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光明 肖美凤 刘月新 江星明 夏新华
【摘要】为探索了学生主体式教学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大学分析化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为切入点,就学生主体式教学模式设立的必要性,主体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及原则,主体式教学模式的建立及适用对象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总结,为当前迫在眉睫的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生主体式教学 模式 大学生 创新人才
【基金项目】湖南中医药大学教研项目(编号:10220001002063),湖南省“十二五”中药学重点学科资助项目(No.湘教通〔2011〕7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15-02
学生主体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利于培养出创新人才的新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学生在一系列相应机制下,引导学生在接触知识点时即主动思考,激发出粗放式的创新意识,主动学习、真实地掌握知识。在此基础上,老师布置学生一定的学习或解决实际问题的任务,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并设法实施。这样实际就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学生主体式与教师主体式模式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只是提倡学生主动学习、思考和应用知识,因而大部分学生不能实际地执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的力度非常有限。而后者则有一整套规范可行的激励、引导和督促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和独立完成的机制及措施。因而理论上可使所有的学生不同程度培养出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经过近几年来的本科教学过程中的探索实践,将学生主体式教学模式的建立等论述如下。
1.学生主体式学习模式的教学理念和原则
学生主体式教学过程中,从学习动力,教学方式,老师的角色,教学时间及管理,教学评价,教学设施保障等反面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在具体教学方式上,从教学接触知识,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等一整套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利用一整套规范来激励、引导和督促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使所有的学生不同程度培养出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以期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
2.学生主体式学习模式的建立
(1)主体式学习顺利地解决好学习动力问题
主体式学习的学习动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呢。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学生们习惯于听从老师的安排,遇到问题也可以直接从父母和老师那里获得帮助,因而学生基本上养成被动的习惯。如果改为主体式教学模式,短期内许多学生不适用,但如果制定好一系列的机制作保障,是能解决好此问题的。如遵从先易后难,先点后面的措施,分层次,分步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仪器分析化学教学为例,我们在前面的章节,如紫外光谱法中,布置学生查找网络相关紫外光谱方法的优缺点,应用范围,最新应用等方面论文资料,归纳总结好,以作业形式递交,老师批改评分作为平时成绩;在接下来的章节,要求学生归纳总结基本知识点要点和重点;在后来,要求学生能用已有知识,分析理解涉及授课章节的分析方法的论文,就论文提出的问题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法等。
这样通过确定好短期的、眼前的学习目标,定好评分标准。要达到这些目标,必须主动去思考,查找信息,学习新的知识,给学生指明方向、方法,通过一定努力即可达到学习目标。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一般学生自然会意识到确实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自己的能力。再加上量化的评分体系,因而动力问题迎刃而解。
学生主体式学习除了通过学术、思想层面的引导教育,提高其主观上的学习动力外,还需一个外部动力加以辅助,这个外部推力就是成绩评价体系。激励和督促学生积极思考各种问题,设计科学的、开明的和合理的成绩评价体系是关键的一环。
(2)学生主体式教学方式的实施
学生主体式教学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利于发挥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知识掌握的深度、广度,更利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主体式教学如何与现有教学学习体制系相衔接融合问题是不容忽视的。现行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时间,教学大纲,培养目标的落实等方面都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和实施细则。学生主体式教学与之是否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这是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在如何处理这两种模式的关系上,我们提出分层次选用的的做法:
第一层次,教师主体式层次。重视课堂教学,最基本概念,原理等主要采取教师在课堂上统一完成可能比学生自学,讨论等方式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第二层次,两个模式兼有。可利用最基本概念、最基本的原理来理解、深化的知识点时,布置学生先分组课堂前自学、讨论、查找资料等,课堂中先让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同学来简述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及相关的知识拓展情况,老师单场作出学术(对错评价)和管理上的评价(即给出成绩),然后,老师在系统讲解知识点。以期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
