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红
摘要:本文将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通过分析人民银行基层行培训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和微课程的特点,从培训需求、课程主题、授课师资、课程形式、微视频制作和推广等方面提出了微课程在基层人民银行开发应用的着力点,并结合实践印证了微课程是对基层央行培训工作的有力变革和有效补充,具有深厚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应用空间。
关键词:微课程;基层央行;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20-0094-03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工作节奏的加快,微课程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途径,逐渐成为员工个人自学自训的有效手段和众多单位开展员工短期培训的有力平台。具体到人民银行基层行,微课程以其短平快的优势和特点,实现了对基层行传统培训方式的有力变革和有效补充,具有深厚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应用空间。
微课程概述
微课程(Microlecture)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教授(David Penrose)于2008年首创的;在国内最早提出微课程概念的,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的胡铁生老师。综合分析国内外对微课程的定义,我们认为,微课程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借鉴建构主义理念,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情境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可以看作是“微型教学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
与传统课程相比,微课程主要有以下特点:①授课内容微型化。主要体现在时间“微”和含量“微”两个方面,即授课时间短,一般只有几分钟的长度,课程涉及内容简洁、精练。这一特点使得学习微课程不占据大块的时间,也不会带来学习强度上的压力,极大地减少了学习工具和学习场合的限制,将学习变得泛在化,创造了无所不在的微学习。②呈现形式多元化。微视频一般由“文字+画面+音乐”组成,为学习者营造了轻松、恬静的学习氛围,同时通过全方位调动学习者的视觉、听觉、想象等感官细胞,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③微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它一般不从理论出发,而是基于实实在在的现实问题,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直接诉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④微课程具有显著的生发性。微课程促使授课者对现有的学习内容进行聚焦式深度挖掘,引导授课者由学习者转变为开发者、创造者,实现了从实践提升到理论、再从理论反馈到实践的螺旋式上升。
基层人民银行培训课程建设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培训课程是培训工作的灵魂和核心。为全面了解基层人民银行培训课程建设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以调查问卷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调研。从调研情况看,目前基层人民银行培训课程建设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1~2个小时的常规课程多,短平快的微型课程少,基层行普遍反映工学矛盾比较突出,无法确保在按时完成日常工作的前提下,保质保量地参加系统的学习培训。②课程内容和学员受众普适性多,针对各级行特别是学员个人的差异性定制少,授课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待提高。③授课内容偏重于理论阐述、政策解读和形势分析,具体实务操作内容少,通过培训得到的学习提升反馈迟延,无法即时体现为对当前工作的推动提升,学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④总行制作的远程课程多,分支行制作的课程少;授课师资上级专家学者多,身边业务骨干少;培训课程相对“高大上”,不论是课程内容还是师资都与基层行学员存在一定的距离感。⑤传统培训课程一般为集中脱产面授课程,一次性利用多,能够重复利用并逐级转训的少,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培训经费紧张,影响了培训的覆盖面和实际效果。
微课程开发在基层人民银行开发应用的实证分析
微课程具有学习过程泛在性、呈现方式多元性、内容突出实践性和教学相长生发性等特点,针对性地弥补了当前基层人民银行培训课程建设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具有深厚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应用空间。具体到实践操作,针对基层人民银行开发微课程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坚持服务履职,研究确定课程制作需求
培训成功的关键在于对培训需求的正确把握。基层行需要什么?基层行干部职工履职尽责需要什么?只有找准需求,才能按需施教。因此,微课程开发必须坚持服务大局、按需立项,紧紧围绕履职研究确定需求。在培训需求确定方面,应注意摸准、摸实、摸透组织需求、岗位需求、个人需求,并将三个维度的需求有机结合。考虑到微课程受众主要是基层人民银行,在实践操作中应注意做好“上下结合”:①坚持从下而上反映需求,可以组织地市中心支行在机关本级和县支行广泛征集科室、工作人员的需求,提出拟申报课程意向。②坚持从上而下调整需求,由上级行对征集的课程制作意向进行调整校对,确保培训需求准确真实地反映基层行的履职需要。
