做到公共艺术课程专业性和人文性、艺术性和综合性的有机结合,让学生通过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学习和相关情趣的培养,受到正确的文化教育和艺术修养的熏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且,鼓励任课教师努力学习、不断进取,根据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关注学科建设的新进展、新内容,使教学大纲对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一定是以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教育目的为指导,同时以创新的、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作条件保障,否则,难以体现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重新认识公共艺术课程在整个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独特价值和意义。一是严格执行教育部规定,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开足、开好艺术教育限定性的八门选修课程,建立健全正常的公共艺术教学秩序;二是要有正确的公共艺术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公共艺术教育不是单一的学科,而是更具综合性和社会性特征,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公共艺术课程设置,使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从横向看,各门课程可以相互补充;从纵向看,各课程之间又有知识深浅程度的差别,使课程结构努力达到一种理想、完整的状态,最终实现课程整体功能的增强。
(四)积极探索适合于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艺术教育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教育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不拘泥于规范、不过于强调逻辑程序,否则就违背了艺术教育的规律和原则。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性质和特点的不同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研讨式、启发式教学等等,使师生同处于一个平台,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受到深刻的影响和教育。还可以根据他们的特点,适时改换教学地点,使教学方法更灵活、更适用,更能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勇于创造和创新的欲望,达到师生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手段上,建议有条件的高校可构建网络教育平台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努力实现实践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内容和信息,扩大他们进行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实现艺术教育资源共享,增强艺术类课程的教学效果。
(五)正确处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地方传统文化的关系,形成有特色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想要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离不开地方传统和优秀文化的滋养,而地方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同样离不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据此,立足于当地传统文化,以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为突破口,把不同区域的艺术资源运用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既实现了地方文化的教育功能,积极回应“科学与艺术、艺术与社会”本身就是“真”与“美”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更为提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质量和拓展教育教学内容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达到了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和文化素养的目的。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因其自身的特殊性,要步入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轨道,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一直在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相信经过研究和探索,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一定会走出一条既服务于学生,使他们的艺术水平、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得到共同提高,又能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艺术教育资源,辐射行业及社会,争取更大作为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11-18.
[2]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3号),2006-9-30.
[3]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第13号令,2002-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