第三层次,完全的学生主体式教学。知识应用性的教学内容完全交给学生,老师布置学习任务,最后学生以书面报告形式来应答老师提出的任务和问题。
以分析化学为例,我们的做法是这样的,每一章节的分析技术和方法都有广泛应用,因此布置学生设计一个可行方案,应用所学的分析方法来分析检测实际样品并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2人一组,一周完成,以实验报告形式交书面设计方案。学生将利用教材的知识原理方法,结合网络,查找相关资料,按要求设计符合科学规律的方案,注意事项解决的办法等,以报告形式简要说明,对该方案的要求是符合科学原则即可,是否具备可行性则不限,以免压制学生的思维。老师根据学生上交的报告给出学术上和管理上的评价。在期末,学生将自主选择本期设计的,可行性强的方案在实验室实施作为设计实验来完成。
(3)学生主体式学习处理好老师的角色问题
主体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首先,应该肯定老师的“教”是很重要的。但这里的“教”的含义显然不同于一般的现有的教。那么主体式教学的“教”应该怎样实施呢?每个老师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和做法,然一些基本的原则是可以统一的,那就是老师不要包办代替教学中的一切。学生能力范围内的放手让学生去做,老师只负责评判和鼓励,学生知识能力范围外的,应先让其去试一下,等到学生就某一问题无计可施的时候,再去讲解分析。其次,老师发挥导师的作用。在对知识的高水准的理解和掌握下,提出相关知识规律性、本质性的和可思辨性的学术问题,引导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寻找和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再次,老师要处理好学生个体能力不均衡的问题。在引导学习和布置学习任务时,需考虑到学生个体能力差异性,学术问题的难度以中等学生为准,差生经过一定的反复能完成,鼓励好的学生深究问题。最后,老师做一个公平的裁判和意见收集者。老师对学生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等进行评分,这也是重要的激励手段和学校成绩管理评级的需要。收集学生们对知识任务的布置、学术问题质量的看法等意见将促使老师的引导工作更合理、更科学和可行,这个环节也显得很为重要。
(4)学生主体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管理
现行的教学模式有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评价、成绩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等一整套的教学管理体制。学生主体式教学的三个层的教学基本可以借鉴已有的做法。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学生主体式教学需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第三层次的教学则在课堂后及实践教学环节中落实。每个第一、二的教学中给出学生成绩作为平时成绩,加上期末组织统一考试成绩按一定权重形成学生的理论成绩。第三层的教学过程给出的成绩为技能成绩或实验考试成绩,与平时的实践成绩按一定权重形成实践成绩。教师的工作量计算及评价方式等基本按现行的体制实施,教师和学生均在现有的日常的教学管理体系中完成这些教学工作。
(5)教学设施保障
在网络、数据资源等在高校普遍都建立和完善起来的时期,学生主体式学习所需学习资料、信息等基本不成问题了。比较困难的是学生主体式学习中实践环节,即大量的体现自主学习的实验教学的实施需要复杂的保障体系才能完成。也就是说,学校在试剂、仪器采购时应体现一定的广度,以分析化学的实验为例,根据培养目标,在采购仪器时应覆盖所有成熟的分析技术和方法,特别是一些已被广泛使用的仪器均要按一定数量配置到位;试剂耗材的采购也要覆盖性广,分析测试普遍使用的试剂要大量购买齐全。除此外,要建立实时、灵活的、简化的试剂及小型仪器的购买机制,以弥补在制定采购计划时遗漏或估计不足的之处。当教学需要时,相关人员能在很短的时间将试剂或小型仪器补充到位,为学生的实验学习提供足够的保障。
3.处理好主体式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
主体式学习是培养学习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但主体式学习又不等同于创新培养。主体式学习是一种学习方法,通过该方法学生能够较主动地探索知识、追求知识,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都会比被动式学习上几个层次,由此而形成的较好的思维习惯、处理知识信息和问题的能力将十分利于创造性的活动。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容易碰见和提出新的问题,这就会促进学生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因而为创新活动提供动力。但主体式学习涉及的知识内容领域是已知的、体系化的、已被证明了的,因而容易寻得现成答案,也容易验证其学习能力和效果。创新是涉及未知领域,即其可知性、合理性和结果的验证等都是未知的。要实现在现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上图突破和创新,还需要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因而,主动式学习十分利于创新培养,但它不是创新培养。居于此,但着眼于将已有的专业知识的掌握,主体式学习时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但不要求每个学习者都能提出新的问题。
4.结论
以理论和实践性结合很强的分析化学教学为切入点,经过三届大学本科学生分析化学教学过程的实施,学生主体式教学,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创新意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被研究因素都能在实验中得以较好的提升,相比传统教学模式,该模式下,学生学习自主性具大大提升,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也得到提升,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评判结果也更为客观科学了。教与学得以更好的结合。该教学模式也具有一定的有科学性和客观性,得到的结论也适应于其他学科,具有普遍性适应性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
[2]单明,刘春玲.浅析大学生学习动力[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0):171.