2.坚持问题导向和业务导向,科学确定授课内容
“问对问题是培训的开始”。在课程内容的确定上,应坚持问题导向和业务导向。明确要求一个课程只有一个授课目标,只围绕一个主题,重点讲述具体工作中干部职工比较关注的某项业务操作、某个知识点、某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等,确保从小处着眼,围绕一个具体问题,直观明了地讲清、讲透,确保培训内容的“有用性”,切实通过培训解决具体问题,用聚焦式的“微含量”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为确保授课内容的准确性、规范性,在课程制作后期,应通过逐级审批等环节,加强对授课内容的审核把关,确保微课程质量。
3.坚持互为人师,鼓励身边的业务骨干上讲台
让最合适的教师讲授最想听的内容,是师资选聘的原则。在师资的选择上,不应盲目追求专家学者、上级领导等外部师资,而应针对微课程的授课内容,综合考虑与学员层次的匹配度、培训目标和对授课内容的卷入度等因素,鼓励基层行一线员工、业务骨干走上讲台,从被动接受培训,转变为主动传授知识,通过切身感受讲解身边的问题,确保问题切入准确,讲解贴合实际。
4.坚持灵活便捷,合理选择微视频表现形式
在微课程的呈现形式上,应坚持以现有资源和现有能力为基础,既可以是相对传统的三分屏讲课式、静态PPT式、动态PPT式,也提倡观赏性更强的情景剧式、Flash动画等。具体应由各级行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确定制作方式。在课程时间上,应控制在10分钟以内(据统计,网上视频课程时长为5分钟时,大部分人能顺利完成。超过6分钟后,继续学习人数急剧下降,时长到10分钟时,完成率不足10%),力求达到用“微投入”“微时间”缓解工学矛盾、经费紧张和培训需求旺盛的矛盾。
5.坚持培训先行,做好课程制作示范带动和跟进辅导
微课程开发属于新生事物,什么是微课、怎么做微课,对于分支行而言是新概念、新挑战。首先应坚持培训先行,通过组织“微课及微课制作”等专题培训,向辖区培训工作人员系统讲解“微课是什么、微课怎么做”等内容。其次应坚持示范带动。上级行可组织录制如何制作微课程、微课程制作要点和程序使用等示范性微课程,帮助工作人员在短时间内掌握如何开发制作微课程,同时也可以推荐网络上相对比较成熟的微课程供学习借鉴。此外,还应加强辅导交流,及时跟进指导,定期组织专题交流学习沟通,及时掌握并解决微课程开发制作中的问题。
6.坚持学用结合,充分使用和推广微课程资源
微课程的生命在于学习应用,对于制作相对成熟的微课程,组织者应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加强推广使用:一是依托网络平台加强线上推广使用。例如,可依托分支行内联网开设专区进行展播,可借助微信平台定期发布课程上线预告,进行优秀课程推介,也可对特别优异的课程进行表彰激励并择优推荐总行,依托总行远程培训系统在全国进行展播。二是做好线下文章,引导基层行充分利用微课程资源开展宣传培训等。例如,可选取《如何在网上查询个人信用记录》等面向大众的普及型微课程在办事大厅循环展播,可选取《如何兑换残损人民币》等操作性较强的微课程对金融机构进行培训等,通过全方位宣传推介,尽可能实现培训资源利用最大化。
微课程开发对基层行培训工作的改进提升分析
1.有效丰富了基层行培训资源
以济南分行为例,截至目前,共在分行网站上线展播了58个微课,涉及31个专业。授课内容既包括公务礼仪、Excel常用功能使用等综合性知识,也包括金融服务、外汇管理、调查研究等专业性知识。既包括反洗钱风险评估“五步工作法”等特色做法经验介绍,也包括“普惠金融的乡村实践”等案例实践。既包括“coso内部控制框架简介”等普及型知识介绍,也包括“如何在网上查询个人信用记录”等具体业务操作。截至目前,微视频点击量已达5000次,为基层行干部职工提升履职能力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选择。
2.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由于培训需求摸得比较透、比较准,培训内容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培训微视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很多学员反映“学完微视频立马就能用上”,培训的有用性得到立竿见影的呈现,“培训就是工作本身,培训就是工作方式和工作手段”的理念得到了有效落实。
3.有效缓解了工学矛盾
由于每个微视频都控制在10分钟以内,不会过多占用日常工作时间,比较方便各级行和干部职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学习培训。同时,由于在分行内联网分别开通了微视频在线浏览和下载功能,干部职工既可以利用工余时间在本单位在线学习,也可以下载存储在家庭电脑、手机等媒介上进行离线学习。通过将学习时间碎片化、学习地点随意化,确保实现无时无处不在的学习。
4.发掘和培养锻炼了内部师资
微课程的开展,为一线员工和业务骨干提供了机会,不管是分行、中心支行的业务骨干,还是县支行的新员工,只要找准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大家最关注的问题,都有机会走上讲台。通过主动梳理工作疑惑和问题,不断反思和总结工作,有效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水平,实现了自我的“微成长”。同时,微课也为他们提供了在辖区内展示自我的舞台,不仅展示了业务技能、经验案例,还提升了其教学催化的能力,提高了授课和微视频编辑制作等技能,实现了从专业工作行家里手到内部培训师的角色转变,为基层行开展针对性培训培养、储备了优秀的内部师资。
参考文献:
[1]王新乙.微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J].基础教育课程,2013(12).
[2]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3]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