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燕 曹铁民 李 莉
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南京 210017)
·针灸经络·
针药结合治疗风热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孙燕曹铁民李莉△
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南京 210017)
目的:探讨针药结合治疗风热型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确诊的60例风热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单纯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中药治疗。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痊愈率80%,显效率96.7%,对照组痊愈率20%,显效率80%,治疗组与对照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而显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单纯针刺和针药结合治疗风热型周围性面瘫均有效,但针药结合可缩短病程,提高痊愈率,减少后遗症发生,疗效更显著。
周围性面瘫,也称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神经炎,该病为针灸科常见病,临床上常见风热、风寒及气血两虚型,为了积极探索有效的治疗手段,减少后遗症的发生,缩短病程,笔者对风热型周围性面瘫采用针刺加中药治疗,并与单纯针刺组对照,取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具体阐述。
临床资料本组60例患者均来自我院2013年7月~2014年11月针灸门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针药组)和对照组(针刺组)。治疗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21~83岁,平均年龄45.9岁;病程1~7d,平均2.5d。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22~76岁,平均年龄50.2岁 ;病程1~9d,平均3.0d。两组患者经统计学分析在病程、年龄、性别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较性。
诊断标准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口眼斜的诊断标准,表现为突然发病,常在晨起梳洗时发现口角向健侧,漱口漏水,不能皱眉、示齿、鼓腮等动作,患侧露睛,眼睑扩大,迎风流泪,额纹、 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并伴有耳后疼痛、压痛,部分见耳廓有疱疹,听觉过敏等。风热型:除具有面瘫的一般表现外,多伴有微热,恶风,口干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等症状。
排除标准继发于脑肿瘤、脑外伤引起的面瘫;由脑血管病引起的中枢性面瘫;就诊时病程超过30d以上者;双侧发病者。
治疗方法治疗组(针药组):针刺取穴,患侧攒竹、阳白、鱼腰、四白、迎香、地仓、颊车、翳风、下关、合谷(双)、太冲(双);中药内服:银翘散加减。方法:面部穴位攒竹及阳白向鱼腰方向透刺,四白直刺,迎香向上斜刺,地仓与颊车相互透刺,下关直刺20~30mm,翳风直刺20~30 mm,合谷用平补平泻法,太冲用泻法,针刺每日1次,留针约30min,10次为1个疗程。中药用银翘散加减,药物组成:银花、连翘、白芷、山栀、豆豉、菊花、僵蚕、钩藤各10g,全蝎5g,水煎,每日1剂,日服2次,10d为1个疗程。对照组: 只是采用针刺疗法,具体选穴和手法同治疗组。以上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疗效标准参考面神经评分标准、面神经分级量表评定标准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评估及疗效判定标准方案,并结合中医学的自身特点和面神经的功能特性,提出了面神经评分量化表、面神经分级标准[1]。治疗后面神经评分标准分为动态观、静态观和并发症3个部分,即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评价总分=面神经动态观分×2-面神经静态观分-并发症分 。面神经动态观分观察治疗后抬额、闭眼、鼓腮、煽鼻、动嘴等动作并打分;面神经静态观分观察治疗后患者前额皱纹、上下眼睑、眼裂、鼻唇沟、鼻翼、人中沟、口角等静态下的恢复情况并打分;并发症分是观察治疗后是否出现联带运动、面肌抽搐、面肌挛缩及鳄鱼泪征等并发症并打分。治疗后面神经总评分满分以100分为度,分数越高,表示面神经功能恢复越好。
参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评估及疗效评分标准判定 :痊愈:经治疗后面神经评分为95~100分;显效: 经治疗后面神经评分为70~94分;有效: 经治疗后面神经评分为55~69分;无效: 经治疗后面神经评分为54分以下。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使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结果计量指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同组治疗前后及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指标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有无差异的显著性。
治疗结果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评价总分平均值治疗组(96.60±6.95分)面神经功能恢复比对照组(82.27±13.84分)好,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总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率优于对照组(P<0.01),总显效率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单纯针刺和针药结合治疗风热型周围性面瘫均有疗效, 但针药结合可缩短病程,提高痊愈率,减少后遗症发生。
表1 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n(%)]
讨论周围性面神经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40岁为多,男性多于女性,发病无明显季节性[2]。常常突然发病,出现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松弛,不能作皱额,闭目,鼓颊等动作,口角歪向健侧,病侧露睛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平坦。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根据临床长期观察,多因局部感受风寒或风热起病,致茎乳孔部面神经组织缺血或炎症,引起局部血供不良,组织水肿,使面神经在茎乳孔内进一步受到更严重的压迫,使神经功能发生障碍而出现面肌瘫痪[3]。
本研究结果显示,单纯采用传统针刺治疗风热型周围性面瘫有确切的疗效,如配合中药辨证治疗,2个疗程治疗后其痊愈明显优于单纯传统针刺治疗,说明针药结合辨证治疗本病具有明显的优势,正如有学者提出针药合用,优势互补,各取所长,相得益彰[6]。本研究结果也证明针药结合治疗风热型周性面瘫可以明显缩短病程,提高痊愈率,减少后贵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付静静,刘立安.面神经功能评价标准的应用现状与分析[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9):45-46.
[2] 魏千程,孟庆常,燕忠生,等.中医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瘫痪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8):1288-1289.
[3] 徐志凤,陈国华.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J].四川中医,2011,29(4):111-113.
[4] 赵婷婷.王鹏琴教授针药结合治疗急性期面瘫[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1):17-18.
[5] 杨玉柱.浅谈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与体会[J].中医临床研究,2013,5(19):88-90.
[6] 韩彬,吴中朝.论针药异效互补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针灸,2013,33(10):931-934.
(收稿2015-03-21;修回2015-04-11)
R745
Adoi:10.3969/j.issn.1000-7369.2015.09.068
*江苏省中医药局科技项目(LZ13099)
△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23)
主题词 面神经麻痹/针灸疗法穴,攒竹 穴,阳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